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索六安双龙机床厂墓葬出土西汉黑陶的呈色机理,利用现代科技分析手段对黑陶的黑色物质进行物相分析、显微观察和成分分析。拉曼光谱结果显示黑色物质是无定形碳;SEM显示黑色物质均匀覆盖在胎体表面,其颗粒大小为3μm左右,属于炭黑颗粒;能谱分析显示碳元素分布较为均匀;红外光谱检测出黑色层中含有生漆成分。综合分析显示黑陶样品的呈色机理是:胎体表面被均匀地涂饰了一层由生漆和炭黑构成的黑色物质。该研究对探讨黑陶呈色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对了解黑陶制作工艺的发展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2.
双墩遗址黑陶渗炭工艺初探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双墩遗址是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一个重要遗址。该遗址出土了相当数量的黑陶,黑陶的制作工艺有多种,为探明双墩遗址黑陶的制作工艺,采用了XRD、喇曼光谱、重烧试验、显微、岩相、SEM和EDS探针等技术,对双墩遗址出土黑陶和局部发黑陶器进行了综合的测试分析。结果指出,陶器整个表层的黑色物质是炭黑。碳元素沿剖面的分布为:内外表层高而中间低,而内外表层0.6mm范围内炭含量的分布不甚均匀,存在明显的高低起伏,表明双墩遗址主要采用渗炭工艺制作黑陶。  相似文献   

3.
对凤林古城之为挹娄说、橐离说作考察辨正,并根据《晋史》,指出直至西晋时,黑龙江地区民族古国方被纳入正史,方为人知。据此,凤林古城古国应是《晋书》中的寇莫汗国,《魏书》中的豆莫娄国,直至公元8世纪方并入渤海国。其主体民族为夫余族,古城址群,呈现出多元文化特点,构成古城古国——城邦文明形态。古代黑龙江人创造了牧业文明、狩猎文明、城邦文明、玉器文明、渔猎文明,这不仅需要重写黑龙江文明史,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史。  相似文献   

4.
大溪文化的陶器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质地良好、相当美观,各类陶器究竟是怎样制作和烧成的,笔者正在进行研究。众所周知,黑陶是渗碳所致。然而经过渗碳的陶器不单是黑陶,在红陶当中,有一部分器物外表呈红色,内表却呈黑色或灰色;也有些器物外表的上部呈红色,下部却呈黑色或灰色;还有些器物在红色的外表上有三条或四条距离相近的竖直黑道,这些器物上的黑色部分也是渗碳的结果,只是渗碳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友谊县凤林古城出土铁器进行了金相组织观察和夹杂物成分分析,认为该遗址出土的铁器材质为生铁系制钢产品,采用了铸造、退火、炒钢、淬火等工艺,本文为深入研究魏晋时期东北亚地区钢铁技术提供新的科学材料。  相似文献   

6.
<正>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开始以来,我又一次近距离地接触到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的黑陶文物,再次感受到它的古朴厚重,感受到它的生动传神。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黑陶文物近百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元代黑陶明器,共有40余件,包括人俑、马车、粮仓、生活器具等。这套黑陶明器型制古朴,做工精巧细致,数量丰富,品相完整。人物刻画生动传神,质感细腻温润,通体透射黑色光泽,时代风格明显,是元代黑陶中的精品,如图  相似文献   

7.
1985年在友谊县凤林古城内推土机翻土时出土一件双耳铜釜和铜铃.铜釜系鄂尔多斯式青铜釜,长圆腹,口微敛,平底,口沿上有一对对称的半环形竖耳,近口沿处有两周凸弦纹如图二.鄂尔多斯式铜釜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特有的一种炊具,有的底部有镂空底座,两耳穿绳后可以吊起,适用于不定居生活.鄂尔多斯式铜釜分布范围不仅在长城地带及其以北地区,而且往南已越过黄河,进入内地,在内蒙古、辽宁、吉林也有出土.与凤林古城所出同一形制的铜釜在内蒙古补洞沟的匈奴墓葬、吉林榆树老河深中层墓葬、河北定县中山穆王刘畅墓葬、察哈尔右翼后旗二兰虎沟墓群等处均有出土,时代从汉延至三国时期,凤林古城是已知此类铜釜最北的出土地点.  相似文献   

8.
从形态与结构看凤林古城应该是一座王城。但其所呈现出的规则与不规则共存的现象也表明它仍处于初始形态。尽管考古发掘与历史文献之间存在着差异,但是仍然基本上可以把凤林文化认定为挹娄的文化遗存。通过对汉魏时期东北亚历史的考察,可以看到包括朝、日两国在内的东北亚各民族都是在这一时期进入了国家阶段。凤林文化的考古发现证明了在公元3世纪中叶至公元4世纪中叶,"肃慎族系"的挹娄也已进入到了国家阶段。这说明凤林文化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文明源头之一,它的出现填补了东北亚历史的一段空白。  相似文献   

9.
《文博》2019,(6)
广富林出土部分夹砂陶器经拉曼光谱检测显示掺有圆形铁质(Fe2O3)颗粒物,EDS能谱及岩相分析表明该种铁质颗粒物的掺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掺合料与陶胎界面液相的形成。掺有铁质颗粒物陶器的成分与泥质陶有显著差异,可能为广富林当地陶土与广富林当地河流中的细泥沙混合使用。泥质黑陶外层黑色陶衣与内层结构一致,应采用了渗碳工艺。部分夹砂陶器较厚的外表面经XRF成分测试发现其元素组成与内部差异较小,且理论烧成温度与内部一致,其双层结构应为烧制过程中内外受热不均所致。广富林时期夹砂陶与泥质黑陶的烧制可能使用了不同类型的陶窑。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证了枹罕原、凤林川和凤林山的位置和范围,探讨了凤林津、凤林关和唐述山所在的州县.在《法苑珠林》一书中发现了一条重要记载:凤林津在唐河州西北五十里.这是凤林关在唐河州西北五十里的最佳旁证.  相似文献   

