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天安门事件的远因与近因天安门事件的爆发有几个原因,首先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反而下降。1966年中国刚刚渡过三年困难时期不久,就爆发了"文革"。这十年,人民一直没有摆脱贫穷。"文革"初期全国7.4542亿人,到1976年"文革"结束时人口上升为9.3717亿,人均年消费粮食381斤,低于1952年的395斤。381斤是原粮,如100斤麦  相似文献   

2.
刘铮 《草原文物》2023,(1):88-97
元代自重铭文铜权可分为六面体和圆体两种形制,包括“一斤锤”“斤三两锤”“斤半锤”“斤九两锤”和“二斤锤”等五种类别,具有形制单一、类别多样、数量较少、年代分布集中、地域分布集中、同一类定量砣的最大称重数不同、同一类定量砣的实测重量差别较大等七个特征。  相似文献   

3.
正一瓶酱油和二两米稀饭1958年,我从农村来到武汉钢铁公司烧结厂当了一名工人,吃上了"皇粮"。当时,工厂还没建好,便集中学习,像练兵一样,由领导讲革命,技术人员讲生产知识,我也觉得幸福。1959年开工生产后,正遇三年自然灾害,生活就艰苦极了。虽然,粮食定量没有减少,但每人每月只有三斤大米或白面,甚至都是杂粮,什么麦粉子、包谷、高粱、红苕干……有的还有这些东西的壳子。特别是再回首,  相似文献   

4.
正粮食改革对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对农民的补贴、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概括起来叫"粮改"。"粮改"主要从三大政策开始,也可以称为是第一轮"粮改"。1979年的三大政策是:第一,让农民休养生息,如果南方稻谷产区的农民人均稻谷产量不够400斤,如果北方旱粮杂粮地区农民人均产粮不够300斤,国家即停止征收粮食。城里的粮食供应减少  相似文献   

5.
1.芜钢发生发展和消灭的时代芜湖炼钢业究竟起于何时,这在清代嘉庆十年左右,芜湖关道宋镕关于"贩运钢斤章程"的檄文说得最清楚.他说:"钢为芜邑土产,贩运百有余年,原无贻误.嘉庆六年奉督抚二宪查办铁斤案内,议及"芜钢",饬令藩臬并安徽管关道,先后会同妥议详报,经本道饬县议详,会司酌定章程.责令铺户等出具连环互结,公刊坊票,认明熟客,指定售卖地方,并将钢斤数目、商贾姓名,填写票内,具结.就近呈送本道衙门编号钤印,验明放行.具文会详,奉批如详饬遵.年终将销售钢斤数目、造具册结,呈送核查在案.该铺户遵行已历数年,相安无异."  相似文献   

6.
(虎斤)簋考     
(虎斤)簋是一件册命类型的铭文,作器者(虎斤)、师■及(虎斤)的父亲欨父,都是首次出现的人物,所赐的"銮■"也是前所未见的一种旗帜,对于研究西周史增添了不少新资料,特别是铭文的纪年,年、月、日、月相四要素俱全,这对于西周青铜器断代研究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1984年5月,北京市延庆县永宁一段长城上发现两门大小相同的明代马上佛朗机铜铳,现藏北京文物研究所。两门佛朗机铳皆为子铳,长15.4、口径2.8、座底径3.6厘米。长颈,短圆腹,通身置四道箍(图一)。半圆形尾座外侧都刻有"嘉靖庚子年兵仗局造"字样;尾部刻铸造号,一为"马上佛朗机铳贰千肆百肆拾号重壹斤拾两"(图二),另一为"马上佛朗机铳贰千伍百伍拾柒号壹[斤]拾贰两"(图三)。  相似文献   

8.
1953年上半年,全国粮食供应突然紧张.据粮食部报告,1952年7月1日至1953年6月30日的粮食年度里,国家收粮547亿斤,支出587亿斤,出现40亿斤赤字.此外,粮食产区遭遇水灾,预计减产70亿斤.  相似文献   

9.
张总 《文物》1993,(12)
北朝是佛教雕塑繁盛的时代。除石泥为质的石窟寺等作品外,金铜佛像也是重要的一种。仅《魏书》中即载,"兴光元年秋,敕有司于五级大寺内,为太祖以下五帝,铸释迦立像五,各长一丈六尺,都用赤金二十五万斤。"天安二年"又于天宫寺造释迦立像,高四十三尺,用赤金十万斤,黄金六百斤"(《释老志》),"太和十九年六月,徐州表言丈八铜像汗流于地。""永安、普泰、永熙中京师平等寺定光金像每流汗。""永安三年二月,京师民家有二铜像各长尺余"(《灵徵志》),"济州东平郡,灵像发挥,变成金铜之色……有司与沙门统昙曜令州送像达都,使  相似文献   

