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柏龙驹 《江淮文史》2007,(5):165-173
《黄梅戏艺术》今年第一期发表了两篇文章:一是吴福润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纯属误传》,一是吴功敏的《探寻黄梅戏的源头》。两篇文章一个主题:对黄梅戏源头进行再探讨。文章都不长,却激起了千层浪。当然,也触动了我这个黄梅戏爱好者。  相似文献   

2.
崔莹 《环球人物》2020,(8):113-115
读高中时,我的一篇文章在当地晚报举办的征文活动中获奖,奖品是花店赞助高中时,我的一篇文章在当地晚报举办的征文活动中获奖,奖品是花店赞助高中时,我的一篇文章在当地晚报举办的征文活动中获奖,奖品是花店赞助高中时,我的一篇文章在当地晚报举办的征文活动中获奖,奖品是花店赞助高中时,我的一篇文章在当地晚报举办的征文活动中获奖,奖品是花店赞助高中时,我的一篇文章在当地晚报举办的征文活动中获奖,奖品是花店赞助的一束百合花,那是我第一次收到这种美丽的花朵。大学毕业后,我去喜欢的女老师家做客,给她买的也是白色的香水百合,心想,所有的女人都会喜欢这淡雅芳香的花。  相似文献   

3.
"妈,给你看一篇文章。"我正在打电脑,儿子推门进了书房,手里拿着一本书。"谢谢,你都知道资源共享了?——放那儿,等会妈妈再看。"手底下正赶着一篇稿子,不想中断。  相似文献   

4.
最可爱的人     
当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们还在那"轰轰隆隆"地工作着。他们就在我家楼下。还记得那天傍晚,我放学回家,打开窗户,想欣赏一下暮色下的南京城有多么美丽。不料想,他们却突兀地闯入了我的视线。那是一群农民工叔叔,  相似文献   

5.
品“绿”     
正我喜欢绿。读了《西湖的"绿"》这篇文章后,它给了我一种清新的美,又仿佛是一种悠闲的美,充满生命力的美。这篇文章很美,字里行间深绿、翠绿、浅绿般的美,把文章装扮得绿幽幽的。文章中写的"绿"千姿百态:有的闲,有的野,有的幽,还有的持重。比起松树的绿,荷叶就不显得那样成熟了。站在松树下仰望,它高大又挺拔,有的像通天的绿色台阶,这绿是深绿。站在山上远眺松树林,松树的颜色更把它们衬托得像一位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个充满了黑色幽默的故事。文末的"我"在沉思,读完这篇文章的我们,难道不也需要沉思?1971年3月,作为一名富农子女,我被生产队长"挑选"到远离老家70里的"下川东"(今渝东)奉节县犀牛冲修水库。那时,中国正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运动闹得如火如  相似文献   

7.
王若水在他的著作中谈到他上书毛泽东惹出大祸一事,我是亲历者。这件事的导火线是《人民日报》1972年10月14日发表了一整版的批判林彪煽动极"左"思潮和无政府主义的3篇文章。其中两篇是我约稿和初步加工的,另一篇短文则是我动手写的。现在我写出本文,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并介绍王若水同志有关的  相似文献   

8.
《炎黄春秋》2010,(7):87-87
<正>我是《炎黄春秋》的热心读者,看了2010年第4期的一篇文章"扼杀人才的‘不宜录取’"一文深有感触,我本人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我叫裴国成,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今年63周岁,在北京矿院附中退休3年了。我早年是北京钢院附中66届高中毕业生,1968年被招工去了青海省,在青海西宁钢厂当工人。由于对"文  相似文献   

9.
拉长的年味     
又一年了,真快!记得一年前,《江苏地方志》杂志编辑给我打电话,邀我在杂志上开个专栏,专门介绍"江南美食",我应允了,写的第一篇文章叫作"姑苏年饭"(见本刊2012年第一期),这事一晃已经一年了。我已于2012年6月离开苏州方志办,本以为这个专栏也将偃旗息鼓了,不料2012年12月,杂志社  相似文献   

