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商代中后期开始出现少量有铭铜器,但铭文一般都很简略,多为一个字或两三个字,内容为族名、作器者名、作器对象名(即为谁作器。商代铭文中作器对象和祭祀对象通常是相同的,所以有的著作直接称之为“受祭者名”。但有的作器对象不一定是受祭祀者,所以综观整个铭文  相似文献   

2.
一、千姓的来源千姓源出于古代少数民族氐族 ,相传是东汉氐族酋长杨千万的后裔。清代学者张澍在他所撰的《姓氏寻源》一书中说 :“氐王杨千万入蜀 ,故蜀有千姓。”他还说 :“蜀有阡姓 ,或氐王杨千万之后 ,加邑为阡。”(按 :原文有误 ,“阝”字作偏旁部首是“左阜右邑” ,阡字从  相似文献   

3.
一,释“媵”楚简中有如下字:努《包山楚简》113,130,1611,164,180简劳劳(天星观上简。《简帛编》隶作“”见该书991面)。今按:《简帛编》的隶定是正确的,但此字不见于《说文》。我们认为从“释为。《集韵证韵》字古文作,《古文四声韵楚简字形变变,均〈古文四声韵〉引裕并由如上所述,字应该释为,字在简文中用途名,释出了字,见于楚简中的下列字也就可以认识了。(1)多《包山楚简》270简为两人名。有的还于人名前冠以“正”,有的又于人名后加上“识之”二字,有的既有“正”又有“识之”。对于“正”,注释者以“县正”作解…  相似文献   

4.
三、鱼凫的构成及渊源根据文献记载,在蒲卑氏以前统治蜀地的古族名为鱼凫。关于鱼凫,史籍记载更少,仅《蜀王本纪》有“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灌,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名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以及“(鱼凫王猎至湔山,便仙去,今庙祀于湔。”等寥寥数语。鱼凫,其名由“鱼”和“凫”两个名词组成。“凫”字如前所述,即蒲卑之“蒲”,也就是一种鸟。《尔雅·释鸟》说:“舒凫,骛。”晋郭璞解释说:“鸭也”。实际上。凫字的意  相似文献   

5.
<正>见于商周青铜器上的族徽铭文,从宋代金石学兴起伊始即受到学人关注,搜集、著录、研究代不乏人。关于这类铭刻的性质,学界说法很多。氏族说、姓氏说、图画说、文字画说……不一而足。至1931年郭沫若发表《殷彝图形文字之一解》提出族徽说,倍受推崇,几成学界共识。然细究起来,其中仍有许多认识远未统一,例如这类铭刻究竟是不是文字,其含义是什么、都包含哪些内容,所谓复合族徽究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族徽的合署还是族氏分衍的反映等,都需  相似文献   

6.
不明白各地小吃名为什么很难找到对应的文字。有的有音无字,比如天水“呱呱”;有的连音也不收进字典,更别说找对应的文字了,比如陕西的“biang biang面”。“呱呱”是天水方言,意为“锅巴”。在字典里,“呱呱”是象声词,形容鸭子、青蛙的叫声,没有“锅巴”的意思。但是,这种小吃当地就叫“呱呱”,总不能老用字母注音,只好借用鸭子、青蛙的叫声了。 既然“呱呱”就是锅巴,何不直截了当名以“锅巴”?一是天水方言中无“锅巴”一词,说“呱呱”,大家都知道那是什么,说“锅巴”,就无人晓得那是何物了;其二,小吃“呱呱”,锅巴…  相似文献   

7.
勿吉地域西南部边至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勿吉族是我国东北地区南北朝时代的少数民族。勿吉,是肃慎族系继肃慎、挹娄之后的第三个族称,见于史书约一个世纪(475—572年),后转称靺鞨。勿吉族的地域,史有记载,但由于前后史料说法不一,致使中外史家众说纷纭,分歧甚大。如过去,有的学者认为勿吉族的区域“为今吉林省东南地(指旧境,今黑龙江省松花江以东地属吉林省——笔者)”,有的说其根据地“以今哈尔滨附近最相当”;或说勿吉中心地在“石头城子”,或说其中心“应在今吉林省之北部(指旧境,同上)。今人论述勿吉地域,一些同志强调勿吉族的主要部分居住在今“吉林市附近”,或说自先秦至南北朝,肃慎族系一直有“吉林一带松花江沿岸”地;而另一些同志则认为,勿吉族和勿吉是两个概念,勿吉部在今五常县一带。归纳上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两广地区西汉墓的发掘中,发现了不少带有铭刻官名的器物。对这些器物上所铭刻的官名,作补充考释如下。家啬夫在广西贵县罗泊湾西汉初期二号墓中,出土有“家啬夫印”封泥一枚,篆书“家啬夫印”四字①。“啬夫”作为一种官名,其起源甚早。《左传》昭公十七年引《夏书》云:“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说明夏代开始就有“啬夫”这一官名。《仪礼·觐礼》云:“啬夫承命告于天子”;《管子》云:“吏啬夫任事,人啬夫任教”;《战国策·魏策》亦云:“因使其舍人为见者啬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春秋末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姓孔的吗?不是,孔子是“子”姓,不过,这个“子”字与“孔子“的子不同。前者是姓,后者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或美称,孟子、荀子、韩非子的“子”也是一样。既然“孔子”的子是对这位古圣人的尊称,又说他“子”姓,那么,为什么不称他为“子子”,却称他为“孔子”呢?这个“孔”又是什么呢?原来,孔子的“孔”是氏。在古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族号。以姓为标志的家族,其子孙繁衍后,一族  相似文献   

