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1953年10月开始的粮食统购统销中,邓小平和陈云进行了密切合作。在全国粮食紧急会议上,邓小平和陈云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必要性,为这一政策的顺利出台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在政策开始实施后,邓小平和陈云在宣传教育、政治动员和部署落实等方面分别做了大量工作,共同推动了粮食统购统销工作在各地的顺利展开;面对粮食统购统销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邓小平和陈云积极应对,通过完善政策,使粮食统购统销工作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1953~1957年的河南在统购统销初期实施粮食票证制度,经历了初创时期、基本成型时期、确立时期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粮食票证制度的形成,对于保证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贯彻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并成为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黄勇 《黑龙江史志》2012,(21):69-72
最近几年,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研究颇受关注。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研究在原有丰硕成果的基础上,取得了很大进展,出版和发表了许多著作和论文,研究领域得到扩展,新观点源源不断,史料发掘得到注重,实证研究得到加强,新方法得到引用,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以下拟就这些研究成果作一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4.
陈云与粮食统购统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云是20世纪50年代起实行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提出者和设计者。他提出和制定这一政策,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在陕甘宁边区对棉花、食盐实行统购统销的尝试。陈云提出该政策的最初动机是为了解决当时粮食供销矛盾,但其根本目的,则是要将这些商品的生产和分配纳入国家计划之内。粮食统购统销实行后,陈云向中央提出“三定”办法,平息了统购统销过程中国家与农民的冲突。该政策最初是一种临时性、过渡性的政策,但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经济运行体制,成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郭峰 《丝绸之路》2011,(2):16-18
建国初,我国的粮食问题突出,为此,国家先后出台了统购统销政策。本文以甘肃省武威县为例,分析了统购统销政策实行初期武威县粮食产量及购销状况及其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6.
亳县统购统销反右倾的严重后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对农村从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当时的政策是:“多余多购,少余少购,不余不购”和“多缺多供应,不缺不供应,什么时间缺,什么时间供应”。这个政策在安徽亳县深得人心,广大农民踊跃把余粮卖给国家。在以后的几年里,购了过头粮,回销粮卡得较紧,但农民口粮尚可吃饱。1958年“大跃进”以后,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粮食统购统销是在高估产下的高征购,在低标准和时有脱销的情况下统销。1958年———1960年,三年粮食统购统销情况是:1958年全县农业人口71万,粮食实产4.55亿斤,征购任务3亿斤,完成15119万斤,占任务的50.39%,商品率33.8%,人均负担…  相似文献   

7.
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是我国执行了三四十年的一项基本国策。1953年国家在农村全面贯彻实施粮食统购统销,但执行之初出现过不少矛盾和问题,造成了农村关系紧张的局面。为了改进和完善统购统销,1955年2月召开的全国财经会议讨论了农村问题和统购统销问题,并起草了《关于迅速布置粮食购销工作,安定农民生产情绪的紧急指示》,  相似文献   

8.
统购统销是我国政府在1953年开始对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产品实行有计划的统一收购和统一供应的一项政策。这项政策一直持续了32年之久,直到1985年改为粮棉合同定购制度为止。它的实行对于建国初期城乡资本主义粮食工商业抢购粮食、囤积居奇、哄抬粮价和缓解粮食供求矛盾以及社会主义粮食购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自 2 0 0 1年 5月 1日起 ,全国各省区同时停止办理《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明》和《农村粮食供应转移证明》手续。至此 ,伴随全国人民走过近 50年风雨历程的“粮食关系”终于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光荣“退休”。粮食关系是我国自 1 953年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管理体制以来的产物 ,它的退出标志着统购统销管理体制已不再适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对于许多人来说 ,并不很了解粮食统购统销体制近 50年来在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更无法全面了解历朝历代在新疆的粮食工作的具体情况。近日出版的《新疆通志…  相似文献   

10.
统购统销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15(1):50-60
1953年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台是新中国经济史中最值得关注的事件之一,这一政策的推行和不断发展不仅对此后中国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体制造成深远影响,而且成为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确立的一个重要标志,并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正因为如此,统购  相似文献   

