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汉时期的性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健一 《文博》2003,(4):19-23,29
性观念,顾名思义是人们对性及有关问题的态度和看法。今人有之,古人亦有之。西汉时期的性观念是指西汉建立至西汉末期那段时间内人们对性及相关问题的态度和看法。当然西汉不可能有专门讨论人们性观念的书籍,我们也不可能像研究当代性观念那样去研究西汉时期的性观念,但是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房中书中、考古发掘出土的性器及一些散见于史书的历史记载中,可以间接地看出当时人们性观念的一些特征。故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2.
落墨成花     
马健 《南方文物》2023,(6):296-301+2
<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花卉作为自然而美好的事物,古今中外人们欣赏它、培育它、歌咏它、描绘它,历经千载而不绝。花卉大概是最能打破历史和地域界限的事物之一,它诉诸于人们视觉上的形态美与色彩美之纯粹性,它所体现的平和性特质之和谐美感,共通于整个人类,尤其在不同的文化中,各类花卉均被赋予了道德、情感等方面的附加意义,具备了丰富的象征内涵。  相似文献   

3.
历史献是中国几千年化的沉淀,对当前的物质明、精神明的建设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由于时间的更替,不同时代的献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比如数据统计口径、语言变迁以及人们的认知可能等方面,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统计标准、不同的语言称谓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盲点。这些,都形成利用历史献的障碍。只有较好地把握了历史献的各种递变脉胳,对历史献进行准确的时空架构转换,才能更好地将历史献利用于当今社会。  相似文献   

4.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2002年修订的新文物法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增加了新的条款。本文从文物法的历史背景与新法颁布、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历史趋势、新文物法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作用三个方面论述新法对于不可移动文物法律保护的可依据性及其取得的切实成效。以期提高人们对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意识,切实推动文物法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当前,新一轮地方志编修及伴随而起的方志学研究正在全国兴起,它标志着前后经历了二三十年时间的我国社会主义时期首轮方志编修及方志学研究基本结束。对这段现代方志学构建与创新探索的历史进行回顾总结,不仅有助于人们对其深入了解,正确评价,而且有助于人们由此探寻规律,汲取借鉴,促进新一轮修志及方志学研究工作,促进现代方志学的建设发展和中国方志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本文拟对此作一历史的回顾,并试作一粗浅的归结性的探论,以期促进这方面研究的深入。一、方志编修及方志学研究的复苏新生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兴起过一次全国性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歌舞伎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艺术之一,有着400多年的演剧历史,2005年歌舞伎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文化遗产,再次盛装走入人们的视线。国内对歌舞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歌舞伎的艺术魅力以及与中国传统戏剧的比较上,而对游女与歌舞伎之间的关联涉及甚少。本文以日本的史料为主要依据,以歌舞伎的艺术特性之一的卑俗性为引线,从历史溯源、直接载体和间接载体三个方面,对游女与歌舞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揭开了游女与歌舞伎之间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7.
《透过一块晦暗的玻璃》体现了美国早期史研究领域的较新的发展趋势。这本论文集从小历史的角度来论述了早期美国史研究中关于个人认同的自我探索与边缘化状态的问题,并较好地弥补了大历史的缺陷,使人们从历史叙述、文本细读和语言学转向这三个方面更新了对小历史长处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韩雷 《攀登》2023,(5):48-54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新样态,它以其隐晦的叙事方式、生活化的形式,以及话语表述的大众化代替了传统历史虚无主义的直接性,因此,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不易被人们所察觉。基于此,抵制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是一场“总体战”,需对其出场语境和现实表象进行系统的分析,才能揭开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神秘面纱展现其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批判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歌剧表演艺术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是因为歌剧表演艺术的大众性(包括自娱性)、观赏性,历史的再现性,不同风格特点的展示性等。总之,歌剧表演艺术是最直接与表演对象发生思想联系、产生心灵共鸣、分享艺术效应的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风筝运动在中国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风筝的发展过程也是中国文明历史的一个小小缩影,民俗文化对风筝的题材方面、扎制绘画方面和放飞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其构思的巧妙、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介绍什么是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意义、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以及保护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希望能提供一些关于历史文化城镇保护方面的思路,并引起人们对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王涟漪 《神州》2011,(7):7-7
20世纪爆发了两次全面的世界大战,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前所未有的动乱使人们对种种传统的信念产生了怀疑、动摇和幻灭之感。伴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危机的是人们的信仰和道德方面的危机。人们的地位、作用、价值、命运等问题更加尖锐地摆在人们的面前。孤独、异化、烦恼、绝望等等成了描绘人的处境、条件的一些常用词汇。  相似文献   

