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更新进程中,文物活化利用是地区文化及发展政策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如何赋予文物建筑新的生命力成为活跃在公众视野的热门话题。以上海天后宫复建修缮及活化利用为例,从文、商、旅融合协同发展的视角,通过对文物建筑修缮方式、利用途径、经验总结的梳理与分析,探讨城市文物保护性利用创新实践的可行性。在有效保护文物建筑的同时,将文物建筑打造成城市公共空间,增强文物建筑与社会公众的联结,从而使文物利用可持续发展,有机融入城市更新发展规划中。  相似文献   

2.
文物建筑是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价值载体,文物建筑监测是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的重要内容。相比其他类型的遗产要素,文物建筑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揭示这种独特性和复杂性,是对其实施科学监测工作的前提。以"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为契机,借助CGB技术,故宫博物院试图解决干预中文物建筑的监测难题:利用GIS来管理建筑组群层面的信息,利用BIM来管理建筑单体层面的信息,从而完整记录此次养心殿大修的干预信息,为今后的保护、管理、研究工作提供方便。同时,探索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可推广的监测方案,致力于建构故宫文物建筑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3.
王湘越 《文物天地》2023,(S1):127-132
以外国领事馆及附属建筑为主的烟台山近代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建筑艺术价值。通过展陈活化利用,有效发挥它的文物价值,是新时代赋予文博工作者的责任和任务。针对以往展陈利用工作的概况及存在的问题,探析问题存在症结,思考问题解决的路径,提出将烟台山近代建筑打造成以烟台开埠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群的构思,希望能给其他近代建筑群的展陈利用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郭静 《东方收藏》2023,(1):110-112
文物建筑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点保护对象,也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可以兴产业、促消费、促投资,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打造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一极。文物建筑在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中延续生命、重焕生机,让城市焕发新活力,为城市发展注入不竭动能。本文以青岛德国建筑——水师饭店旧址为例,探讨文物建筑在修缮和利用中重焕生机,让文物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发挥新时代作用,使文物保护利用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独特的城市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5.
正建筑遗产是指建筑文化遗产。本文的建筑遗产主要包括以下四类:市县级文物建筑、未定级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和一般建筑构。中国建筑遗产数量众多,政府虽不遗余力地进行保护,但由于人员和资金有限而显得力不从心,急需通过社会认养来缓解政府的保护压力。从2006年开始,黄山、金华、开平、曲沃等地就开始了建筑遗产认养的自发实践,其理论与实践创新应及时纳入学界的研究视野。但梳理相关文献发现,有关建筑遗产认养的研究多点缀在公  相似文献   

6.
公共性是城市建筑遗产的本质属性,但是要在利用中才能实现。在利用建筑遗产时,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设遗产的公共性:恰当选择利用方式和主题,创造条件实现可达性,做好解说系统、提供完整真实信息以实现可读性,做好环境设计发挥建筑遗产的公共环境效益。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为我们在这些方面提供了生动案例。  相似文献   

7.
如何平衡处理文物活化利用与城市更新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及发展政策需要考量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文物保育在香港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2007年10月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在《2007-08年施政报告》中提出未来五年全力推动文物保育工作。此后,特区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文物保育措施,"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为其中之一,该计划通过邀请非牟利机构参与政府历史建筑活化项目并以社会企业的形式营运。透过活化利用,保存了历史建筑,为其注入新生命,供市民大众享用。通过对"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进行研究,从政策制定、执行过程、运行效果等角度,探讨香港的文物保育工作如何在决策和推行过程中既可保护文物的历史价值,符合社区居民和公众的利益,又能使文物再利用实现可持续性,发挥文化传承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世界遗产》2013,(6):12-19
建筑遗产属于世界遗产中文化遗产之列,但它既不同于标本式的文物建筑,也并非包括所有老旧的建筑。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以及不同风格的建筑遗产,作为一种形象化的标志物,往往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地段保护制度建立30多年来,火灾消防和遗产保护之间经历了从技术规范冲突到技术手段适应的过程,并在近十年来共同整合到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框架之内。针对当前依然严峻的火灾威胁,借鉴预防性保护理论中价值评估与风险评估并重、传统智慧和现代技术结合的思路,提出了以价值保全为目标、以蔓延防控为核心、科学化保护利用传统防延烧措施,全面构建当代智慧消防平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论述与中国文物建筑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密切相关的三个问题:认真进行文物价值的评估,理解价值中的物质与非物质要素的关系,注意抓住评估对象的特色,是指导文物建筑保护和使用的关键环节;文物建筑保护维修工程是保存文物古迹的必要手段,为贯彻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需要对方案和技术进行权衡;传统营造技艺只能通过具有一定规模和复杂程度的工程实践来传承。  相似文献   

