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滚兔岭文化因素分析,提出黑龙江沿岸的乌里尔文化和经松嫩平原西来的角状把手等文化因素与滚兔岭文化的形成密切相关。乌里尔文化是滚兔岭文化的重要源头。滚兔岭文化虽与蜿蜒河—波尔采文化关系密切,但本质上属于截然不同的两个考古学文化。他们之间可能是对立的关系,若同意滚兔岭文化是古代挹娄的遗存,就不能同时把蜿蜒河—波尔采文化也视为挹娄的物质文化。  相似文献   

2.
凤林文化是汉魏时期分布在三江平原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可以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以保安村城址凤林文化遗存为代表,晚期以凤林城址凤林文化遗存为代表.凤林文化是在滚岭兔文化、团结文化基础上,吸收了部分高句丽文化因素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3.
滚兔岭文化与凤林文化是复原东北亚地区汉晋历史较为重要的支点,但学界对二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尚不统一。在此重新爬梳学界对这两支文化的认识历程,分析二者的年代、地域分布与陶器特征,对这两支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再探讨。研究认为,凤林文化分布区域处于滚兔岭文化的核心区,范围上有重叠之处;滚兔岭文化的年代为汉魏时期,凤林文化的年代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年代上是接续发展的;文化因素上具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但不属直接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4.
肃慎最初的活动范围在不咸山即长白山北,由此确认最初肃慎考古学文化的时空坐标为商周时期分布于长白山地区的图们江流域。通过对分布于这一区域的兴城文化和柳庭洞文化的进一步对比分析,发现兴城文化与文献记载的契合度更高,当为商周时期肃慎考古学文化。按三大族系框架,商周时期代表肃慎古族考古学文化的兴城文化中的某些典型文化元素传播到了牡丹江和松花江流域,并且这些元素又纵向传承,被汉魏时期代表挹娄文化的滚兔岭文化承继,其中依兰桥南文化承担了重要的中间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5.
凤林文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凤林文化是魏晋时期分布在三江平原地区上的一支颇具地方特色的土著文化.其文化主体是在多方面继承了当地的滚兔岭文化,同时吸纳了部分外围的团结文化和同仁文化的少量因素,经过这三种文化的杂揉相成,导致了这支文化走向成熟和繁荣,最终迎来了三江平原地区早期国家文明的到来.  相似文献   

