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庞任隆 《文博》2014,(4):89-91
博物馆是保存过去,传达历史的机构,如何保护好展示好藏品文物,尤其是泥质陶类文物的保护展示和阐释,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三年多来,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对馆藏秦封泥保护展示的实践与观察,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当代博物馆的陈列管理和学术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彭文 《文物天地》2022,(S1):28-34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连接公众最主要的方式。近年,展览的叙事成为学界关注的话题,但如何在展览中采用恰当的叙事方式以串联展览的“故事线”,使展览的逻辑合理、完整,也使展览所表达的内容更丰富、生动,亦是非常值得探讨的。以原创展览“平天下——秦的统一”为例,阐述当代历史类展览在内容表达上的叙事方式和方法,希冀抛砖引玉,为同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安克斯密特是当代西方叙事主义历史哲学研究领域重要的史学理论家。在史学理论的语言学转向之后,他提出历史经验概念,实现了从语言到经验的转向。安克斯密特关于崇高的历史经验的探索和思考,有可商榷之处,①但他从新的维度探讨历史意识和历史写作的发生,开启了叙事主义历史哲学新的理论生长点,从一个独特的侧面反映了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及历史写作实践的发展趋向,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4.
侯春燕 《中原文物》2012,(1):103-107
借鉴史料与史学的关系理论来思考藏品与陈列问题,或可有利于博物馆界问题意识的强化和理论品位的提升,从而将相关问题的研究引向系统和深入。陈列本质上是一种意义重构的过程,理想的陈列应该是使藏品的自我解释与陈列的外在解释相得益彰。陈列设计者应该在整体历史观念的统摄下,将那些承载着片段历史和文化信息的藏品进行正确解读和定位,并引发观众对基本完整的历史事件的理解。为了从不同侧面令人信服地展示历史风貌,扩大博物馆藏品的征集和遴选范围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宏大叙事的缺失与复归--当代美国史学的曲折反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学“碎化”是美国史学重建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史学“综合”是大多数美国史学家的心愿,但也有史学家提出,关键并不在于史学“综合”,而在于重建史学的宏大叙事。关于宏大叙事的各种解读有助于我们理解史学中的“宏大叙事”。美国史学中的宏大叙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曲折反映。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二战后的美国史学出现疏离宏大叙事的趋势。史学家们惊叹宏大叙事的缺失,呼吁和设计宏大叙事的重建与复归。当代美国史学宏大叙事的重建面临种种难题。这些难题从理论上讲是由于宏观社会理论的缺失与后现代理论的瓦解作用造成的,这是当代西方史学乃至整个世界史学需要直面的问题。而宏观社会理论的缺失、后现代理论的产生与宏大叙事的缺失一样都可以追溯到更深层的社会历史根源。关于美国历史的宏大叙事的前景如何,只有将来的美国史学家能够回答。  相似文献   

6.
张丽 《文物世界》2014,(4):72-74
<正>学术研究,是博物馆事业发展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是博物馆一切业务活动的基础,更是打造精品展览的关键。博物馆的藏品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科学研究,才能将自身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科学、艺术价值转化到陈列展览中去,让观众汲取知识、享受藏品带来的美感。一个成功的展览,必须依托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只有学术研究成果丰硕,才能厚积薄发,提升展览品质。然而,在整个博物馆系统中,学术研究却是一个极为薄弱的环节,成为制约博物馆陈列展览向前发  相似文献   

7.
郭丽云 《文物天地》2023,(S1):61-65
作为专题类博物馆,如何将一个宏大叙事的主题与博物馆自身主题之间建立连接,并且寻找合适的切入口策划展览,一直是许多博物馆策展人尝试的方向。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策划的“千帆之下——唐宋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众生相”展览,选择了合适的切入角度,从唐宋东亚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人物和群体的角度出发,构筑海丝文化与西湖文化的连接点,为策划类似的展览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地方博物馆作为一个展出藏品的公益性机构,能起到为社会大众普及历史、艺术、自然等知识的作用。在展览过程中,地方博物馆内珍贵的藏品勾起了一些不法分子的贪欲,因此对地方博物馆安全防范工作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文章首先对地方博物馆安全防范工作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进行阐述,然后对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存在问题进行详细探析,最后提出了地方博物馆安全防范工作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服务于创意生活的博物馆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物馆设计包括建筑设计和展览设计两方面。20世纪,欧洲和美国的博物馆原先丰富的实物展示逐渐被叙事展览取代,后者集空间、媒体、藏品和故事于一身,形成复杂的高感官体验。博物馆应该是一个拥有多样化复杂资源的集合体,为民众的创意生活服务。在服务于商业开发的社会下,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观念在渐渐消失。所以我们要重新思考博物馆的作用、责任和社会(或空间)形态。博物馆设计是一项社会艺术,建筑形态是对社会关系和多元经历的积极回应。以研究为导向的博物馆设计能推进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使之为我们共同的社会增添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现有自然历史、科技类博物馆的藏品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类:文物、标本、模型、复制品及其他等。文物类藏品在自然历史、科技类博物馆中多见于前人科学研究及实践探索中所用的物品记录等遗存,其在博物馆的展示研究中仅见于人物生平介绍、场景再现等,比重不大。模型、复制品等其他几类藏品由于其技术的可复制性及原始信息的易得性而通常被视为展示品,  相似文献   