10.
“梅州”名之来历,众说纷纭:有的说:“州本地有梅峰、梅水,即谓以山水得名’’;有的说:“因其地多梅花,并有梅口镇及梅溪,故以梅为名”;有的说:“梅州得名实由于当时本地有‘梅溪’(即今梅江)、‘梅口镇’(即今松口)”有的说:“‘恶溪’改称‘梅溪’、‘敬州’改称‘梅州’,都是取义于‘梅王封地’而来”。还有的说;“当地盛产煤,煤、梅谐音”……  相似文献   

11.
志书记事行文关系志书质量,历代志家多有论述,有的提倡“省字、省句”,有的要求“文简事赅”、“文约事丰”,有的则认为应当做到“简、严、核、雅”。可以说,志书记事行文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其目的都在于提高志书质量。  相似文献   

12.
杨迎春(1770—1846)字时斋,四川崇庆州人。相传他的先世原是陇右仇池杨氏,即氐族的后裔。公元六世纪初,拓拔魏攻占了仇池地区,氐人的一支南下迁入四川西北部、有的便在崇庆州落户。虽然他们在生活方式上已与汉民无异,但强烈的民族意识,使他们世代口碑相传:“咱杨氏是仇池人的后裔。”有的还一直使用刻有“仇池杨氏”四字的印章。  相似文献   

13.
商代金文中出现的族名主要有单一族名和复合族名两类.古代氏族名号有称二字者,或称其为复氏族名.复氏族名与复合族名较难区别.复合族名是在同一器物上铸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一族名,其出现的原因有多种,或为标识母族,或为某种性质的联合,或为通婚,或为同宗祭祀等等.复合族名中还存在着私名、地名、职官名等成分.  相似文献   

14.
1985年时查阅邱德修《商周金文集成》(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发行,1983年11月初版),顺便将金文中出现的日名(即所为作器者庙号)分别所属族氏作了一下记录。现从所登记的族氏名号中选择了较为常见的32个,将其带有“父某”、“祖某”、“母某”,“妣某”形式的日名作一下统计(见附表一)。此32个族氏中,有的彼此间可能有宗氏、分族的关系,如(?)与(?)。这些铭文所属器物时代,未及一一查对,从已知器形者与铭文内容和字体看,多数属于殷墟时期,少数属于西周早期。这些族氏是否皆属商人  相似文献   

15.
饶胜 《文物天地》2023,(2):9-12
河南新乡市博物馆藏有两件商代有铭青铜器,二器铭文均为“卫父己”,笔者认为这种释读存有商榷之处。铭文应释读为“臣卫父己”或为妥当,即“臣”以表示身份,“卫”是卫氏一族,“臣卫”作为复合族徽,表明卫族臣服于商王朝,“父己”则是金文中的“日名制”中的常见组合。在安阳地区也出土数件带有“卫”字铭文的青铜器,这可能说明卫氏部族应居住于殷墟附近,并与商王朝有着密切的关系,扮演着守卫城邑之角色。  相似文献   

16.
商代葉族考     
商代甲金文中的字为之本字 ,在当时为族地之名 ,后世的姓可以溯源于此。地贵族首领在铜器铭文中沿袭使用亚这一徽号 ,其中“亚”为商王所封官名 ,“”为其族名。有关地的卜辞多出现于商王武丁时期。历组卜辞中的是在商王朝支持下在地营建的一个聚落群。在宾组类卜辞中 ,族之女妇为武丁的王妇之一 ,还有商王祈告母的贞辞 ,由此可推知武丁的父辈亦可能配娶有族之女  相似文献   

17.
拥有28O万人口的布依族,主要聚居在山);添美的贵州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地区,这些地区的地名种类繁多,有反映族称来源的地名,有冠以动物名称的地名,有与农耕文化相关的地名,有与当地风物传说有关的地名,也有以天干地支命名的乡场和集市。一、地名与族称布依族自称“布依”。“越”、“依”是古越人自称。史载族名“越”、“俚”、“夷”、“依”都是同音\近音或转音。当地汉族亦称布依族为“夷族”或“夷家”,都因“夷”与“依”近青。关于“骆越”名称的由来,文献记载说:“交趾未立郡县之时土地有骆田。其…  相似文献   

18.
凉山族奴隶社会博物馆陈列着一张放大的文印章摹件照片(见图)。对此印,邓少琴教授曾发表从《文“以诺”印章跋语》一文①,作了大概的介绍。但由于邓教授不识文的限制,无法对印文进行翻译分析,故不能作出详尽的考证。因此,笔者欲从印文的释译人手,对“以诺”印作一考证,从而达到对此印的进一步认识。此印章印文系古体文,无他文对照,其书行排列应与其他文古籍和文金石铭刻相一致,即从左至右的坚行排列。印文次序应为“”两行六字,现将印文逐次解释说明。印文第一字“”,音“(以)”,意为“水”,“河”②。《水西大渡河建桥碑…  相似文献   

19.
《说文》“诸,辩也”试解董莲池《说文》是一部以讲说字的本形本义而称名于世的书。从古一直沿用到今天的“诸”字也见存于此书。关于“诸”字的本义,许慎训解为“诸,辩也”,以“辩”字为释。但是检《说文》,许慎训辩为“治也”,如果我们拿这个意义去解释“诸”字,...  相似文献   

20.
青铜器复合族徽的类型结构与甲骨文多字族名多有相似之处,但不见同名重合事例,说明作为族组织的复合族徽实际上不见于甲骨文记载,因而复合族徽应当不代表族组织实体,而是几个关系亲近的族氏共同作器的表示,其用法类似于甲骨文多字族名的连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