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绅士批判不仅是政治问题,还是一种颇为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刘一梦的短篇小说《斗》是1920年代末革命思潮的微观反映,其原型为山东省沂水县发生的牛头税之争,与清末民初沂水县形成的三角权力结构有关。它相当典型地反映了绅权急剧扩张所造成的"绅士圈套"困境,以及新旧士绅之间的分化和冲突。随着北伐后地方社会的重组,新旧士绅的地位最终更迭。士绅演变与地域权力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是这篇作品背后最具历史意味之处。  相似文献   

2.
绅士在中国封建社会享有重要的经济特权,在不同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清末民初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多元化时代,绅士群体出现了激烈的分化,其作为一个地方权势力量,因科举制的废除、清政府及民国政府的严格控制措施等种种原因,逐渐走向蜕化。本文针对绅士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在社会剧变的时代发生蜕化这一历史现象展开研究,力求探讨其在清末民初这一时段产生蜕化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3.
同盟会纲领是一个包含有狭隘的种族主义和具有时代先进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旧混杂的政治纲领,由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所依靠力量的新旧混杂,决定了其革命纲领的新旧混杂;"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本来就是一个基于策略考虑而鼓动革命的利器,因为缺乏资产阶级力量基础,孙中山只能把革命包上反满种族革命的外衣,以实现最广泛的民众动员;反满革命无非是实施将种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策略手段而已不应将同盟会纲领及其体现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割裂来看,尤其不能因"驱除鞑虏"包含有一些狭隘民族主义而判定孙中山把政治革命变成种族革命,是一种倒退,并由此忽视和低估同盟会纲领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4.
梁济自沉与民初信仰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华 《清史研究》2006,1(1):55-69
发生在民初的梁济自沉事件,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文化重建开启了一极为生动的视角,在民初思想文化领域引起了相当的反响。梁济借“殉清”之名,一面展示其孜孜以求的儒家价值意义世界,一面谴责清末民初污浊的官场、寡廉鲜耻的官吏。梁济自沉正值社会转型、新旧思想急剧变化之时,其内心价值认同与现实的极度紧张,正反映了传统价值体系的崩溃与社会信仰危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商品"走后门"是中国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的特殊社会现象,源于计划分配的体制性原因和商品短缺的经济原因,在困难时期曾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中共中央审时度势,谨慎开展了反对商品"走后门"运动,阶段性遏制了这一社会现象,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6.
刘丹彤 《沧桑》2011,(5):77-78
革命和改革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两大基本类型。革命是历史进程中的突变,是历史进步的一种特殊形式;改革是历史进步的一种普遍形式,是社会基本矛盾处于非对抗时期的一种常态行为,是缓和或解决社会矛盾的最常见、最有效的手段。改革能使新的社会制度得以巩固,濒危的社会制度得以维持并获得较健康地发展;能为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作了量变上的准备,甚至直接催生新的社会制度:能促进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正关于近代史上"辫子问题",错误认识主要有三:1.国民开始剪辫子,是清政府灭亡之后的事;2.晚清政府对剪辫子的人严厉处罚;3.晚清政府不考虑剪辫子。事实上,在晚清的最后十几年间,已经有不少人剪掉了辫子。据国民党元老张群回忆:在日本留学的日子,尚处于晚清时代,那时,他和好友蒋介石都剪掉了辫子。  相似文献   

8.
忻平 《史学月刊》2002,(10):58-6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帮会这种传统社会的怪胎,在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上海得到全面的复苏和全方位的发育。上海帮会的大发展,是与上海新旧并存的社会环境、人口失控与社会失调、以及帮会与政权相互需求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适时而变”是这一时期上海帮会最为显的特点。“适时而变”使其获得了,特殊的生存空间,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社会力量。但某些资本主义色彩并未改变其反社会、反现代理性与法则的破坏性本质。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社会处于重要变革时期。苏州文化界的一批有识之士,有感于沧桑变迁,史料散铁严重,开始了乡镇志的编纂工作,曾编就《木渎小志》、《香山小志》、《黄埭志》等一批乡镇志书,抢救并保留了一大批珍贵史料。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耕植于北宋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因素和政策之下的回图贸易,有其自身特殊的发展目的和发展条件,在北宋时期快速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回图贸易在北宋时期的发展折射出了这一时期不同的社会现象,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历史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意识变迁的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社会意识变迁,是认识社会革命变化所不可缺少的。社会革命的发生,归根结蒂导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但在这种矛盾基础之上处于动态的社会意识,对于社会革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意识变迁的总趋势,是研究这一时期社会革命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正>张灏教授将1895年到1925年称为中国思想史上新旧文化交替的"转型年代"。在这三十年中,清末民初的前二十年(1895~1915)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后十年(1915~1925年)是两个非常不同的年代。简单地说,清末民初是一个民族主义的年代,亡国危机严重,民族国家意识高涨,社会上下形成共识,要学习西方的文明,但这个被晚清中国人所理解的西方文明乃是以富强为中心,所谓物竞天择、  相似文献   

