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战时教育思潮与战时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贤君 《民国档案》2007,2(3):105-111
抗日战争爆发后,教育界为配合军事斗争,为教育适应抗战之需与夺取抗战胜利献计献策,形成了强劲的战时教育思潮。他们适时地提出了颇有历史意义的教育应当深刻反省,"战时需作平时看","平时需作战时看"和不宜以大学生作兵员等极富建设性的建议,保证了抗战时期各级各类教育的持续发展,而不是因为抗战而全面停辍,从而为抗战建国储备和培育了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华侨群体在抗日战争期间为国内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贡献离不开华侨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抗战期间,东南亚华侨教育虽历经坎坷,但始终没有中断。其教育主题、内容始终带有鲜明的家国色彩,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战时教育是其教育的基调和灵魂。在华侨社会和国民政府的相互扶持下,华侨教育凝聚了海外侨民的救亡母邦意识,推动了华侨子弟的海外抗日运动,并直接培育了大批华侨抗日力量,为国内抗战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由台湾中国近代史学会主办之“庆祝抗战胜利50周年两岸学术研讨会”于1995年9月1至3日在台北中央研究院学术活动中心举行。此次研讨会汇聚两岸民国史专家学者,以八年抗战为主题,探讨战时中国之政治、军事、外交、经济与社会文化等各项问题,并藉此促进海峡两岸有关抗日战争史学术研究之交流与发展。对日抗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一次自卫战争,其影响深刻而广远。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对外来入侵的伟大胜利。“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何记取历史教训,检讨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4.
牛润珍 《史学史研究》2013,(2):40-47,63
由新史学发展为新民族主义史学,这是民国史学主流在抗战时期受宋学尤其是南宋浙东史学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民初史学家通过中国史学史研究发现了宋学与浙东史学的价值。"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史学家发扬宋学、浙东史学精神,注重事功,经世致用,投身学术抗战,构建新民族主义史学,取得了一系列的学术成果,其代表作为陈垣撰著的《通鉴胡注表微》。新史学发展有两条线:一是以梁启超、何炳松、蒙文通为代表,由中国史学史研究发现了宋学;一是以王国维、陈垣、陈寅恪为代表,由历史考证通义理,进而转向宋学。两条线于抗战时期合一,形成了新民族主义史学。抗战胜利后,新民族主义史学融入马克思主义史学。由新史学而新民族主义史学,又由新民族主义史学而马克思主义史学,这是民国史学主流发展变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从1937年12月南京沦陷至1938年10月武汉弃守的武汉抗战时期,武汉以其战时首都的地位,不仅成为全中华民族抗战的中心,而且成为抗日战争发展进程的历史转折点,在中国抗战史上地位卓然。在这一时期,冯玉祥这位爱国将领、民主斗士,坚持从民族团结的大局和国家解放的利益出发,全力投身于武汉抗日救亡热潮,为保卫大武汉鼓与呼,为全民族抗战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6.
章百家 《百年潮》2004,(9):26-31
编者按:中国寻求外国军事援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那时,德国充当了中国主要军火供应商的角色.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德两国渐行渐远,苏联成为中国抗战的主要支持者.1941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相继爆发,苏联从中国淡出,中国与美国结盟,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从此成为中美战时合作的主要内容.外国的军火供应和军事援助是支持中国抗战的重要因素,但是对中国来说,寻求外国军事援助和战时对外军事合作却是一段难以忘怀的苦涩经历.从本期开始,我们将连载章百家先生撰写的三篇文章,为您讲叙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7.
黄克武 《近代史研究》2016,(4):4-26,160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出现与"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密切相关。此词在清末由梁启超首先提出,至孙中山的"五族共和"说而确立,清末民初可谓"中华民族"观念的创生期。至20世纪20—40年代,受到中日战争的影响,"中华民族"的讨论再度勃兴。本文阐述抗战时期中国朝野(指政治与学术精英)对于"中华民族"的讨论,析论其国际背景、内涵与意义。抗战时"中华民族"之讨论一方面引发内部之分歧、权力的斗争,另一方面该观念所造成之凝聚性,则有效地团结人心,共赴国难。  相似文献   

8.
音乐与政治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一个颇具特殊意味的社会关系现象,特别是民族主义高扬的时代,往往也是一个歌唱和聆听的音乐时代,1931-1945年的中国尤其如此.本文以民族主义为视角,以抗战歌曲为中心,梳理了抗战音乐的发展脉络,分析了抗战歌曲对民族主义的建构和彰显以及民族主义旗帜下的音乐转型.  相似文献   

9.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中国抗战的国际政略。该政略将中华民族之命运与世界局势的发展紧密相联,将中国抗战与维护世界和平之大局紧密相联,将中国抗战与世界大战结为一体,以抗战到底、苦撑待变的方式,将中国问题的解决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联系起来,自觉将中国融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中,意图实现中国独立自由之目标。事实证明,国民党的国际政略符合中国抗战的实际,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对中国抗战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打造学术精品服务教育事业主编李良志张宪文这是一部记录1931—1945年间中华民族抗战的丛书,包括《抗战时评》《抗战信札》《抗战电影》等9种,总字数两百余万,图文并茂地再现了中国人民为抗战胜利所做的种种努力,讴歌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抗战精神,兼具学术与史料价值。本丛书是中国抗战文化、文艺历史资料的集大成,在发扬光大革命文化、宣传抗战英雄模范  相似文献   

