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临洮古称狄道,位于甘肃中部。是控扼陇蜀的战略要地。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至今县境内保存着大量的长城遗存,历来为长城研究者所重视。2006年5月至7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全国长城资源调查临洮县境内的试点调查工作.对临洮县境内的长城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本文拟在详细调查、获取新材料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的调查研究成果.对临洮县境内的长城类型、战国秦长城的走向、修筑年代、体系特点等方面谈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王晗  郭平若 《史学月刊》2007,1(4):86-93
陕北长城外地区位于蒙陕农牧交错带,属于典型的脆弱生境地带。清代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针对当地汉民承租蒙民土地从事农牧业生产这一环节,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垦殖政策,经历了封禁、招垦、禁垦、拓垦四个阶段,这既是清政府对陕北长城外地区逐步认识和开发的过程,同时也是该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过程。在政策—人—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过程中,制度、政策与权力的结合对区域环境变化的影响具有根本性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林源  张文波 《华夏考古》2015,(2):119-126
秦的建筑排水设施包括散水、排水沟渠以及由排水池、地漏、排水管和渗井等组成的排水系统。秦在建筑排水方面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排水做法,排水设施的生产制作也呈现出规律性,反映了秦的建筑排水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宁夏固原境内现存有战国秦长城、宋壕堑、明代固原内边等不同时期修筑的长城遗迹,可见墙体近百公里。固原段的古长城,采用黄土夯筑、砂石混筑、劈山就险、自然山险等多种形式,形成了独具区域特色的构筑方式。  相似文献   

5.
周佩妮 《丝绸之路》2011,(12):20-22
宁夏素有"地上长城博物馆"之美誉,境内不仅存有早期战国秦长城,而且明长城遗迹丰富,有西长城、旧北长城、北长城、陶乐长堤、头道边、二道边、固原内边等,可见墙体近千公里。宁夏境内明长城构筑方式多样,特别是"品"字形窖、壕堑、苟拉壕等颇具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6.
7.
陕北地区的宋金石窟,对研究宋金石窟造像活动以及宋金时期社会文化生活的历史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和图像价值,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北方宋金佛教石窟、石刻艺术历史研究的空白。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陕北地区宋金石窟的分布特点、造像艺术特色略作探讨,并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8.
苗疆地区地处西南边陲,民族众多,历史时期一直属于多民族聚居地区,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区域.元明清时期,为了更好的统治这一地区,开始在这一地区实施土司制度,实现“以夷制夷”的目的.由此土司通过其在苗疆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对苗疆地区实施统治,产生了政治、经济、军事活动行为,影响苗疆地区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时融入苗疆地区历史进程,对苗疆地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除了正史资料记载外,在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地名中也留下了大量与土司活动相关的地名,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在坊间流传,更加真实地体现了土司制度对于苗疆地区基层的影响之深.本文拟从现代地名遗存中发现并讨论苗疆地区土司的军事相关的活动与建设,以更为贴近现实的角度了解土司制度在基层地区的实施.同时,也通过苗疆地区现代地名简单的讨论土司制度对苗疆地区的总体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秦始皇在平灭六国、南征北战以后,形成了空前的大帝国。为了维护来之不易的西北领土安全,秦始皇将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的长城加以修葺,形成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在西北地区主要是修葺战国时期秦昭王的长城,同时又修建了临洮以北,经过"榆中"到宁夏、内蒙古的长城沿河防御体系,当时的修建方式利用洮河与黄河的水环境"因河为塞",修建一条线性防御工程。说甘肃没有秦始皇时期长城的观点是需要商榷的。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学术界所指的战国秦昭王长城,其实是战国秦、统一秦和西汉前期等三个时代前后相继,经过沿用、修缮、新建等各种形式建造后所存留下的长城;文献中屡见的汉"故塞"长城是西汉在战国秦长城的基础上加以利用新建而成的;战国秦长城的结构和体系不是我们习见的明长城模式,呈现出早期长城体系不完备的共同特征。究明布纹筒瓦的渊源及在秦地的传播过程,是判断长城时代属性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因文献资料的疏漏或错舛以及文物遗存保存较差等综合原因,秦始皇长城在甘肃省境内是否存在至今仍众说纷纭。《史记》等文献的记载以及兰州附近发现的断续的墙体遗迹使得多数学者认为甘肃境内存在秦始皇长城,然而无论从文献记载、考古调查还是秦始皇长城的修建背景等方面考虑,"甘肃境内存在秦始皇长城"都值得商榷。本文通过对秦始皇统一之后秦帝国面临的西北边界形势进行分析,并运用"二重证据法"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考证后,认为甘肃境内并无秦始皇长城遗迹。兰州附近发现的墙体遗存与甘肃镇明长城有关。  相似文献   

13.
2004年夏发现的神禾原战国秦陵园遗址,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南郊,处于地势高亢的神禾原西北部,潏河北,再南数十里即为秦岭山脉,此地在秦汉时期属于内史、京兆之杜县.  相似文献   

14.
韩建武  胡薇 《收藏家》2008,(5):11-17
由陕西对外交流中心与巴黎美术馆主办的陕西秦兵马俑展于4—9月在巴黎美术馆隆重举行,此次展览由120件(组)春秋、战国、秦时期文物组成,它们是秦人兴起、励精图治、成就帝业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5.
史敏中 《旅游纵览》2017,(1):100-105
地处华北东北咽喉要冲的秦皇岛市,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秦皇岛市境内的明长城,是明长城中最精华的地段之一,它蜿蜒曲折翻越崇山峻岭,在秦皇岛市境内全长达223公里.这一地段,既有举世瞩目的“天下第一关”,也有长城入海处的老龙头.近几年,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踏访了其中大多数长城关隘.  相似文献   

16.
<正>它们变成了岁月的符号,静静地定格在黄土地上山西北部的大同、忻州一带,地处内外长城交界处,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重地,也集中了历代长城的精华。如今,那里的长城早已不是人为分割南北的界限,而成  相似文献   

17.
降雨是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明长城的主要破坏因素之一。调查中发现,降雨对遗址破坏严重。为了研究降雨对遗址的破坏,在对遗址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遗址特征与遗址区降雨特点,并参考土壤侵蚀学等方面理论,分析了降雨对遗址的破坏形式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降雨对遗址的破坏形式可分为直接破坏和间接破坏两大类。其中,主要破坏形式为冲沟侵蚀、片流面蚀和雨蚀剥离。影响因素包括降雨特点、遗址形态、土的性质、植物生长状况和地幔层等,不同破坏形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各有不同。本结果不仅丰富了降雨对土遗址破坏方面的研究,还为后续陕西榆阳区明长城保护加固措施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近30年间,中国辽吉两省、朝鲜西北地区相继发现了"列燧"遗址,主体性军事类障塞、中枢性行政类城址和附属性保障类遗址等重要的长城障塞遗址,累计调查发现的障塞数量规模已相当可观,为我们进行燕秦汉辽东长城障塞量化统计分析,创造了基本的条件。本文通过量化统计得出:目前在总长约1081公里的辽东长城障塞线上,共发现"点线式"障塞结构、"线段式"短垣结构和"线条式"长垣结构三种构筑形式;其中障塞结构遗址162座;"线段式"短垣结构遗址3道8段;"线条式"长垣结构长120公里。使我们对燕秦汉辽东长城障塞的地理分布、障塞类型、设置规律、建筑特征、历史分期等方面,初步有了一个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