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则浩 《江淮文史》2007,(3):98-104
1963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就印发《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发出通知,这个《决定》共有十个问题,后来被称为“前十条”;同年11月14日,中央就《关于印发和宣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问题的两个文件》发出通知,除了上述《决定》外,加发了《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这个《规定》也有十个问题,后来被称作“后十条”。  相似文献   

2.
湖南岳麓书社在编纂王夫之的全集《船山全书》时,从衡阳王夫之十二世孙王鹏处得到一部标明为“朱宏燝校”、“王夫之注”的《张子正蒙》手稿本。全书三百八十一页。《船山全书》第十二册收入的《张子正蒙注》,就是用这个朱宏燝校本作底本。 过去出版的七种王夫之《张子正蒙注》版本,不避明朝的讳,而朱宏燝校本避明朝讳,说明这个版本是所有版本中时间最早的一种。过去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有了这个版本,得以解决。如《张子正蒙注》的《太和篇》中,有一个关于“近世□□李贽之属,则合佛、老以溷圣道,尤其淫而无纪者也”的“□□”悬案,一直使后世学人很感困惑。朱校本“□□”的位置是  相似文献   

3.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论述,在《邓小平文选》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从事科技工作的人是“脑力劳动者”,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以后又强调:“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是关键。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等。如果说1956年周恩来同志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知识分子问题有了“初步解决”的话,那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及以后的一些指示,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知识分子的性质、地位、作用、使命等诸多问题已经解决。但是1984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一些华人科学家时的谈话中指出:“中国的知识分子问题是一个特殊的问题,我们至今还没有解决好。解决这个问题非常迫切和重要”。中国的知识分子问题为什么是一个特殊的问题,我们党至今还没有解决好这个非常迫切和重要的问题指什么?下面述以作者粗浅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周承恩 《百年潮》2003,(5):74-78
所谓“八大”悬案是指1956年中共八大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有关主要矛盾问题的一些提法曾受到毛主席批评一事。对于这个批评的是非得失,在党史界和理论界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故曰“八大悬案”。这个  相似文献   

5.
香港、澳门的相继回归,“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早日解决台湾问题更加为国人所关注。《炎黄春秋》编者为满足读者多了解一些台湾历史情况的要求,特邀我在“二二八”起义53周年纪念之际,写一点回忆性的文字。正是这个时候,我看到了北京另一家杂志发表的《救救台湾》的长文。该文在批判李登辉“两国论”的同时,谈到了发生在1947年的“二二八”起义,但无论述事与评论,我认为多有不当。  相似文献   

6.
西夏文“福圣宝钱”是否要改译为“禀德宝钱”.是西夏钱币研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近日,笔者在撰写《浅论西夏文钱币》一文时想到了这个问题,并冒出来一些新的看法,现略呈如下,恭请同好指正。  相似文献   

7.
近读胡平生《云梦龙岗六号秦墓墓主考》(以下简称《考》),谓云梦龙岗秦牍释文“辞”乃“辟”之误释,堪称卓见。但关于牍文地名“沙羡”的考证,却可商榷。由于“沙羡”之地望涉及到由先秦至近代历史地理学方面的一些重要问题,故不可不辨。胡《考》云:“《龙岗》一文引用了不少文献资料对沙羡的地望作了讨论,可惜误将沙羡当作了墓主的故乡,结果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木牍的性质决定本墓葬的所在地就在沙羡县境内,而这恰是龙岗木牍所出现‘沙羡’这个地名最重要之处,是比任何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8.
《考古与文物》2004年6期刊发了《隋吕思礼夫妇合葬墓清理简报》,读后很有收获。文中介绍了该墓出土的墓志,笔者认为是很有价值的石刻资料。以之和《北史》及《周书》的《吕思礼传》相对勘,可以解决一些学术问题。这里只举最浅层次的文字校勘为例:《周书》本传有“普泰中,仆射司马子如荐为二千户郎中”,而《北史》本传此句中的“二千户”作“二千石”  相似文献   

9.
阀阅考辨     
研究古代的选举用人问题时,常遇到“阀阅”这一概念。由于人们对之作出了各种歧异的解释,而使我们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不能统一。如王树椒认为“西汉用人,重功绩阀阅”,东汉章帝以后“薄阀阅”;侯外庐等则将两汉的选举制度目为“以阀阅为选”的制度。于是就产生了东汉选举用人是否注重阀阅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廓清这个朴朔迷离的概念,必须对其含意进行一番考证辨析。“阀”,原作“伐”,是个象形字,状人手持戈,喻战斗,作名词使用则表示战功。如《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载“骊姬……使言于公曰:‘若使大子主曲沃,而重耳、夷吾主蒲与屈,则可以威民而惧戎,且旌君伐’。”《左传·成公十六年》载“晋侯使郤至献楚捷于周,与单襄公语,骤称其伐。”  相似文献   

10.
1948年中期,国民党《中央日报》发动了一场对《大公报》气势汹汹的围攻,对《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进行公开叫骂,并且罗织了种种“罪状”。要害之一,认为《大公报》发动了“反美扶日”运动。1948年7月19日,南京《中央日报》发表了题为《王芸生之第三查》的社论,它说:“……第二查,查出1947年3月以后到今,王芸生君以《大公报》贡献于反美扶日运动。”国民党把国统区内一浪高过一浪的“反美扶日”运动的所谓“罪状”,归咎于是受《大公报》“煽动”。当然这也言过其实。不过,抗战后《大公报》在这个问题上,确实作了许多如实报道,并且还作了许多实事求是的评论。  相似文献   