10.
从连横的诗文看其中国文化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台湾通史”和它的作者连横》。那篇文章认为:连横,应该以反日爱国和反封建的志士,《台湾通史》应该以反日爱国的著作写入中华民国的史册。6年过去了,再一次阅读连横的著作,我感到上述论点,仍然可以成立,但那篇文章尚未把问题讲透,对连横的思想感情还有必要作进一步探微,为此,我写了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1.
偶然在网上看到李敖的一段文字:“今天是2000年5月11日,我把整整五年前由汪荣祖初稿,由我定稿的一篇《请勿乱评》刊出在《李敖电子报》,做为我性好追杀的一次记录。这篇文章是回复香港《亚洲周刊》的,可以看出荣祖和我的功力和‘掌风’。”我是当年《亚洲周刊》那篇文章的作者。想不到事隔多年,以大师自许的李敖仍对此文耿耿于怀,想来那篇文章也并非毫无价值。  相似文献   

12.
我的母亲     
延荣 《神州》2011,(19):100-103
作家秦牧在一篇文章里说:"母亲是最值得怀念的人。一个人能够长大,一般来说,主要靠母亲。母亲含辛茹苦,在养育孩子上的功劳,是一般父亲难以比拟的。"他这番话,我深有同感。40年前的今天,1971年农历五月初一,对我来说,是一个悲痛欲绝的日子:我的母亲在山上放牛割草时不慎跌崖而  相似文献   

13.
正收藏邮票的人都知道,在邮票中有一枚没有发行的珍贵邮票,名字就叫"放光芒"。但我这篇文章中所说的"放光芒",不是邮票"天安门放光芒",而是钱币中的"放光芒"。这究竟是一枚什么钱?为什么会叫"放光芒"呢?且听我从头道来。2011年2月11日,我在乡镇集市上花45元买到一枚云南省铸造的新龙半开(光绪元宝3.6钱)银币。这枚半开买的时候非常犹豫,从颜色来看,它不像其它半开银光闪闪,颜色比较柔和,  相似文献   

14.
1954年冬季,我先后参加成都市郊八里庄、跳蹬河、紅豆山、彭县、什邡县一带清理了20余座小型宋墓,事后我和坚石同志参考四川文管会在其它地区清理小型宋墓的資料,写成"川西的小型宋墓"一文,發表在本刊1955年第9期。在那篇文章  相似文献   

15.
正一、文革研究须"去意识形态两极化"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及研究路径上必须警惕和克服"图谱化倾向"(亦称"脸谱化倾向")和"意识形态两极化倾向"。前者主张坚持历史学史料为本的原则,即通过大规模开掘"深部和细部"的史料,力避既不着根基又不着边际的空谈;后者则指出当前关于文革研究往"左"和"右"两个端点上拉扯。  相似文献   

16.
《南方人物周刊》2008,(12):47-47
"我做着自己看来很正常的事,不明白为什么别人要惊讶"回顾三十年中国人性观念变革史,毫无疑问,木子美是一个符号。木子美是媒体人李丽在1999年发表一篇文章时用的笔名,后来在某杂志上写性专栏,也用了这个笔名。  相似文献   

17.
章立凡 《百年潮》2006,(11):39-43
少年时代翻阅父亲书架上的<新名词词典>,读到"张申府"这个词条,关于他的历史只简述到被民盟开除盟籍为止.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刨根问底,于是向父亲询问.他回答说:"申府先生是周总理的入党介绍人,也是我在救国会的老同事.后来因为一篇文章犯了错误,如今在北京图书馆工作,养起来了."  相似文献   

18.
李希凡  胡澄 《纵横》2011,(4):32-35
"小人物"掀起大波澜 这里所说的"当事人",大概是指我和蓝翎当时合写的两篇文章,一篇是发表在1954年第9期<文史哲>上的<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后为<文艺报>同年第18期转载.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接到河南某中学一位同志来信,并附有曾在台湾某刊物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文章大致是说故宫博物院所藏翁雒、陆恢所作《三寿作朋图》是"伪物"。信及文被家人收拾书桌时不慎弃去,但信中提出的主要问题,我还记得清楚。其理由是根据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二册  相似文献   

20.
正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曾写过小文《热爱汉字》,发表在西藏日报姚艳萍、黄明老师主持的"周末版"。后来我觉得需要写的是这样一篇文章——《阿里人的汉语文天分》。这是因为阿里虽然人口极为稀少,但是我认识的阿里老乡中汉语文特别好的人很多,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奖者、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益西加措,有西藏大学著名教授古格·其美多吉,有中新社名记者贡桑拉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