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簋铭文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在新加坡东亚文明博物馆展出的(艹害)簋是西周穆王时器,有铭43字,记载戎人侵犯楷国,楷臣(艹害)抗敌获胜的事迹。楷国可能为毕公子所封,地在陕北志丹一带,其建立与抵御北方戎人有关,至西周中期仍存。西周晚期,王朝势衰,楷国也归于灭亡,以致在载籍中无其踪迹。  相似文献   

2.
保利艺术博物馆入藏的应国■簋,保存较好,器盖具全。通高22.6、口径18厘米,重4公斤。器身斜直壁,下腹外鼓。兽形双耳,有垂珥。圈足,附三个兽首形矮足。盖顶隆起,中间有捉手,捉手两侧各一长方形镂孔。盖缘和器口缘饰回首长尾鸟纹,间饰两个高浮雕兽首。圈足饰三角云纹(彩版柒:1;图一)。整个造型颇像战国秦汉时期的奁形尊,十分特别。盖内和器内底有相同铭文6行,57字(图二)。铭文为: 隹(惟)王十又一月初吉丁亥, 王才(在)姑。王弗望(忘)(?)(应)公室  相似文献   

3.
利簋铭文考释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1976年3月间,陕西省临潼县零口公社西段大队发现了一个西周铜器窖穴,出土铜器六十余件。其中一件利簋,它的铭文对武王伐商关系很重要。现在仅就初步的理解,加以考释。  相似文献   

4.
山西在古代属晋国,晋国的考古资料在全省发现不少,但西周时期的不多,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就更少了,不过十几件而已,其中西周时期有铭文的铜器仅仅两三件,有的还不知出处。历史上对晋国始封地究竟在何处,没有准确可靠的记载。至于晋国历次迁都的地点,也是众说纷纭。建国以来,山西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工作,对有关三晋的古墓葬也进行过多次的发掘,如万荣庙前、长治分水岭、临猗程村以及太原金胜村251号大墓等,出土  相似文献   

5.
上海崇源艺术拍卖公司和诚源文化艺术公司,去年从海外购回一批商周青铜器,9月22日到25日聘请国内著名青铜器和占文字专家,在上海举办海外回流青铜器观摩研讨会,笔者有幸参加,饱享眼福。崇源公司和诚源公司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民营公司,他们的这一义举在全国也是  相似文献   

6.
1995年6月的一天,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公安分局文物派出所收缴了一批文物,邀请省文物鉴定委员会派员鉴定,侯养民、呼林贵、王翰章、禚振西、刘合心和我等委员前往咸阳,对这批文物作了认真的鉴定。  相似文献   

7.
2003年初,陕西省宝鸡市杨家村发现一处保存完好的西周铜器窖藏,共出土27件青铜器。其中的逐盘共铸有373字,是1949年后发现的铭文最长的西周铜器。该盘铸于西周宣王时期,其铭文记述了逐先祖考的事迹、历代王世的史事,及宣王对他的册命赏赐,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对逐盘铭文作了考释,并初步讨论了该铭涉及的西周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博》2016,(2)
伐簋铭文内容比较重要,涉及到西周的礼制和宗法等问题。铭文中的"遗"当训为"问",义为存问、存省,为宾礼之一。鲁侯赐予伐的礼器"圭瓒、彝一肆,■尊"均为祭礼中行祼礼和朝献之器,圭瓒、彝、尊在祭礼中配合使用。铭文中"伐"是小宗,而鲁侯为大宗。因此"伐"虽为父辈,仍旧要向鲁侯行君臣之礼。这说明西周社会的宗法和政治是合一的。  相似文献   

9.
■公盨铭文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利艺术博物馆新近购藏一件失盖的有铭铜 。从器形和铭文字体看,其时代当属西周中期後段。铭文共十行,除最後一行为九字外,每行皆十字,共九十九字。铭文的格式和内容与一般西周铜器迥异,劈头就说天命禹治水,天为民立法立王,导民以德,接著以较多文字讲民之好德者应如何行事,最後以 公说民当用德的一句话作结。 公似即作器者,所以暂名此器为 公 。从这篇铭文可以知道,当时人的确把禹看作受天之命乎治水土的神人;并可据有关文字纠正后人对禹治水传说的一些误解。更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关于利簋铭文考释的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刊1977年第8期发表陕西临潼出土西周青铜器利簋介绍和有关的研究文章后,引起了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研究者的注意。几个月来,我们收到了关于利簋铭文考释的文章数十篇。由于篇幅所限,这里摘要发表锺凤年、徐中舒、戚桂宴、赵诚、黄盛璋、王宇信等同志的来稿(以收到先后为序),以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一年山西省曲沃县曲村,在西周墓葬中发现不少青铜器,其中有一饕餮纹方鼎,四足双耳。鼎通高为25.5厘米,耳高4.5厘米,足高11厘米,腹高10厘米。口沿长19.5厘米,宽16厘米。鼎之内壁有铭文四行,共二十七字(铭文摹本见附图)。铭文清晰可释,释文为:“甲子,王易(寑)(孳)商(赏)用作父辛(阝尊)彝。在十月又二,(祖甲),曰,佳王廿。”  相似文献   