6.
牡丹江流域早期考古学文化与古代民族的遗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江流域早期考古学文化及古代民族遗迹包括镜泊湖畔的莺歌岭文化、牡丹江中游的宁安石灰场遗址、海林振兴遗址及下游的依兰倭肯哈达洞穴遗址等肃慎族遗存;东兴文化、河口文化、东康类型等早期铁器时代的挹娄族遗存;海林河口四期与振兴四期、海林渡口二期等勿吉族遗存,其晚期业已属于靺鞨族.渤海国的建立并定都上京城龙泉府开创了牡丹江流域辉煌的都市文明,推进了牡丹江流域的城镇化进程,并对周边地区形成强烈的辐射效应,成为牡丹江流域历史上文化最灿烂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从形态与结构看凤林古城应该是一座王城。但其所呈现出的规则与不规则共存的现象也表明它仍处于初始形态。尽管考古发掘与历史文献之间存在着差异,但是仍然基本上可以把凤林文化认定为挹娄的文化遗存。通过对汉魏时期东北亚历史的考察,可以看到包括朝、日两国在内的东北亚各民族都是在这一时期进入了国家阶段。凤林文化的考古发现证明了在公元3世纪中叶至公元4世纪中叶,"肃慎族系"的挹娄也已进入到了国家阶段。这说明凤林文化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文明源头之一,它的出现填补了东北亚历史的一段空白。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北疆,远离古代社会生产发达的黄河流域,经济上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以往学术界都认为渤海国时期(公元698-926年)才使用铁器,在此以前,黑龙江各地还普遍使用石器和手制陶器,学术界把它们统统称之为原始文化.根据新的考古学资料了解到古代黑龙江各民族使用铁器的年代要早的多,要提前到战国-西汉,学术界把它们称之为早期铁器时代,黑龙江省的滚兔岭文化、凤林文化、团结文化、平洋文化、白金堡文化晚期、同仁文化都属于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9.
滚兔岭文化是三江平原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早期铁器时代文化遗存,年代约当两汉时期.1984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双鸭山市滚兔岭遗址并提出"滚兔岭文化"的命名.本文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新发表的一些相关材料,对该文化的基本内涵、特征及分期、谱系等重新进行了梳理、分析,进一步深化了对该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种畜场遗址位于七台河市郊东北、汪清河中游左岸的山丘上。2011年7—10月,为配合七台河市汪清河水库工程建设,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共清理房址20座、灰坑8个,出土陶器、石器、铁器、骨器及动物骨骼等文物标本200余件。经过比较,七台河市种畜场遗址与桦南县小八浪遗址的文化面貌接近,年代也大体同时,大致处于东汉中晚期,两处遗址均属滚兔岭文化范畴。鉴于以上两处遗址与处于滚兔岭文化中心分布区的双鸭山市滚兔岭遗址在文化面貌整体上表现出的差异性,推断以七台河市种畜场遗址等为代表的遗存,其总体年代上要晚于滚兔岭遗址,属于滚兔岭文化从中心分布区域向外围扩展过程中的较晚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挹娄、靺鞨的关系,一直被学界讨论,但是文献史籍记载简略,很多地方互相矛盾、说法不一,使廓清这一问题的过程产生了很多麻烦,甚至只凭史料方面的努力,无法明确这一问题。从考古学的角度,利用考古学材料结合文献史籍的记载和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挹娄、靺鞨文化分布区内的考古学遗存作了梳理,阐述了对文献所称挹娄、靺鞨的理解,进而对二者间关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献中对黄帝的记述很多,但由于年代久远,缺乏直接的文字证据,一直有学者对黄帝及其活动持怀疑态度。本文试从我国境内距今1万年以来的新石器考古学文化遗址和遗物出发,与古代文献相互印证,对黄帝文化进行考古学分期,根据考古学文化遗存划分出黄帝文化早期、中期、晚期的大致分布区域,提出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人心之内核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肃慎与挹娄乃是我国东北古老的民族,学术界多认为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乃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本文经过搜集史料,与肃慎、挹娄二者对比,浅析二者是否如史书所说为一脉相承的关系。史料中的大部分记载,都趋向于挹娄即古肃慎之国,二者是何种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肃慎、挹娄、勿吉是同一族系中不同的民族或部族,由于强盛与否和是否为中原政权所知的原因,不同的时期,他们分别代表了整个肃慎族系.勿吉有广义和狭义之别,狭义的是指肃慎族系中一个民族或部族;广义的则是指南北朝时期由勿吉之名代称的整个肃慎族系.勿吉和靺鞨的关系则与勿吉和肃慎、挹娄的关系不同,二者完全是一回事,是同音异写.勿吉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它是由肃慎族系内不尽相同的民族或部族构成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融合了包括夫余、沃沮、豆莫娄等多个其它民族或部族.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挹娄故地的考古发现来研究挹娄的射箭、驾船、滑冰和滑雪等体育活动。挹娄的“射人皆入目”、“便乘船”等体育技能为族群的延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对我们了解民族历史文化,繁荣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传承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东下冯文化与二里头文化比较及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东下冯文化与二里头文化遗存进行比较研究,并结合文献及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得出二者之间在文化面貌上虽有较多的共同因素,但差异较大,属于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东下冯文化的形成受到了二里头文化的较大影响,但自始至终保持自身的独特文化面貌。二里头文化属于夏人文化,东下冯文化似不属于夏人的文化,可能为夏代唐人的遗存。东下冯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似乎为联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记载,在我国黑龙江东部地区,在魏晋时期存在着两支文化遗存,即河口遗存和凤林文化遗存。通过对历史遗存研究,这两处文化遗存具有一致性和趋同性,充分的反应了当时民族融合及发展。文中对河口遗存和凤林文化遗存进行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靺鞨在周秦以前称肃慎,与东胡、扶余两族统称为东北古代三大民族。肃慎主要分布在今长白山以北、松花江中上游和牡丹江流域的广大地域。汉、魏、西晋时又称挹娄。到南北朝时称勿吉,主要分布在今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即东至日本海、南至高句丽的广大地区。隋时既称勿吉,又称靺鞨,唐亦称靺鞨。靺鞨(勿吉)族大体上以松花江流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东下冯文化与二里头文化遗存进行比较研究,并结合文献及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可知二者之间在文化面貌上虽有较多的共同因素,但差异较大,属于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东下冯文化的形成受到了二里头文化的较大影响,但自始至终保持自身的独特文化面貌。二里头文化属于夏人文化,东下冯文化似不属于夏人的文化,可能为夏代唐人的遗存。东下冯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似乎为联盟的关系。(摘自《文物春秋》2004年第1期)东下冯文化与二里头文化比较及相关问题研究@于孟洲  相似文献   

20.
兴隆洼文化与富河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兴隆洼文化和富河文化是西辽河流域两支独立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从房址形制、聚落布局、遗物及经济形态的特征看,富河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直接吸收了兴隆洼文化的诸多因素,二者具有直接性承继发展关系.富河文化的部分因素被赵宝沟文化承继,成为赵宝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在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中,富河文化之前为兴隆洼文化,之后为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处于两个繁荣期之间的过渡阶段,其年代约为距今7200-7000年,与红山文化之间未曾产生承继或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