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9—1950年英国对新中国的承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50年1月6日,英国政府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但迟至4年之后,两国才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而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是在20多年后的70年代。英国政府为什么会采取有别于其他酉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政策而承认新中国?这一决策是如何作出的?两国又为什么未能在50年代初期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本文试图根据英国外交档案和已有的中文资料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奚庆庆 《安徽史学》2015,(4):120-131
新中国建立前夕,鉴于英美在华的利益侧重点、外交传统以及与国民党及其政府的历史关系存在不同,两国在对华政策上出现分歧,最终在诸如是否撤出中国、是否对新中国实施贸易管制以及是否打破国民党对上海的封锁等系列问题上立场迥异,争执激烈,并最终各行其是。根本而言,这是英美经通盘考虑后从自身利益出发所做出的政策抉择,同时也是两国不同的外交传统在对华政策层面上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3.
1949年前后中国局势发生重大变化,英国对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策随之发生变化。解放战争爆发前后,英方采取中立政策,一方面与国民党当局保持外交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与中国共产党各层级领导人进行接触,并逐步确立“一只脚踏入”的对华战略。渡江战役后,英国意识到国民党蒋介石败局已定,中国共产党将会解放全中国,应进一步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在适当时机对其承认。1949年10月英国确立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1950年1月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坚持反帝立场的同时,积极发展与英国及世界各国关系。国民党当局虽然试图通过外交活动阻止英国承认新中国,但以失败告终。1949年前后中国共产党与英国关系逐步向好发展,国民党当局与英国关系则逐渐疏远。  相似文献   

4.
《百年潮》2021,(5)
正从1950年英国承认新中国到1972年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中英全面建交谈判时断时续进行了22年。两国谈判的重点是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和台湾问题。1950年1月,英国在西方国家中率先承认新中国,希望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要求英国在联合国投票时赞成恢复中国代表权,不再与台湾当局有任何外交来往。9月,英国投了赞成票,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因为一些国家阻挠而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5.
《文史天地》2010,(11):89-93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第二天,中苏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截止到2010年6月12日,中国已经与171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以下图片可以让读者领略新中国外交的风采。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初期英国对华政策(1949—1954)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对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中美关系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但对这一时期中英关系的探讨却似乎不多见。英国是西方世界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但由于伦敦在处理与国民党政权的关系的问题上态度暖昧,致使从1950年3月开始举行的中英建交谈判长期延宕不前。直到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中英才建立起代办关系。 本文依据英国外交档案,探讨1949—1954年间英国对华政策的演变,着重论述英国在承认新中国,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香港“两航”事件,朝鲜战争以及日内瓦会议等问题上,对中国的政策。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尼泊尔于1955年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但建交过程却一波三折。在此过程中,印度的影响非常突出。1947年印度迈向独立的进程促使尼泊尔的拉纳政权试图与国民党时期的中国恢复邦交,但国民党的垮台终结了这一前景;新中国的崛起尤其是西藏的解放令尼印两国心生恐惧,尼印双方的"特殊关系"以及印度的阻挠令尼中关系的恢复止步不前;当中印之间就西藏地方的通商和交通等问题签订协议后,尼泊尔在尼赫鲁的默许下最终得以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相似文献   

8.
《百年潮》1999,(9)
英国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大国。1950年1月6日,英国就宣布承认新中国。但是,中英之间的外交关系却迟迟未能建立。在论及原因时,不少论者指责英国不愿断绝与国民党残余政权的关系,在联合国的中国代表权问题上搞两面派,变相阻挠中国进入联合国。但是,根据笔者在英国国家档案馆所见英国外交部档案,这一说法至少在1950年中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专业舞人,文化交流——对外演出是我艺术生涯中的重要内容。建国初期,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不多,除了“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之外,争取到非建交国进行演出——宣传新中国,争取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是我们的特殊使命。对此,周总理有一句十分概括的话:“先文艺,后外交”。如今,我国国际地位空前  相似文献   

10.
面对中国的变革,瑞士于1950年1月承认新中国。经过四次建交谈判,两国于9月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瑞把各自驻对方的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瑞士对其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的综合考虑,对中国形势的客观评估以及中立外交的传统等,是瑞士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原因。中瑞建交,不仅促进了双边关系的发展,也拓宽了各自的外交舞台。  相似文献   