11.
江英 《黑龙江史志》2013,(17):167-168
博物馆书画藏品是博物馆进行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历史留下的唯一的,不可再生的史学资料[1]。它是国家珍贵的文化物质财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可以从多个方面反映人类历史的发展,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依据。为此,如何保护博物馆书画藏品不受损坏、完整无缺供人类研究使用,甚至流传至子孙后代,并为其所用,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有着非凡意义。本文中笔者将从其目前面临的危害因素入手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博物馆对藏品的阐释不应该是单纯物质性的解释,而应根据时空变换考察其能动性的变化,从研究人对物的影响转移到物质本身的能量和时空的相互影响。对此,研究方法应以考古学和人类学对物质文化的研究为基础,深入探究文物的生命史和流传史,及其在博物馆展览中对博物馆所发挥的能动性。本文中,作者将“物的能动性”(Object Agency)定义为“物质”自身产生的能力或者能量。物的能动性是物质固有的一种状态,并不是外界强加的,但会通过情境的变化发生改变。从博物馆展览角度,博物馆应将自身放置为客体,将参观者放置为主体;从藏品阐释研究角度,要将物自身产生的能动性放置于主体,将人对物的影响放置在客体,让博物馆藏品阐释和展陈形成多元交叉的研究环境。作者认为,在博物馆展陈中,让参观者和研究者与文物之间发生新的“强链接”,使藏品在当代博物馆产生新的能动性,才能够让博物馆的藏品真正从收藏走入公众生活,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3.
美国儿童博物馆收藏、开发、利用物品的历史悠久,并形成了鼓励儿童触摸藏品、积极利用藏品开展教学,同时通过流动展览与网上展览等形式扩大藏品展览的途径等特点。仔细剖析美国儿童博物馆对藏品利用的特点及意义,对我国博物馆在展品的展出、博物馆与其它机构合作的方式、博物馆网站的建设等方面有重大启发。  相似文献   

14.
藏品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藏品的数量和质量,对博物馆的业务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成功与否、观众对展览的满意程度、展览对社会所起的教育程度、博物馆社会地位的提高及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博物馆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等等,无一不和藏品的数量、质量息息相关。藏品的科学管理,不仅保证了藏品的安全,而且对博物馆研究人员开展业务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廖颖 《东方收藏》2023,(12):116-118
文章在明确侨批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及其所承载的文化精神之间的紧密联系基础上,从博物馆展览叙事策略入手,详细解读了如何运用叙事结构、视角、修辞和情感传递来呈现历史隐喻与文化精神,旨在为如何博物馆展现历史隐喻与文化精神提供一种新的思考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6.
自然类藏品所承载的信息有两个维度,一个是作为自然属性所含有的"物性信息",另一个是成为藏品过程中被不断加载的"人为信息"。在新博物馆学研究中,涉及藏品的研究,更本质的被认为是对藏品信息的研究。把自然类藏品的物性信息从纯粹的生物学研究中剥离出来,用以跨学科的信息研究使用,是此类藏品值得尝试的一个新领域。一个理想的博物馆藏品库,其藏品信息应该是以要素的形式详尽完备存放的,并且具有智能化的提取系统,以便于从不同角度对藏品进行信息研究和重新诠释。博物馆的使命维系在"藏品及其承载的信息"得到更科学理性的延续使用。因此,拓展藏品数据信息的可持续化使用,等同扩充了博物馆对社会可持续化发展需求的响应。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研究博物馆和遗产的著作对当代博物馆的展览都持一种批评态度。因为博物馆的展览很少关心观众在参观展览过程中的实际体验。我们不知道公众如何利用博物馆?是否吸收了博物馆展览所传播的信息?博物馆展览所传播的信息是否为观众所希望接受的?博物馆的建立和展览的设计很少考虑到观众的组成及其需要。在英国,对博物馆参观的研究也不成熟,也缺乏对公众及其博物馆利用的大规模调查。 一九八五年,英国曾对博物馆的利用和遗产作过一次大规模的全国性调查,这次调查可以弥补这方面情报的短缺。调查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理论的框架,在此框架上去认识参观博物馆的文化意义。过去,由于缺乏这样一个理论框架,所以,早期的博物馆参观方面的调查都只是停留在简单地描述。……很显然的一个问题是,要把握当今社会里博物馆参观这个问题,我们不仅必须  相似文献   

18.
2015年颁布的《博物馆条例》将博物馆教育功能列到了博物馆三大要务的首位,以"藏品"为核心的陈列展览便成为博物馆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如何利用现代数字技术进行陈列设计吸引更多的公众走进博物馆,成为各大博物馆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本文以丹麦摩斯盖得博物馆为例,阐述数字技术如何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合理利用,以期对中国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narrative”和“叙事”,是两个从自身文化传统中生成,当前常被互译的词汇。在中西史学传统中,它们皆构成历史的一种重要言说模式。narrative通常呈现为一个沿时间线展开、具有细节性过程、仿佛在自我讲述的故事;叙事则主要指史书的属辞比事,依照“叙”的本义,它更强调通过排列次序来辨明事物的条理。从发展体系看,narrative暗示着史学作品与文学虚构之间的“孪生关系”;而在中国古代,与“实录”互为表里的历史叙事在推动叙事文类的早期发展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narrative和叙事折射出中西史学传统的差异,亦体现着历史学超越特定文化的共性。史家通过有序地展现人事过程来理解过去,并再现一个富有意义和秩序的历史世界。  相似文献   

20.
凯斯·詹金斯和艾伦·穆斯洛将当代西方史学界对于历史学性质问题的立场划分为重构主义、建构主义、解构主义三种分野。重构主义强调历史知识与过去实在相符合的客观性与真理性,相信史家具有以历史叙事的方式重建过去的技能;建构主义主张历史在根本层面上依旧是对过去的摹写,但在经验事实之外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期实现对总体历史的建构;解构主义则指出了过去与历史之间、真实与叙述之间、实在与语言之间联结的脆弱性,主张以解构历史编纂学的方式透析过去如何被编制为各种历史。这种史学类型的划分本身即蕴涵了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与实际指涉,从中可以更加清晰地辨识其对历史学性质问题挑战的核心范围与思想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