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北地区所发现的盔形器既有圜底的,又有尖底的,笔者认为圜底盔形器和尖底盔形器在整体形态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可能不是"式"的差别,而是"型"的差别,故根据盔形器的整体形状将其划分为三型。盔形器与殷墟出土的绝大多数圜底尊在形状、质地、器壁厚度、用途上均具有较大的差异,笔者认为与其将盔形器的祖型直接指认为商文化的圜底尊,不如考虑鲁北地区用于汲水的圆腹罐作为其形制来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珠江流域自距今一万年起出现陶器,至秦以前,主要的炊器圜底釜,与中原地区的主要炊器鬲有很大区别,在这段时间的考古文化主要是陶釜(炊具)与石斧(工具),圜底陶釜流行了整个先秦时期(出现陶器起),至汉代才演变为圜平底、平底。圜底釜一度成为先秦越人的标志,如太湖、钱塘江水系的越人炊器也以釜为特点,这与岭南越人的传统是一致的,宁镇地区的吴文化在春秋早期突然以釜取代了鬲,被认为是越人进入并使之越化的结果。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百越族最具传统的文化特征一釜文化,这是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鬲文化”最主要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距今6500年之前,华北平原存在着一支独立的圜底釜系遗存,它的突出特征是以圜底釜和支座作为复式炊具。这类遗存可分为由镇江营遗址一、二期遗存为代表的两个发展阶段,它的主要文化来源与磁山文化等北方平底罐系文化无关,这类遗存最终演变成后冈一期文化。内蒙古海岱地区"石虎山类型"遗存的形成与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陶釜,最大的形态特征就是圜底,用做炊器的陶釜为夹砂陶质,出土时器物的外壁常常附着有烟炱痕。作为日用炊器,陶釜是春秋战国时期四川盆地蜀文化遗存和关中地区秦文化遗存的常见器物之一。本文所论蜀釜是指出土于四川盆地西部传统意义上蜀文化分布集中地区的陶釜,而秦釜则是指发现于关中平原传统意义上秦文化分布地区的陶釜。  相似文献   

5.
“三岔口”和“Y”形文化带,是苏秉琦先生对中原与北方这南北两大文化区从史前到商周时期古文化发展及其间相互关系的形象比喻,也是苏先生在论述从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到中国文化起源和文明起源的一个重点所在。一“三岔口”指的是河北省西北部张家口地区在北方地区商以前古文化发展中的位置和作用:“所谓‘三岔口’,指的是它东北方的辽西地区,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为一方;它西南方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夏商文化’为一方;它西方的‘河套地区新石器文化一青铜文化’为另一方”。①三方的文化因素在张家口地区“碰头”。这一概念是1…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典型遗址层位关系、器物形态比较、碳14测定数据等材料,将东北11个文化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自早至晚区分为三个阶段七个时期,确定了各种文化所处的时空位置。分别从遗址分布、房址、墓葬、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原始艺术品、经济类型等7个方面,概括了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基本特征。通过文化比较,讨论了东北文化区与中原地区、山东半岛地区、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俄罗斯远东南部地区、朝鲜半岛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相似文献   

7.
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陶器的成型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桂林市甑皮岩遗址第三、四期陶器的显著特征是流行泥片贴筑成型的圜底器。本文根据陶器口部标本剖面图上所显示的钩状包裹现象,断定这批圜底器采用正筑泥片贴筑法成型,其具体步骤是先捏塑底部,再向上贴筑至口部。  相似文献   

8.
圜底器和圈足器陶器群是昙石山文化的典型特征。在以釜为代表的圜底器系统下,昙石山遗址墓葬中出土了五件陶鼎。本文通过归纳昙石山遗址陶釜和陶鼎数量的悬殊对比,结合陶鼎对陶釜器形的模仿等因素,认定三足器的造型来自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通过对比昙石山文化与牛鼻山文化器形相似的陶器群,昙石山文化三足器的文化因素可能来自牛鼻山文化。陶鼎的文化因素体现了昙石山文化与同时期其他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9.
各位先生对开展“长江文化”的研究都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我也谈点个人的想法,一是关于“长江文化”的空间界定.文化区是指在地球表面盛行一定文化特征的地区.一个文化区拥有各种各样的行为系统,如明显的居住形式、特殊的语言、一定的经济体系、一  相似文献   

10.
大沙河发源于深圳市西北的阳台山,由北向南注入深圳湾,其上游由多条河流及低山丘陵分割为西丽水库和长岭皮河谷两个地理单元。此区域内密集分布着48处先秦时期遗址,分别属于咸头岭文化时期、屋背岭文化时期、西周时期及东周时期。屋背岭文化的绝对年代为距今3800~3000年,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以小规模散点式分布的方式散布于河谷冲积台地或其周围的山腰边坡,分为屋背岭类型和村头类型。屋背岭类型陶器以罐、釜、豆为主,流行圜底器、凹底器和圈足器,纹饰常见几何印纹及其组合纹,以凹底罐、圜底釜、斜腹圈足碗、高柄浅腹豆、大口尊等为代表性器物。尽管屋背岭远处华南,但从一些器物中,仍然可见其与内地甚至中原地区的文化联系。  相似文献   