11.
李静萍 《沧桑》2008,(5):118-119
1953年是我国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第一年,也是国家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进入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我国城镇人口迅速增加,使城乡粮食供应面迅速扩大,需求大幅度增加。这就使得粮食的产需矛盾、供求矛盾日益尖锐。中共中央实施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关系着5亿农民和8000万城镇居民的吃饭问题,事关重大。为了完成好统购统销任务,陈永贵反复在大寨村党支部生活会上讲,不厌其烦地做群众的工作,挨家挨户地动员。由于陈永贵长期引导大寨社员树立顾全大局的思想,在大寨逐渐形成了爱国家、爱集体、甘于奉献的良好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使大寨粮食连年增产,年年多向国家卖粮,社员又无怨言,这不能不说是陈永贵思想教育的成功,大寨人思想领先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农村集市贸易发展的历程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9年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中国农村集市贸 易经历了几次起伏。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国农村集市 贸易经历了"三起三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段时 间,农村集市贸易的传统基本上被保留下来,并在 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的实行,使农村市场规律发生了变化。1956年经过 社会主义改造后,农村集市逐渐开放。1958年人民  相似文献   

13.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四川改革开放30年来.“一日三餐,军需民食”让人们深切感受到粮食流通体制发生了的深刻变化,短缺经济下的粮食计划供应已成历史.丰富的市场粮源极大地改善了居民膳食结构。30年来,粮食购销体制循着从“高度计划下的统购统销到双轨制再到市场购销”的改革路径.经历了粮食收购从“统购到定购再到市场收购”.  相似文献   

14.
1950年代中期安徽省无为县统购统销的实践表明,正是统购统销制度本身造成了无为县周期性的饥荒。上下级之间的讨价还价、干部们对于返销粮数量与下拨时间的把握,成为影响农民生存生活状况至关重要的因素。无为县政治生态的异动与粮食问题相交织。推广双季稻、"反宗派主义"、"反瞒产"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展现了地方粮食政治的微妙与复杂。  相似文献   

15.
田聪明 《纵横》2012,(11):23-25
再过几个月,取消中国国产影片“统购统销”政策的改革就整整20年了。那是1993年开始实施的中国电影业改革的“切入点”,曾引起强烈反响,甚至被有的媒体称为“中国电影业‘大地震’”。  相似文献   

16.
当代“茶圣”话黔茶 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下达后,茶叶生产经营放开搞活,我国茶叶经营由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为了适应政策的调整变化,国务院财经领导小组于1985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茶叶产销座谈会,  相似文献   

17.
1953年10月份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统购统销政策,其在当时我国匮乏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提高财政收入,稳定物价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同时,统购政策对农民的负面影响也很少被学界关注,本文通过1954年山西晋南地区一起自杀事件为视角,剖析统购政策的具体内容,来分析晋南地区统购政策施行中遇到的问题,并印证统购政策对农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统购统销初期魏县存在政策宣传的偏差、农民闹瞞产和基层干部的强迫命令等问题。对此,魏县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19.
正我是湖南省隆回县七江镇杨家村的农民,粮食"统购统销"虽然过去很多年了,1970年代由顾武祥和孟津津创作的二胡曲《喜送公粮》,描写农民们运送公粮的喜庆场景,至今仍不失为一首经典名曲常常响在耳畔。下面就我个人所亲听、亲见、亲历的有关"送公粮"的情况,作一个杂忆。  相似文献   

20.
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始于在特定历史条件实行的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它在实现保障向工业提供农产品原料这一初始政策目标的基础上,还承接起国民收入分配的功能,成为服务于赶超战略的一种制度安排.农产品统派购制度的长期实施,对农村经济运行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中国的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与加拿大牛奶、鸡蛋等某些农产品行业协会的配额管理制度在农产品的计划生产、收购上有着相似之处,但制度背景、产生的动因和功能、计划管理的主体、实施范围的差异却导致了绩效的反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