11.
“紫石英”号事件,是中共在建国前夕与英国之间意外发生的一次军事和外交的碰撞。一方面,英国政府这时仍与国民党政府保持着外交关系,中共方面拒绝承认其外交人员,双方只能通过前线军事人员进行较低层级的接触和交涉;另一方面,英国国内政党之间,包括其政府内部始终存在不同意见,相关争论动轭见诸报端,也不时干扰着中共中央对事件性质的认识,并直接导致中共中央几度变更对被扣镇江附近江面的英舰“紫石英”号的处置方针。  相似文献   

12.
当今人民中国获得世界上160多个国家的承认,外交成就显著。这是新中国地位的反映,也是众多外事工作者努力的结果。新中国的人民外交的成功,其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军委外事组开展的“窑洞外交”。毛泽东、周恩来等在陕北即已展示出他们的外交风采。本文作者作为当年“窑洞外交”的目击者和参与者,忠实地记下了当年发生的一切。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和尼泊尔于1955年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但建交过程却一波三折。在此过程中,印度的影响非常突出。1947年印度迈向独立的进程使尼泊尔的拉纳政权试图与国民党时期的中国恢复邦交,但国民党的垮台终结了这一前景。当新中国崛起后,尼泊尔的拉纳政权和之后的政党政权均因受制于尼印《和平与友好条约》所界定的特殊关系,在外交上受到制约。所以,无论执政党或在野党提出与中国建交的倡议均受到印度的压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专业舞人,文化交流——对外演出是我艺术生涯中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不多,除了“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之外,争取到非建交国进行演出——宣传新中国,争取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是我们的特殊使命。对此,周总理有一句十分概括的话:“先文艺,后外交”。如今,我  相似文献   

15.
张冠李 《古今谈》2010,(3):19-2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建国伊始中国共产党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在外交上所进行的重要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逐渐形成分别以美国、苏联为核心的两大国家阵营对峙的局面。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使得阵营间的对立不断加强,并严重制约了国家间正常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彼时,中国作为亚洲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亟须获得国际承认,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建立外交关系以融入世界体系。  相似文献   

16.
英国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但建立中英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谈判直到1970年才取得显著进展。史料表明,英国政府对美国态度的顾虑、在谈判中采取的刻意拖延和文本设陷策略、在台湾问题上的长期两面政策,导致了中英建交谈判的曲折多变。在重启建交谈判后将近两年的谈判过程中,中国最终使英国接受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省的立场,两国于1972年3月13日实现了外交关系的正常化,所谓的“台湾地位未定论”也最终宣告破产。  相似文献   

17.
“三大政策”与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革命胜利前夕,中共中央制定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政策."三大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彻底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拒绝承认国民党政府与外国的外交关系;新中国是一个充分享有独立、自由的主权国家,作为国际社会中的平等一员,它与任何国家的关系必须以平等互利和尊重领土主权为基础;中国的独立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无产阶级的援助,为确保未来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的顺利开展,新中国将加入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三大政策"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要求,表明了即将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掌握自己命运的坚强意志.独立自主是"三大政策"的本质和核心."三大政策"有着有机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了新中国外交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徐友珍 《史学月刊》2006,8(8):49-54,86
英美在是否承认新中国问题上的立场明显不同:英国主张尽早承认,尽管其决策取向经历了一个从事实承认到法律承认的递进过程;美国则始终坚持反对过早承认和主张有条件承认,具有不承认的实质性内容,并注定了不承认的结局。1949年1~5月,英美分歧凸显;1949年7月至1950年初,英美就承认问题不断磋商,但整个协商过程表明双方各执己见,最终各行其是,英国于1950年1月6日正式承认新中国,而早在1950年初美国在近期内承认新中国的可能性已不存在。  相似文献   

19.
陈长伟 《百年潮》2006,(12):47-52
1963年底1964年初,蒋介石与日本池田内阁因为中日贸易和周鸿庆事件闹得不可开交,最终在美国斡旋之下,日本前首相吉田茂向蒋介石递交"吉田书简",双方关系"恢复正常".虽然此后日本与台湾国民党当局双方仍然同床异梦,互相之间的"外交关系"还苟延残喘了几年.但是,几乎在蒋介石与池田勇人较劲的同一时期,台湾国民党当局在西欧的"外交战线"亦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  相似文献   

20.
米开会 《沧桑》2014,(5):66-69
新中国成立前后,加拿大政府一方面对中国局势持观望态度,一方面又认识到须对中国当前形势予以承认,派外交人员积极与中共接触,希望建立外交关系。但是朝鲜战争爆发后,加拿大迫于国际形式中断了与中共的联系,外交人员的努力付之东流,中加双方未能建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