11.
青铜器     
金石 《文物》1976,(12)
洗汉代盥洗用的青铜器皿,类似后世的脸盆。圆形,宽口沿,平底或圜底,腹外  相似文献   

12.
俄国与中国蒙古地区的贸易是随着俄国人的东渐开始的。据《俄罗斯互市始末》记载:“我朝崇德三年(1639年),喀尔喀土谢图汗贡物有俄罗斯鸟枪,车臣汗贡献亦有俄罗斯鸟枪。盖此二部地居岭北,因以市易所易献诸天府也,可知谦河菊海之间早有通商之事”①。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和车臣汗部居贝加尔湖和额尔古纳河之间。由此断定,最迟在17世  相似文献   

13.
2017年,山东寿光机械林场遗址Ⅰ区、Ⅲ区共清理各类遗迹30余处,包括灰坑、盐井和盐灶等。出土器物有圜底瓮、鬲、豆、盆、罐、瓦等,绝大部分为残片,以圜底瓮残片为大宗,器物年代集中于战国早中期。初步判断该遗址为战国时期一处煮盐作坊。  相似文献   

14.
堆子岭化以湖南湘潭县堆子岭遗址为代表,是湘江流域新石器化谱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堆子岭化以红陶系为主要特征,纹饰复杂,器形以三足器为主,另有圜底器与圈足器。该化可分四期,各期有相应的承袭关系及自身特点。从其特征及源流分析,堆子岭化的来源既有本土因素,也有外来因素。洞庭湖区及汉东皖西南地区的史前化均对其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堆子岭化的消失与整个长江中游的史前化变迁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七年八月,笔者路经吉县东乡城高楼村时,在村北雨水冲塌的断壁下发现数块三彩器物残片。经修复粘合后为一件三彩炉。三彩炉通高13厘米,口径13厘米,腹径20厘米。口圆外侈,鼓腹圜底。以深浅两道凹弦纹出肩,下腹部施浅凹弦纹一道,底部切旋痕明显,三兽形足外撇。炉颈部以上施桔黄色釉,肩部莲瓣纹以桔黄釉为底,绿  相似文献   

16.
谈庙底沟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文化因素的对比分析,试图对庙底沟类型的分布范围加以重新界定。文章认为,庙底沟类型应当属于华渭文化区的一个地域类型,其分布区域主要在豫西、晋西南以及晋中一带,关中地区的同期遗存为泉护类型。而郑洛地区、南阳盆地与鄂西北地区以及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同期遗存,显然都已不属于庙底沟类型的范畴。  相似文献   

17.
下东大街遗址是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近年重要的发掘工作和收获,时代自战国至明清,跨度大,内涵丰富。战国时期文化遗存出土大量陶器,其中尖底盏、绳纹圜底釜、圈足豆、平底钵、釜式三足鼎等具有强烈的巴蜀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目前在中国大地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达7 000多处,按其分布的地域和工艺文化特征.可划分为6个大的区域.即辽河流域的燕辽工艺文化区、黄河上游的甘青工艺文化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工艺文化区、黄河下游的山东工艺文化区、长江中游的长江中游工艺文化区和长江下游的江浙工艺文化区.  相似文献   

19.
晚清至民国时期陕西基督教宣教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功能文化区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区类型,目前在我国历史文化地理学研究中并没有受到重视。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分布多以形式文化区,或是感觉文化区的形态出现,很少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功能文化区。本文则通过对晚清至民国时期陕西基督教宣教区进行个案研究,指出以功能文化区形式出现的宣教区,其空间结构特征,一方面受制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地域格局,另一方面,则与各差会在陕西发展的历史过程与权力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河北易县北福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北易县北福地史前遗址经过2003-2004年两次发掘,发现了三个时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因此成为太行山东麓地区新石器文化研究的又一个重要标尺。第一期遗存的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前5000年,陶器群以直腹盆和支脚为主,与磁山文化的年代大体相当且同属直腹盆系统。发现有房址和祭祀场等重要遗迹,出土有石器、陶器、玉器等,特别是刻陶假面面具和面饰与祭祀场所一起,成为研究史前宗教等仪式的重要新资料。第二期遗存略早于后岗一期文化,陶器群以圜底釜、支脚和钵为主,是后岗一期文化的直接来源,两者同属圜底釜鼎系统。第三期遗存的文化面貌则与雪山-二期和镇江营三期遗存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