11.
1993年10月20—22日,中国重庆抗战陪都史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重庆市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70余名学者出席了会议。这次学术研讨会之宗旨,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推动抗战历史的研究,促进学术交流。会议研讨的内容为1937  相似文献   

12.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制定的《抗战建国纲领》规定"改定教育制度及教材,推行战时教育"。高等教育纳入战时体制,一方面适应国家战时政治、经济体制的需要;一方面培养了大批军事、医疗人才,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人才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正李大钊作为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不仅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也是那个时代怀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感的民族主义者。关于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学者已从其理论渊源、发展阶段、内容、特点和地位等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李大钊的新中华民族主义思想尚未有人从史学角度进行过系统的专门梳理和研究,本文拟就李大钊新中华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主要思想内涵与历史影响进行探讨,这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李大钊思想研究的内容,同时也可以拓展李大钊思想研究的视域。一新中华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主义"问题是个跨学科的话题,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而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历史较长、争议颇多,无论是概念或内容,是历史演变或表现形式,或是理论与实践意义,都备受学界关注。本刊借中国社科院近代思想研究中心召开"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会议之机,约请几位专家学者,就这一课题谈些个人认识。各位专家从不同视角切入,触及到了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相关的很多层面,他们的论点可能各不相同,也许会有思想交锋,但无疑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思想。我们期待大家的研究及思想火花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来源、演变及其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主义"问题是个跨学科的话题,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而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历史较长、争议颇多,无论是概念或内容,是历史演变或表现形式,或是理论与实践意义,都备受学界关注。本刊借中国社科院近代思想研究中心召开"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会议之机,约请几位专家学者,就这一课题谈些个人认识。各位专家从不同视角切入,触及到了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相关的很多层面,他们的论点可能各不相同,也许会有思想交锋,但无疑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思想。我们期待大家的研究及思想火花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特征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主义"问题是个跨学科的话题,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而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历史较长、争议颇多,无论是概念或内容,是历史演变或表现形式,或是理论与实践意义,都备受学界关注。本刊借中国社科院近代思想研究中心召开"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会议之机,约请几位专家学者,就这一课题谈些个人认识。各位专家从不同视角切入,触及到了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相关的很多层面,他们的论点可能各不相同,也许会有思想交锋,但无疑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思想。我们期待大家的研究及思想火花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关于民族主义现代性的宏观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主义"问题是个跨学科的话题,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而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历史较长、争议颇多,无论是概念或内容,是历史演变或表现形式,或是理论与实践意义,都备受学界关注。本刊借中国社科院近代思想研究中心召开"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会议之机,约请几位专家学者,就这一课题谈些个人认识。各位专家从不同视角切入,触及到了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相关的很多层面,他们的论点可能各不相同,也许会有思想交锋,但无疑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思想。我们期待大家的研究及思想火花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主义"问题是个跨学科的话题,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而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历史较长、争议颇多,无论是概念或内容,是历史演变或表现形式,或是理论与实践意义,都备受学界关注。本刊借中国社科院近代思想研究中心召开"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会议之机,约请几位专家学者,就这一课题谈些个人认识。各位专家从不同视角切入,触及到了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相关的很多层面,他们的论点可能各不相同,也许会有思想交锋,但无疑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思想。我们期待大家的研究及思想火花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张绪 《安徽史学》2018,(4):137-146
经济抗战是中国抗战历史的重要内容,对于保证中国抗战的最后胜利具有决定性作用。在位于东南战场大后方的皖南地区,除对敌开展军事斗争外,经济战也是当地军民反抗日本侵略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战时皖南行署的领导下,皖南敌后区实施了增加生产、平抑物价、严查敌货、打击走私、组建金融网等一系列经济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皖南敌后区严峻的经济形势,粉碎了日敌的经济进攻,为这一地区乃至东南战场抗战力量的持久存续以及中国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皖南地区的经济抗战实为中国经济抗战历史的一个真实缩影。  相似文献   

20.
国家疆域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近代以来,中国国难日亟,国人在民族主义涵养之下,日益认识到中国乃中华民族共同的家园,是神圣不可分割的地理单元。尤其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成为全国瞩目之地。知识分子和政界精英在以《松花江上》为代表的抗战歌曲中,借助“白山黑水”“大豆”“高粱”“森林”“煤矿”等景观符号,以民族成员披荆斩棘开辟家园的历史激励民众,以现实中“美丽富饶”的东北形象感染民众,以未来民族赖以生存的富源鼓舞民众。通过历史、现在和未来三重景观意义的塑造,将东北从抽象的地理空间转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象征性空间,意欲凝聚民族感情,唤醒国人的家园意识,号召国人收复失地,共御外侮,救亡图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