13.
冯夏根 《安徽史学》2012,(1):105-113
辛亥以来,革命浪潮席卷国中。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特殊历史情境下,自由主义者对革命表现出了颇为复杂的实际认知。从自由主义者的十月革命观感、对革命内涵的认知、对暴力革命的批评、质疑及推崇渐进改革道路等方面来看,自由主义者是"广义的革命"论者,他们并不一般地反对社会革命与政治进步。在近代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自由主义者对革命表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而非绝对地加以反对。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视域中的革命观终究受其渐进改革的政治理念所支配,而其与近代中国国情与社会实际的隔膜则是其难以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主因。  相似文献   

14.
李喜所 《史学集刊》2003,6(1):38-47
随着辛亥革命时期巨大的政治变动和西方化的大量输入,中国传统的学术化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在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上,注重进化论的宣传和应用,关注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和实用价值,使学术研究和辛亥革命的客观实际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梁启超、章太炎、严复和王国维四位学术大家的涌现,提升了清末民初的学术水准。“史学革命”、“学改良”开创了用新理念研究传统化的新局面。新型的社会学、哲学、教育学、军事学、政治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崛起,给中国学术界注入了新鲜血液。总之,辛亥革命时期的人社会科学界新意迭出,反映出一种少有的革命进取精神。然而,由于革命过程中社会的剧烈动荡和缺少较长时间的学术积累.辛亥革命时期很少出现不朽的学术经典。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个"会合的历史运动",也是一个有中心主旨并自具体相的运动。一个同质性的五四形象,既是在无意中形成,也包括时人和后人的构建。从相对宏观的视角观察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关联,探索后者究竟是外来冲击的反应还是自我的觉醒,并考察民初新旧之争怎样发展为向"文化"开战、一体两面的正本清源努力如何兼容破坏与建设,以及学生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相互影响等面相,进而从后五四时代的认知去检视新文化运动的遗产,可以看出五四已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标识。  相似文献   

16.
在民初北大的人事变动中,朱希祖作为正牌章太严弟子先于他人入职,颇充当了排头兵的角色。其入职并未引起旧派人士的强烈反应,旧派众人其后渐次离开北大,与朱希祖并无直接关系,原因亦各自不同,但均对校长何燏时主政下北大未来的趋向怀有背离之感。虽然后来更多太炎门生进入北大,代替桐城派等旧派人士居于核心地位,但以历史的眼光加以评判,此番新旧更替实有"以旧易旧"的意味。这说明在民初数年里,新旧世界虽已有移形换位之势,但"新"、"旧"之间的关系还有些朦胧,其清晰的标准尚在确立与制定之中。  相似文献   

17.
《强权与民声——民初十年社会透视》一书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部从社会变迁的总体上对民初十年社会中政局、革命、政制、实业、思潮、教育、民运等社会层面作深入考察和剖析的学术著作,是几名青年学者多年合作潜心研究的成果。阅读全书,给人以研究方式有创新、分析问题有力度、体例构成有特色之感。  相似文献   

18.
同盟会纲领是一个包含有狭隘的种族主义和具有时代先进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旧混杂的政治纲领,由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所依靠力量的新旧混杂,决定了其革命纲领的新旧混杂;“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本来就是一个基于策略考虑而鼓动革命的利器,因为缺乏资产阶级力量基础,孙中山只能把革命包上反满种族革命的外衣,以实现最广泛的民众动员;反满革命无非是实施将种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策略手段而已不应将同盟会纲领及其体现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割裂来看,尤其不能因“驱除鞑虏”包含有一些狭隘民族主义而判定孙中山把政治革命变成种族革命,是一种倒退,并由此忽视和低估同盟会纲领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19.
同盟会纲领、种族革命与孙中山革命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盟会纲领是一个包含有狭隘的种族主义和具有时代先进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旧混杂的政治纲领,由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所依靠力量的新旧混杂,决定了其革命纲领的新旧混杂;“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本来就是一个基于策略考虑而鼓动革命的利器,因为缺乏资产阶级力量基础,孙中山只能把革命包上反满种族革命的外衣,以实现最广泛的民众动员;反满革命无非是实施将种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策略手段而已不应将同盟会纲领及其体现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割裂来看,尤其不能因“驱除鞑虏”包含有一些狭隘民族主义而判定孙中山把政治革命变成种族革命,是一种倒退,并由此忽视和低估同盟会纲领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20.
发生在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交替时期的护法运动,是孙中山为捍卫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反对北洋军阀专制而发动的最后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次运动,是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