12.
稗簋铭文虽经众多学者研究,但有些问题依然存在分歧。本文以为,铭文中的“赐 户、 ”是指质赐 地的民户与 地之贝;器铭所涉及的王世与月份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推算,“遘于妣戊武乙 一”云云是当时的一种纪时形式,并不能说明器主与商王室有必然的血缘关系,而器主的真正族姓则为己姓。  相似文献   

13.
最近面世的应侯见工铜簋,其铭文记载了属于"淮南夷"的毛、衰等氏族,侵犯周王朝南部边境并被周王朝打败的事情.铜簋年代应在西周中期之末的孝王、夷王时期.铜簋的器身与器盖铭文各不相同,可能是同一批盗自应国墓地的随葬器物.应侯见工簋的发现,更证明应国是周王朝南方不可或缺的屏障,担负着护卫周王朝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4.
新发现的柞伯簋及其铭文考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3年初,我们在平顶山应国墓地发掘了一座中小型的长方形竖穴土圹墓(M242)。墓中出土的铜礼器有鼎、篡、觯各2件,尊、爵、卣各1件。此外还出土铜兵器、铜车马器、玉器和陶鬲等器物。其中有1件柞伯簋铸有长篇铭文,内容较为重要。现将此簋介绍如下,并对铭文予以初步考释,疏漏之处敬请方家指正。一器物介绍柞伯簋为敞口,斜方唇,短颈内束,浅腹外鼓且向下倾垂,腹部一对龙首形耳,下垂珥,浅圈足下一喇叭形支座。颈部饰8个以细雷纹作  相似文献   

15.
新见曶簋内底有铭文51字,铝文内容主要记述当时周王册命曶,并给予赏赐。其铝文对金文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叶正渤 《文博》2002,(4):17-23,44
用月相词语记时,是西周铜器铭文中才出现的。例如,静簋铭文八行九十字,铭文中两处出现月相词语“初吉”,因此,这篇铭文对研究月相名词“初吉”的含义乃至西周历法极其重要。研究西周金文月相词语的人,从20世纪初的王国维,到90年代末的人几乎都要提到静簋铭文,  相似文献   

17.
一弭叔簋隹(唯)五月初吉甲戌,王才(在)蒡(丰),各(格)于太室,即立(位)中廷.井叔内(入)右师察.王乎(呼)尹氏册命师察:易(锡)女(汝)赤舄攸勒用楚弭白(伯)师察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休,用乍(作)朕文且(祖)宝?(簋).弭叔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上弭叔簋近时出土于陕西蓝田县,今藏西安陕西省博物馆.据段绍嘉"蓝田出土弭叔等彝器简介"云:"1959年6月间,蓝田县城南约五华里寺坡村北沟道中,陆续发现一批西周青铜彝器,据初步了解共有十六件.计鬲六、?六、盨二(一残缺仅存破盖)、壶一、钟一.其中四鬲、四?、二盨、一壶......现存省博物馆.其余二鬲、二?,存蓝田县  相似文献   

18.
■簋是西周中期的器物,其铭文内容是周王对■的册命。■是穆王晚期至懿王初期周王身边卿一级的执政大臣。由■簋等册命铭文可了解当时册命礼仪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关于 敖簋铭文的释读,郭沫若先生认为“子牙父”即齐鲍叔牙,并根据该器器形、铭文字体等判定其制作年代应在春秋齐桓公时期,此说可从。刘丕烈先生认为“子牙父”为鲁叔牙,“ 敖”为鲁庆父之子公孙敖。其断代与郭说基本一致。本文以为“子牙父”应是齐鲍叔牙而非鲁叔牙,仍以郭说为是。但郭说以为铭文“戎献金(铜)百车”的“戎”指匈奴,则不可信。笔者根据铭文透露的齐、鲁关系,判定此“戎”应指山戎。齐桓公北伐山戎,曾谋之于鲁。“戎献金”作为贡纳,当是齐出兵征伐的结果。文中对前两说之误,有所考辨。  相似文献   

20.
西周晚期的师■簋铭文有"弗叚(ke)组"一语,应释读为"弗可沮",为自勉之辞,表达作器者不懈怠、不废止的谦慎态度。在西周器铭中,这种用法的"叚"与"弗敢■(沮)""弗敢且(沮)"的"敢"都用作助动词,表示谦慎态度,但"叚"比"敢"的语气弱。按此,禹鼎等铭中"弗叚望(忘)"之"叚"也应读作"可",即"弗可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