11.
利用扫描电镜及其附带的能谱仪对山西南部三处新石器时代末期遗址或墓地出土陶器表面的彩绘颜料进行了显微元素分析,并结合激光拉曼、X射线衍射及红外三种微损结构分析技术对元素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显示,红色颜料均为朱砂,白色颜料为方解石,黑色颜料为石墨,绿色颜料为孔雀石。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对此地区颜料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腹地的友谊农场188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汉魏时期古城遗址154处。这些古城遗址中最具有特色、最有代表性、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当属在友谊农场发现的凤林平原古城。它周长6300米,总面积100多万平方米。该古城共分内外九座城,城城有护城墙、护城河,其中第九城四个城角楼及中间突出的马面形楼台尤为明显。根据城中发现的1万多座古居住址推算:当时该城人口已达10万之多。从城中出土的500多件陶器、玉器、石器、青铜器以及玛瑙等文物可以看出,当时这里的农业生产、制陶业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拉曼光谱仪和偏光显微镜对西安鱼化寨遗址出土的一个黑陶残片样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为新石器时期黑陶的制作工艺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沈业  姜在新 《神州》2013,(5):219-219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充足,与此同时人们普遍会感觉到对于文化的缺失,随着文化水平和价值观念有了很转变,传统文化及其相关产品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关注。黑陶作.勾传统工艺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员,在市场的销量却并不乐观。本文通过对黑陶工艺品的包装设计分析研究,试图通立对于黑陶工艺品包装进行改变来改善黑陶工艺品的品牌影响。  相似文献   

15.
凤林文化是汉魏时期分布在三江平原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可以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以保安村城址凤林文化遗存为代表,晚期以凤林城址凤林文化遗存为代表.凤林文化是在滚岭兔文化、团结文化基础上,吸收了部分高句丽文化因素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6.
滚兔岭文化和凤林文化是三江平原汉晋时期的两支考古学文化,这两支考古学文化的族属问题一直为学界所关注。滚兔岭文化和凤林文化的时空范围与黑龙江地区古代"肃慎族系"的活动区域多有重合。梳理文献记述与研究的挹娄、勿吉的民族特征、生活习性,将滚兔岭文化和凤林文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可以发现滚兔岭文化、凤林文化分别与文献记述与研究的挹娄、勿吉相符,得出滚兔岭文化属于挹娄、凤林文化属于勿吉的结论,并推演出凤林文化是在属于挹娄系统的波尔采文化因素为主体,融合、吸纳了包括团结文化、泡子沿上层文化、滚兔岭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而构成的。  相似文献   

17.
凤林古城遗址浮选出土了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其中包括农作物如粟、黍、大麦和大豆,以及田间杂草,如狗尾草、稗草、藜等。分析结果揭示,号称"北大荒"的三江平原在汉魏时期曾存在过一个繁荣的农业经济社会,农业生产技术相对成熟,当地先民能够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条件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品种。此次采用的网格式采样法在我国是首次尝试,选择房址F32划分网格采集浮选土样,通过对各网格出土植物遗存量化统计,分析不同植物遗存在房址内的分布特点,进而对室内空间功能区的划分进行复原。  相似文献   

18.
一是从讨论《法苑珠林》关于唐述谷寺记载的标点入手,发掘了一条重要记载:凤林津在唐河州西北五十里;二是通过梳理《通典》和《元和郡县图志》等书关于唐鄯州至河州间道路的有关记载,探讨了北朝以来龙支至河州道的交通路线,发掘了另一条史料:凤林关与唐龙支县的距离是一百四十里。三是通过探索西魏凤林县故城、唐凤林关、宋安乡关、元安乡县等相关地名的历史,说明今唵哥集渡是北朝以来的黄河古渡,莲花渡是元、明时才出现的黄河渡口,从而证明凤林津、凤林关在今临夏县莲花镇的原唵哥集,否定了凤林关在今临夏县原莲花城说。  相似文献   

19.
<正>巍巍兴安岭,浩浩黑龙江,碧波流脂,黑土凝芳。省因巨川得名,图若天鹅颈昂。渔猎刀耕,先民垦荒,贡矢尧舜,史揭初章。七星河畔,凤林古城,两汉文明初呈现;拓跋鲜卑,源出嘎仙,饮马江淮易汉装。海东盛国十五世,效仿唐庭振边疆。又有耶律契丹挟风裹雪,争  相似文献   

20.
(一)我想着重谈谈中原新石器时代文化.在这之先,须要研究一下在考古工作方面的文化定名问题,关于文化定名我们国家基本上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以在遗址里发现的遗物,在表面上或形式上表现了一种突出的特征,作为文化的名称,如黑陶文化,是因为遗址中发现有磨光黑陶或蛋壳黑陶;彩陶文化,是因为遗址中发现有彩绘陶器;印纹硬陶文化,是因为遗址中发现有印纹硬陶;细石器文化,是因为遗址中发现有细小的石器,以这样的特征作为文化定名的根据,是十分不恰当的,这是只看表面而不看内涵,只注意形式而忽视本质.同时,只注意表面特征容易使人发生误会和产生错觉,本来在生产水平有显著差别的两种文化,但都有彩绘陶器或者都有磨光黑陶,如果不加区分的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