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契丹族的族际通婚,是其民族的重要婚姻形式之一。在契丹民族发展的历史中与其他民族的通婚经历了一个从上到下逐步发展与深入的过程。契丹族族际通婚的扩大和发展,是与其统治政策联系在一起的,在客观上促进了与各民族的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宇丈部。契丹,汉译亦作吉答、乞塔、乞答、吸给等。其含义众说纷纭,通行说法为“镔铁”之意。契丹兴起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这里也是我国古代北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芩文主要介绍了契丹民族起源的传说“白马青牛”,契丹的起源地,契丹的族源,以及契丹的族称。  相似文献   

3.
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宇文部。契丹,汉译亦作吉答、乞塔、乞答、吸给等。其含义众说纷纭,通行说法为"镔铁"之意。契丹兴起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这里也是我国古代北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契丹民族起源的传说"白马青牛",契丹的起源地,契丹的族源,以及契丹的族称。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契丹族金银器动物纹饰的研究 ,深入阐述了它的种类和特点 ,并将契丹金银器的动物纹饰与匈奴、鲜卑、突厥金银器动物纹饰进行对比 ,论证了契丹族金银器动物纹饰所体现的文化特征。揭示出草原文明鼎盛时期的契丹族在文化上所占据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已为考古学文化所证实。夏商王朝建立之后到秦朝建立之前,学界多笼统地认为东北地区古国、古族与中原王朝保持着朝贡关系,然对春秋战国诸侯国林立纷争时期,东北民族的朝贡活动是否持续进行,又怎样开展等问题,一直存在模糊不清的认识。尽管史  相似文献   

6.
契丹作为我国北方著名的民族之一,虽然已消逝于历史的长河中,但它对古代中国,特别是幽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则永彪史册.本文从契丹族对天津地区争夺与控制的历史脉络入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阐述契丹族对天津北部地区的经营与开发,揭示契丹民族对天津区域历史文化作出的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8.
文静 《丝绸之路》2011,(12):62-63
三星堆文化指分布于成都平原的以广汉三星堆遗址第二至第四期遗存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其文化研究是中国考古学和文化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三星堆文化的发掘极大地丰富了中原文明的起源说。三星堆文化的起源受到了中原文化的极大影响,采用了中原青铜器及陶器的部分形制,同时也受到中原文化礼仪的影响,因而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何德章 《历史研究》2022,(5):4-27+219
汉代与周边民族对举时出现的“汉人”,因蕴含强烈的政治意义,并没有自然而然地成为魏晋时期“中国人”的称号。两晋十六国时期,“晋人”成为“中国人”的通称。北魏初年,出于否定“晋人”的需要,将较早置于统治下的“中州”人称作“汉人”。南北朝时期,“汉”一直是对“中州”人的他称,而非人们欣然接受的族称。至唐代,因应西域诸国在汉代以后长期将内地称为“汉地”等背景,律令中正式称唐民为“汉”,称周边各族为“蕃”。随着唐朝边疆的拓展,“蕃汉”使用日广,高、武时期以后,汉族族称定型。  相似文献   

10.
海岱文化与中原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富祥 《史学月刊》2000,(2):124-132
海岱化(亦称东夷化)在考古化特征上与中原化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它们之间有着频繁的交流。在古史传说中,传说所称出自东夷的颛顼——帝喾——帝舜一系实代表了中原农耕化的主体,海岱化是中原化的基层化。夏商周时期,东夷化逐渐融人中原化区的大范畴中,并丰富和充实了中原化。  相似文献   

11.
吴凤霞 《史学史研究》2011,(2):74-78,109
在金代,契丹族史官是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大影响的史官群体。他们不仅在《辽史》编纂中充当了主力,而且在修起居注和编修实录中也奉献了才智。同时,他们还在弘扬和传承优秀史学文化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增添了金代史学的民族特色,也为推动金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马盂山的名称始见于辽代,乃辽域著名山脉,以至于后来的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诸多相关资料记载也多有涉及。本文就马盂山契丹祖源及族源研究这一问题及其外延进行一下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原文化与河南区域竞争力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赵淑玲  丁登山 《人文地理》2005,20(1):78-80,67
区域文化在影响区域竞争力诸要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上曾经对河南甚至整个中国的经济产生极大的影响,但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其文化中一些消极因素所带来的惰性与锁定效应,对河南省区域竞争力产生不利的影响。文章分析了中原文化对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影响,提出了振兴中原文化,提升河南区域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赵文化是春秋战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赵文化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二元耦合.匈奴民族作为少数民族中的游牧民族,在这一时期登上历史舞台,在赵国北部进行大面积活动,对于赵国及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从赵国立国之初到西汉武帝时期,结合当时特殊的文化背景,从匈奴民族和汉民族关系的角度入手,简单分析了在赵文化中的两个民族关...  相似文献   

15.
从考古资料论秦汉时期江南手工业与中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琍 《四川文物》2004,(2):38-43
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江南地区的手工业在冶铁、炼钢、青铜器、舟船、釉陶、青瓷、漆器、纺织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的地域特色。但江南手工业的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原手工业的影响。本试图结合献和考古资料,探讨秦汉时期江南手工业和中原的关系及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隋末唐初东突厥分化操纵中原各派势力的史事;第二部分分析东突厥对付中原各派势力的策略,指出不同时期东突厥的策论有不同的特点和变化;第三部分讨论东突厥分化操纵中原势力的几种措施,措施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承袭突厥的传统、借鉴隋朝的经验、利用居住突厥的胡人和华人的作用等等。最后还讨论了东突厥这些措施与中原民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李学勤     《河洛史志》2005,(3):3-5
河洛化研究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大题目,这个题目的提出可以说是这些年中国传统化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的一种标志。很多人不会忘记,二十来年前,我国学术界出现过引人注目的“化热”。由于“革”时期化遭受从未有的歪曲和践踏,故而在拨乱反正之后,阐述化和化史的论作一时风行。章、专、刊物如雨后春笋,还有大部头的书,像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中国化史丛书》、中国炎黄化研究会推出的《中国化通志》等,多达数十卷,上百卷。这一热潮后来向纵深推进,研究逐渐专题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区域化的研究成为热门。  相似文献   

18.
聚族围居,是客家民系的重要特征之一。客家围不仅有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而且还凝结了现今仍然存在或已经失落的中原文化。它是中原建筑文化的传承,聚族而居的躯壳,中原古代礼制的化石,儒家思想的体现,佛、道文化的反映,小农经济的基地,滚动发展的宿营,人与自然和谐的杰作。  相似文献   

19.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人类的最初发祥地——河南形成了独特的中原文化。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生活的人们,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性格特征,青少年时期的文化熏陶,培养了杜甫的务实、豪侠的人格品质。这种完美的人品,直接影响着他的诗作,对于国家前途、社会现实和普通民众命运的深切关注,形成了他的诗作风格。中原文化哺育了杜甫的人品,也哺育了他的诗品。  相似文献   

20.
契丹王朝官方叙述中的建国前史与历代中原文献的相关记载在空间、时间两方面均存在巨大矛盾,其背后隐藏着罕为人知的历史本相:阿保机家族是在唐开元年间才加入契丹的后来者,该家族取代契丹旧部建立王朝后,以自身家族史作为民族集团的历史,自然与此前500余年间契丹的实际衍变过程大相径庭。在政治体研究的视野下,从来没有哪个家族天生就是民族集团的统治者,但他们获得最高权力后总热衷于将本家族的历史打扮成整个民族史的模样。发掘统治家族史与民族集团史间的区别与断裂,对于重新审视北族王朝的历史记忆具有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