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1年10月5日,已经退休一年有余的邓小平在钓鱼台国宾馆18号楼会见了他的老朋友——来华访问的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家主席金日成。年近九旬的邓平已经有一年没有会见外宾了,外交部在最初拟定金日成的访华日程时并未安排此次会见,由于金日成一再要求,外交部特别请示了邓小平。邓小平表示,金日成是老朋友了,可以见一下,但提出只做一刻钟的礼节性会见,不发消息,不拍照片、不拍电影。会见的那天,金日成在钓鱼台18号楼迎候邓小平。两人见面后热烈拥抱,异常兴奋和激动。双方官员都没有参加这次会晤,陪  相似文献   

2.
1983年我在全国政协机关报《人民政协报》任职时,奉领导之命向华罗庚先生约稿,到他的住处去过几次。先生总是穿着整洁的衣服,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先生腿脚不好,拄着拐杖,但行动敏捷,绝无拖泥带水之感。嗓音也洪亮。说不上亲切,但让人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3.
在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和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里有一张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与三个美国兵的合影。自右至左分别是:美军第十四航空队的中士爱德华·贝尔,一等兵霍华德·海曼和杰克·爱德尔曼。参加合影的中国同志中,站在毛主席左侧的是当时担任翻译的龚澎和著名国际问题评论家乔冠华。 那时候,八年抗战刚刚结束,中国人民正渴望过上和平的日子。而美国政府却蓄意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甚至有美国飞机和军舰为国民党军队调兵遣将,加紧部署。正是为了挽救和平作最后的努力,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从延安飞来这座山城,进行那著名的“重庆谈判”。那么…  相似文献   

4.
《神州》2007,(8)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毛泽东,也无法背离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l971年9月13日,林彪叛逃事件之后,78岁高龄毛泽东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灵上都受到了极大的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主席1970年国庆节在天安门城楼上会见斯诺,并将接见照片在《人民日报》等报刊的头版头条位置刊发,向世界传达了一个意在改变世界战略格局的重要信息.但这张照片却在后来的著述里和引述中,产生各种争论:其一发表的是哪张照片;其二,究竟发表在《人民日报》哪一天;其三,版面是否周恩来亲自布置和安排的;其四,更有借毛泽东与斯诺的合照,将林彪形象“挤出”国庆报道头版头条的说法.本文作者特查阅了当年的《人民日报》和其他史料,以澄清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6.
晚年的毛泽东有位鲜为人知的“管家”。毛泽东时而称他“同志”,时而称他“我那盏不灭的‘灯’”。他姓吴名连登,江苏盐城人氏,是毛泽东的最后一位“管家”,陪伴着毛泽东度过了整整12个春秋,直到1976年9月将领袖的遗体护送到人民  相似文献   

7.
8.
建国以后,毛泽东常常移步红墙之外,登上专列,去各地视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上海,是毛泽东生前经常去的地方。1971年9月10日老人家重返上海,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上海之行。此行使当时的上海成为激烈斗争的一个聚焦点……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中国的成长壮大,各国宾客来访、苏联专家来华工作的情况渐渐多了起来,由此产生了一项新的保卫工作--外宾警卫,这项工作由政保一队来担任。进北平后,政治保卫处划归中央警卫师建制称政保一队。政保一队的任务是负责中央首长活动现场的警卫和大型活动和集会的安全,还承担护送中共中央或军委首长赴外地活动的警卫,现在又增加了外宾和专家的安全保障和护送任务。  相似文献   

10.
邬吉成同志是山西省神池县人,从晋绥边区到延安,从延安到西柏坡,从西柏坡到北京,可以说邬老的一生没有离开过中央核心保卫工作的岗位。他曾担任毛泽东主席的随身警卫,并担任过中央警卫团副团长,从事了大量鲜为人知而又神秘的高层外事工作。  相似文献   

11.
徐中远 《纵横》2013,(8):4-11
1971年9月13日的林彪叛逃事件,给毛泽东精神上的打击是沉重的。因为,林彪是他选定的接班人,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国内外世人皆知。然而,这个接班人却在暗地里阴谋政变,密谋杀害他,  相似文献   

12.
正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技术基础上不断满足全体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者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始终把防止两极分化作为自己坚定的政治目标和坚守的最后底线,并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张力甚至反差中推进了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晚年毛泽东探索共同富裕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是个充满矛盾的复杂体,有成功,  相似文献   

13.
《神州》2007,(7)
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既是为人民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同时也是亲切和蔼、平易近人的慈祥长者。他们的音容笑貌,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风采,都成为人们永久的记忆。本刊将陆续刊出由著名:红墙:摄影师杜修贤拍摄的珍贵照片,这些照片真实记录了我国的重大历史性事件,展现了共和国第一代领袖的传神瞬间。  相似文献   

14.
<正>周恩来陪伴毛泽东主席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在这半个多世纪里,他们形影不离、同舟共济,共同为新中国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周恩来生命垂危的最后时刻,毛主席更是表现出了非常  相似文献   

15.
为毛泽东建的一栋住房的代号 赶修“202”,当时战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是为毛泽东主席建造的一幢住房的代号.这是一幢富有历史意义的房子.一代伟人毛泽东在生命垂危时,就是在这里抢救的,也是在这里病逝的. 它是在1974年抓紧建成的.当时正是中南海实施一项重大的战备工程期间,“202”便成为当时这项重大战备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1965年2月11日上午,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对外联络部部长安德罗波夫(之后此人担任苏联克格勃主席)一行,这是毛泽东自赫鲁晓夫1959年10月访问中国以来,与苏联领导人的第一次会晤,也是最后一次。此后,中苏关系越来越紧张,毛泽东再也没有会见过苏共领导。  相似文献   

17.
王凡 《文史博览》2005,(2):36-40
随着新中国的成长壮大,各国宾客来访、苏联专家来华工作的情况渐渐多了起来,由此产生了一项新的保卫工作——外宾警卫,这项工作由政保一队来担任。  相似文献   

18.
蒋本良 《百年潮》2010,(1):64-66
20世纪60年代,我进入外交部苏欧司工作,并有幸成为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主要罗马尼亚文翻译之一。我在给毛泽东作翻译的工作接触中,感受最深刻的是他那种“来如泰山,去如清风”的谈话风格。他始终以战略全局为重,不以一时一事为转移,以自己的言行充分体现了当年给邓小平的赠言: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外面和气一点,内部是钢铁公司。  相似文献   

19.
龙飞 《名人传记》2020,(1):59-59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喜欢诗歌的朋友,恐怕都读过这首诗。这是著名诗人、翻译家卞之琳的代表作。该诗是他从自己一首长诗中抽出了最满意的四句,故取名《断章》。全诗仅四句,简洁清新,意味无穷。  相似文献   

20.
手头有一张“文革”期间拍摄的黑白照片,是我与已故中顾委常委、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黄镇在天安门广场的合影留念。照片虽已微微发黄,但照片上那雄伟的天安门城楼、广场上的五星红旗、以及黄镇那将军大使的风姿都还依然清晰。每当我打开相册,审视这张照片时,黄镇在“文革”中历经劫难和一身正气的抗争情景,就像影视一样,一幕幕地展现在我的眼前。1966年,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年代,这一年全国爆发了长达十年的“文革”运动。那时,黄镇是我国首任驻法国大使,我是留法学生。在“文革”浩劫中,黄镇身在国外,可也未能幸免。在留学生归国参加“文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