11.
在德国,作为各州文物立法保护对象的建筑称为遗产建筑。遗产建筑节能改造,是指在翻新、改造遗产建筑过程中,通过采用节省能源的技术、材料、方法等,使修缮后的遗产建筑的能源需求和能源损耗符合公认建筑节能标准或实现既定节能效果的过程。在德国遗产建筑节能改造项目中,遗产建筑历史特性保存的考量居于优先顺位,节能材料的选用、项目实施等技术方案要经由当地文物部门许可方能最终确定。目前德国较为权威的可应用于遗产建筑节能改造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被动房研究所"发布的《被动房、被动式改造建筑和节能房建筑标准》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遗产建筑节能改造"标准。建筑结构热桥和建筑立面改造限制是德国遗产建筑改造中的难点,也是其特殊性所在。无论是被动式节能改造,还是依照"复兴银行标准"进行节能改造,都集中在不透明外墙保温隔热系统、门窗、热桥阻断构造技术、供暖制冷设备、新风换气系统等要素上,核心内容在于避免热桥和保证气密性。遗产建筑节能改造项目最终呈现出的面貌,取决于文物立法、建筑节能要求和经济性这三类因素综合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对价值的认知和评估是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基础,也是编制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名人故居类文物作为一种特定类型的历史遗产,对其进行价值分析更是讲好历史故事、彰显文化内涵的前提。青岛市部分名人故居的研究案例表明,分别从名人视角(历史成就、突出贡献、社会影响等)和建筑视角(历史特征、风貌特色、科学布局等)对名人故居进行价值的解读,提供了一种探索名人故居价值内涵的路径方法。而展示思路上兼顾名人价值导向和建筑价值导向,可以更好地识别和评估名人故居现状,指导文化的展示与建筑的修缮,为文物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连绵不断,中国的文物工作要从大历史观和全球视野出发,探索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以及文物与时代、社会、公众之间的新型合理关系。要在生态文明视野下,实现文物和文化遗产在现实生产生活与未来发展中的再脉络化,建立中国特色的遗产价值认知与评估系统,构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文物与人的新型关系。考古、博物馆、文物保护要形成合力,切实做好文物价值评估、文物移交管理、文物登录、信息公开、预防性保护等行业基础工作。设计符合国情的保用之路,要用足用好政策红利,建立综合性全覆盖的文物保用管责任体系并使其真正落地。文物事业责任重大,应紧紧围绕中央对文物资源和文物工作的战略定位,构建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理论体系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费孝通先生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但乡土建筑在今天已经日益成为稀缺资源。作为一种遗产类型,它们直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才大批量列入普查对象。浙江、山西登记的“民居建筑”超过1万处,湖南登记“民族建筑或建筑群”600余处,贵州登记“民族村寨”226处,云南登记“民族村寨”32处千余户。这些乡土遗产的时代跨度,集中于明清到民国时期,民族村寨则可以晚到1960年代末。由于纳入文物范畴较晚,其保护与利用皆无章可循。以往单一的以旅游开发的方式来提高经济水平的做法,因为对资源消耗过大、过度商业化等问题广受诟病——经济的提升以乡土遗产的美学价值不断消失为代价。一些村寨则出现了“空心化”。  相似文献   

15.
在总结国际遗产旅游资源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状,提出基于自然与文化解决方案的遗产旅游资源管理战略:遗产旅游资源管理应以自然遗产资源和文化遗产资源为基础,以公益导向为目标,以智能、高效和活化技术为手段,建立个人发展与遗产保护协同发展、政府分区级评估和动态监管、利益相关者多方参与的遗产旅游资源战略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在保护遗产基础上的合理利用,发挥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最大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建筑,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它是世界建筑宝库中一份非常珍贵的遗产。为了继承、保护、研究这份遗产,就需要正确判断它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而掌握各时代建筑的特征,则是鉴定建筑物的时代,进而揭示其文物价值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但现有鉴定古建筑时代的论著,均以全国通行的“官式手法”进行分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来众多外来建筑遗产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省也有青岛、烟台、济南等地十多处外来建筑进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外来建筑遗产有着丰富的历史蕴意,以山东省为例,它能反映近代山东的开放过程和程度、中外文化交流程度和近代山东复杂的矛盾斗争历史。这些历史蕴意启示着对外来建筑遗产的保护有重要的意义,也昭示着做好历史阐释的重要性,也要求我们对外来建筑遗产的展示要对历史有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何江梅  田原 《旅游纵览》2022,(13):111-114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要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将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好、利用好和传承好。由于受到文化全球化、城市规划建设以及旅游资源粗放式开发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面临严峻挑战。因此,以传统的“限制型”保护为中心的文化资源保护理念亟待转变。“活化”是文化遗产的一种新型保护与利用的理念。本文以钓鱼城景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钓鱼城文化资源的历史、科学等价值,借鉴前人的研究,从自然、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探究“活化”的原因,结合钓鱼城文化遗产资源的实际状况,从遗产本体活化、游客活动活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活化等方面探索文化遗产资源“活化”策略,推动其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景区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晋祠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要找准自身定位,加强文物本体保护和环境治理,处理好遗产保护和展示及发展旅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山西首次将工业遗产、农业遗产、商业老字号、典型风格建筑、教育、卫生、文化景观等20世纪文化遗产纳入普查视野,使文物领域“厚古薄今”的传统思想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文物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更深层次的深化与拓展,文化遗产内容更加丰富。山西共登录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6715处,涵盖了17个小类,其中新品类2255处,约占近现代类别总量的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