13.
卡尔·波普尔的批判历史哲学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西方历史哲学与历史学一样,经历了一些比较剧烈的变化。如果说19世纪史学以注重对文献材料的考证而著名,那末20世纪的史学则在方法论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探索,迅速扩大了历史研究的领域和史料应用的范围。历史学家的眼界扩大了,对历史意义的理解也与前人渐渐不同。历史哲学在西方起源于人们对历史运动轨迹的思索。在其起始阶段,18世纪的哲学家如伏尔泰、维柯、赫尔德等人相继对历史的发展作了阶段性划分。他们或者指出了历史的进步趋势,或者总结了各个历史阶段的相对意义。这种历史哲学的结论在19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中有所表现。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就是一个显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爆发了两次全面的世界大战,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前所未有的动乱使人们对种种传统的信念产生了怀疑、动摇和幻灭之感。伴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危机的是人们的信仰和道德方面的危机。人们的地位、作用、价值、命运等问题更加尖锐地摆在人们的面前。孤独、异化、烦恼、绝望等等成了描绘人的处境、条件的一些常用词汇。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 ,在东北亚民族与历史问题研究中 ,存在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同现实的国家、民族关系直接相联系的倾向 ,由于缺乏科学的依据 ,更缺乏逻辑性和辩证性 ,将会对当代的国家与民族关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作者从民族体形成的规律与东北亚古民族的关系、历史疆域与现实主权疆域的关系、民族“无界”性和文化无疆域性、国家与民族形成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等方面 ,对这种倾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历史学研究的是有关过去的知识,这意味着探究历史学中时间的本质是极为重要的。一般历史学家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往往习惯以空间化的思维来表现时间。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体现在历史研究对象的空间性、对时间的空间性指称、时间的可分割性等层面。柯林武德则将时间设想为永远变化着的现在,过去和未来作为观念存在于现在之中,从而保证了历史时间的历史性,确立了历史学中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互动关系。柯林武德的历史时间观也没有彻底否定空间化的时间。通过分析这种言说时间的"惯性思维",历史时间与隐喻的关系得以展现。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更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布罗代尔通过设置整体的情节串联起地中海叙事中的三重时间,从而统一结构、局势和事件,充分展现了隐喻和叙事在表现历史时间经验方面的重要性。总而言之,历史时间总是表现为人类思维中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变动张力。  相似文献   

17.
边境地区阿勒泰由于历史特殊性,修志中沿用常规篇目,初稿出现越境而书、地理混乱、纲领门类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通过篇目调整可以得到解决,历史特点也得以完美展现。本文从有机联系、科学性和继承发展等方面对形式结构严谨性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罗杰·库特的医学社会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医学社会史在西方史学界是一门方兴未艾的学科。罗杰·库特教授在英国医学社会史研究中经过多年耕耘 ,在颅相学历史、整型外科历史、战争与医学关系、另类医学的发展、2 0世纪的医学发展以及医学社会史理论等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不仅阐释了这些医学历史的脉络 ,而且揭示了这些医学历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这种历史研究方法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切入历史研究之中 ,为人们扩展了研究视野。对库特教授史学研究的介绍 ,可以使读者对英国医学社会史有更加感性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一般认为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以前所建的人工建筑物被统称为古建筑。我国的古建筑是举世闻名的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和实践活动的产物,其中很多重要的优秀古建筑有着十分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方面的综合信息,是古代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性物质载体,是古代历史和人们生活的见证。  相似文献   

20.
张勇 《史学理论研究》2012,(1):57-66,159
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作为一种重要的集体历史记忆,祖源传说反映了一定社会情境下人们的族群认同。本文以巴蜀祖源传说为文本分析对象,解读了其中传递的华夏认同、本土记忆、异族认识等族群情感及其产生的社会情境,并结合其他材料探讨了周秦汉晋时期中原华夏人和巴蜀本土人对巴蜀族群认同发展的三个阶段,旨在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将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结合、文化整合与时空变迁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