11.
关于哥伦布其人答朱寰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寰同志在本刊今年第二期上,发表《应该怎样评价哥伦布?》一文,对我在《历史研究》一九七七年第一期的那篇《殖民主义海盗哥伦布》提出批评意见,我在此表示欢迎。 首先我想声明,我不是一个世界史工作者,尤其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四人帮”横行的后期,我这个不乐趋时而又不甘寂寞的“老九”,找到了老殖民主义这个时间早一些、地方远一些的范围,写些历史故事,目的只在于向青年讲点通俗知识,并无意于写出什么科学著作。我的文章,原有附题“老殖民主义史话”,可惜刊出时被略去了。  相似文献   

12.
一、顾炎武提出的问题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平准书》末载卜式语,《王翦传》末载客语,《荆轲传》末载鲁句践语,《晁错传》末载邓公与景帝语,《武安侯田蚡传》末载武帝语,皆史家于序事中寓论断法也。”“寓论断于序事”,这确切是太史公书的特点。司马迁不用专门说一些议论的话,就可以在史实的叙述中把自己的论点表达出来,这是他表达历史论点的特殊形式。顾炎武指出这个问题来,对于我们研究司马迁的史学,大有启发。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苏联《远东问题》季刊组织了一次所谓“园桌讨论”,恶毒攻击我国的历史科学和外交政策。紧接着,参加这个讨论会的保加利亚科学院付院长迪米特尔·科谢夫根据会议的反华基调,在苏联《近现代史》杂志上抛出了一篇谩骂我国史学界的文章。作者在苏联一些史学家的授意下,以批驳我国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七年出版的《苏联修正主义史学观点批判》(第一辑)为名,继续吹捧沙皇俄国“解放”了巴尔干各国人民,宣扬它的对土战争具有“客观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试谈长张     
1978年8月石家庄市北郊发掘一座西汉古墓,在墓主人头部左侧发现一枚铜印。阴文篆刻“?且”二字(见《考古》1980年第1期)。对这两个字的考证,我们曾信访过故宫博物院罗福颐同志,他释为“长耳”,但长耳这个人名在历史上没有见过,我就联想到“长耳”是否就是秦汉之际一直在河北一带活动的张耳呢,是否当时假“长”为“张”呢?带着这个问题查找了不少古今文献资料。在许慎的《说文解字》内“长”与“张”二字都有,只是解释很简单,只说“长,久远也”,“张,施弓弦也。”既未谈到可以借用,也没有作为姓氏解。在另一些说文和字典之类的书籍中,未见“长”可以假借为“张”之说。在《中国名人大辞典》中,姓“长”的人名从古至今仅录五人,即长沮(春秋楚人)、长(片羊)(春秋魏人)、长息(战  相似文献   

15.
大、小戴《礼记》为戴德、戴圣所编,从《汉书》到孔颖达《礼记正义》都有定论。但自宋代开始,历代均有学者或对今本《礼记》为二戴所编表示怀疑,或提出“新说”。这些怀疑和“新说”虽然大部分遭到前人的否定,但他们提出的有些证据仍然没有被驳倒;近人洪业提出的几个疑点尚未获得令人满意的解答;还有一些学人未能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仍然在使用被证明为错误的说法。因此有必要对古今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种种误说进行清理。  相似文献   

16.
关于北王韦昌辉被杀,据郭廷以在其所著《太平天国史事日志》一书中考订,发生在咸丰六年十月中旬。①解放后,许多太平天国史论著,几乎都采用这个说法。直到最近,一些同志在论述“天京事变”的有关文章中,也持类似见解。例如,郭毅生同志在《如何评价杨秀清?》一文小注中说:“此事发生最迟应在阴历十月二十日左右。”周自生同志在《对“天京事变”几个有  相似文献   

17.
孔子笔削《春秋》的说法起源很古,就今天所知材料而言,明确提出这一看法且影响最大者,当数孟子。《孟子》一书中谈及这个问题的地方有几处,如言“孔子惧,作《春秋》”,又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最长的一段见于《离娄》篇,言:“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檮  相似文献   

18.
两月前,《光明日报》“点评”专栏李红军呼吁《别让孩子“嫌贫爱富”》。该文转述了一个痛苦的妈妈的话——“儿子为了在同学面前有面子,竟不认我这个当清洁工的妈妈!参加家长会, 他竟让我换一套体面的衣服……”该文提出了新鲜的问题:这件事折射出了当今社会的一大通病——嫌贫爱富。他指出:问题出在孩子身上,需要反思的却是整个社会。当“嫌贫爱富”成为一种社会常态的时候,它对孩子们心理的伤害将是致  相似文献   

19.
全省一些市县正在编写地方当代史 ,《黑河简史》、《牡丹江简史》、《肇东简史》等已经出版。在地方当代史的编写以及档案、地方党史编研中涉及到历史时期的划分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从何时开始。许多地方当代史和一些党史书籍中都把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之始确定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 1 977年。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 :“1 976年 1 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 ,从危难中挽救了党 ,挽救了革命 ,使我们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但是 ,邓小平、江泽民以…  相似文献   

20.
“文革”时身为“牛鬼”,虽听说有个遇罗克因写“大毒草”《出身论》而被逮捕,被杀害,却始终无缘一读他的论文,对他所知极少。这回得到一册《遇罗克遗作与回忆》,在旅途中就一口气地读完,使得一些旅伴奇怪我玩也没个正经的玩法。一头读,一头羞愧于自己的与出身好也许很有关系的迟钝——到底是事不关己啊!头一回正面接触到这个问题是在北京郊区“四清”。那时,并不是自己觉悟,而是从传达中得知市委彭真同志提出了如何正确对待地主、富农子弟的问题。这件事在本书里也有反映,在《为哪一条路线唱颂歌》这篇文章里,遇罗克摘引了反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