10.
江西收集的西汉铜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6年江西省博物馆在九江地区收集了一件鎸铭为"铜钾"的青铜器,具体出土地点不明。该器通体呈扁形,椭圆形口,方形圈足,两肩有铺首衔环,尽管通身素朴无纹,但体态匀称,造型雅致。通高34.5、口径10.3、纵腹径15.5、横腹径37.6、圈足直径19.1、横径10.5厘米(图一)。可贵的是在圈足外部的一面镌有一行铭文:"于兰家铜钾一容四斗三升重廿斤八两"(图二)。"于兰家"为汉代王侯贵族的家号。"铜钾"是器物名。"四斗三升重廿斤八两"为  相似文献   

11.
《文物》1978,(3)
1971年12月,陕西周至县城关公社小寨子大队出土了一个元代铜权(图一)。铜权埋在距地面1米深处。同时挖出的还有长筒瓦、砖等。铜权高11厘米,重量一斤六两。权上有"北路官造"、"至元九年"  相似文献   

12.
解放之后,棉花成为重要战略物资,政府大力鼓励种棉,新洲棉花生产曾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1974年,新洲单产总产双超历史,亩均产皮棉159斤,棉花单产再次蝉联全国第一,总产4756万斤。一座棉花丰碑1949年,新洲县(当时的行政建制为县)棉田面积21.23万亩,亩均产皮棉仅23斤。1952年,棉田面积达27.48万亩,亩均产皮棉41斤。  相似文献   

13.
<正>桥足布、锐角布是战国平首布的开山之作,在先秦布币的沿革历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桥足布、锐角布身处币制变革的关键时代,对它们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先秦布币制度的认识和理解。一桥足布桥足布是战国早、中期的青铜铸币,铸行于魏及周边地区。因其器形由方足与弧裆构成的桥洞形状而得名,又因这类布币的铭文中多有货币单位"钅斤"字,故也称之为"钅斤布"。"钅斤"字最早出现在中、小型空首布中,但其在空首布中只是偶然的现象,到了桥足布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东北向不产茶,每年由南方的皖、浙、闽等省供给约六七百万斤至1000万斤,以满足市场需要,并由此形成了传统的“南茶北调”的供求关系。“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茶叶市场也遭到了日本大规模的侵占。1932年,日茶进入东北市场的数量仅为3万余斤,且为满足在东北的日本人所需。1934年时就增至150余万斤,1935年又猛升到近300万斤。  相似文献   

15.
追寻狂热时代的历史痕迹迄今为止,人类历史有文字记载、写入史册的"最高粮食亩产"纪录,是1958年11月山西省侯马市新绛县原东方红公社行云庄"干部和社员的伟大创举":亩产红薯1139789斤的"卫星大王"!一张发黄的高产喜报,一张费尽心力,辗转10余条线索,花大力气  相似文献   

16.
《收藏家》2017,(5)
<正>三、反映唐代衡制何家村窖藏金银器中墨书最多的是标明自身重量,共63件,另外还有2件金盆传原有墨书。以上器物墨书大体应该是同时标重,但可能非同一称量者和同一书写者(图26、图27)。重量单位为"斤"、"两"、"分",没有"钱",超过十六两者,有的以"斤"为基本单位,有的仍以"两"为单位,如小簇花纹银盖碗(图28),碗盖及底内  相似文献   

17.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古玺印选》著录一枚"匀蜀金"玺印,其"匀蜀金"之"匀"应读为"钧","钧蜀金"指三十斤蜀地生产的铜、银等金属块。由于该玺印的印纽为銎形,表明它是一枚烙印,其用途当是在蜀地生产的三十斤金属块或封缄上戳打印记。至于该玺印的国别,因为其文字具有比较明显的晋系特点,所以它应系战国时期的三晋而非燕国玺印。  相似文献   

18.
六/福建省 福建宝福局开铸于清顺治六年。乾隆初年,台湾通货紧缺,钱价日升,“每钱(小钱)三文抵内地大制钱二文之用。从前每番银一两易小钱一千五百文,近止易八百余文”,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货币危机。乾隆四年,户部令福建将“收存黄铜器皿八万余斤,先于省城开铸钱万余串,尽数运往台地,搭放兵丁月饷”。不久,闽省内地钱价日昂。巡抚王士任奏请:“采买滇铜二十万斤,照鼓铸青钱之例,添办白铜十六万六千斤,黑铜二万六千斤,点锡八千斤.合成四十万斤.开局于省城福州府.  相似文献   

19.
这四张拓本,是戊戌变法期间扬州修城用的大砖,长37、宽19、厚9.5厘米,每块重24.5斤左右。砖的四周都有文字,两侧是隶书,直写,一侧为"大清光绪二十四年";一侧为"两淮运司江井重修"。两端是楷书,横写,一端为"戊戌孟秋";一端为"经历吴办"。按江即江人镜,光绪十七年任两淮盐运使司,戊戌秋后离职。  相似文献   

20.
1958年到1961年,由于高举"三面红旗",大刮"共产风"造成大饥荒。从1959年秋季开始,安徽颍上这个七十多万人口的农业县,绝大多数农民在4189个公共食堂就餐,每人每天的主食是"五大两"(即半斤原粮)的低标准,当时有这样的顺口溜"群众进食堂,两眼泪汪汪,打饭用盆罐,顿顿照影汤"。饥饿夺去了不少人的生命,有的全家死光,致使全县总人口急剧下降。195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