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八十年代初,神州大地兴发了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的浪潮。从那时起,我便下决心改变自己的专业方向,全身心地投入了专事研习方志理论的探索之路。10多年来,已先后发表了130多篇方志理论文章,出版了《方志史话》、《方志学综论》、《方志求是集》等方志学论著。承《黑龙江史志》编辑部关照,要我根据自己在方志理论研究道路上跋涉前进的经历,谈谈体  相似文献   

2.
“双语”教授吴可勤的方志情结是在修志中用志,在用志中修志,把地方志事业与自己的工作与自己的进步发展紧紧地结合起来。这种与方志难割舍的情结,已经融入吴可勤教授的生命之中。他献身事业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方志工作者。  相似文献   

3.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华诞的日子里,广西新方志事业迎来了自己的50周年纪念。回首50春秋的栉风沐雨,百卷广西地方志书的浓墨清香,令人感慨;展望方志事业的前景,令人振奋!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广西修志源远流长,早在晋代就有《始安记》、《南方草木状》等方志问世,以后各代陆续编纂广西地方志。  相似文献   

4.
建设文化大省与方志事业有什么关系呢?应该如何发展浙江的方志事业为建设文化大省服务呢?笔者就此谈点肤浅的看法,也作为自己对建设文化大省所表示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孔令士同志在《加强方志理论建设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黑龙江史志》1995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方志事业的基本建设主要有三项:一是方志学科建设;二是方志理论建设;三是方志队伍建设。”方志队伍建设成为方志事业的基本建设,这一点在志界已经有了共识。我们认为,在方志事业的三大基本建设中,方志队伍建设是最重要的。鉴于此,李铁映同志指出:“要稳定、健全修志队伍。队伍的素质决定志书的质量。志书的质量决定了修志工作能否继续下去。”(《李铁映同志八月十七日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第二届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载《中国地方志》1995年第5期)看来,志书编者问题,不仅是方志领域里的基本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方志事业生死攸关的大事。方志队伍建设已成为方志事业基本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而要使方志事业后继有人、方志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建设不出现断层,青年方志编者的培养问题,就成为这一基础性工程的基础。然而,这一问题目前在志界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成为方志事业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仅就当前青年方志编者问题发表一点浅见,希望能引起志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最近,我应《江西省志方志编纂志》(《江西省志》96部专志之一)主编之约,在整理方志论文目录的同时,对自己所写的部分论文进行清理,并分别从方志基础理论、方志编纂理论、方志评论三个方面,归纳出一些主要观点和看法,反映我在方志理论探索方面的点滴收获.  相似文献   

7.
<正>我与邵长兴先生相识于上个世纪90年代之初。此时正是首轮修志的高潮时期。邵长兴先生1984年步入地方志行列,1988年离休。离休后依然奋斗在方志战线。在三十馀年的方志战线上,邵老潜心志苑,笔耕不辍,广交朋友,善于助人为乐,甘做人梯,老而弥笃,鞠躬尽瘁,是方志界的前辈与著名的方志学者,更是方志界的良师益友,永远是我们的学习榜样。三十馀年来,邵老为方志事业呕心沥血,为我国地方志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回眸我与邵老二十七八年的交往历史,友谊的浪花泛起了阵阵涟漪。  相似文献   

8.
作为首届修志的老兵,参加今天方志界的盛会,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广州市新方志事业创建20年来有很大的发展。我市首届新方志编修虽然经历了艰难的起步和组建,但后来经过努力赶上全国修志的先进行列:正在续修的新方志又走在全国的前面。广州市新方志事业2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体现在首届市、区、县新志书已整齐地摆在书架上,还培养了一支数量可观、已逐步趋向专业化的修志队伍;  相似文献   

9.
方志性质历来就是学者们讨论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古至今已有十几种说法,众说纷纭,至今尚未达成共识。我认为根据判断性质的标准,方志有地方性、时代性、资料性和官修性等根本性质。只有把握好方志的性质,才能更好地指导新时期方志的编纂,推动方志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修志事业不断冲撞着一大批醉心于重振方志事业的史志工作者的心胸。他们献身于社会主义地方史志的千秋大业,孜孜不倦苦读历史文献,钻研地方史志,并在方志的园地里采撷了一朵朵鲜花。沉寂多年的古老的方志事业开始在中国大地腾飞。面对九十年代新的抉择和挑战,在这交汇于历史与未来的临界点上,如果也能同样地认真反思方志批评的状态,进一步重视和强化方志批评的作用,驱动方志编撰和方志批评这两只轮子一起转动,那么,它们定能有效地承载起方志事业,完成新的进步与飞跃。(-)方志批评是对整个方志现象在方志美学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清代康乾盛世时期,我国学术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方志学,更是蓬勃发展,这与康乾盛世提供的强大的物质基础及良好的治学环境分不开。章学诚就是这样一位身处盛世的学者,他为我国方志的纂修事业奠定了理论基础,形成自己独有的方志思想,为我国方志事业作出了贡献,至今仍有借鉴意义。那种紧紧抓住文字狱不放,一叶障目,否认康乾盛世文化繁荣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2.
清代康乾盛世时期,我国学术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方志学,更是蓬勃发展,这与康乾盛世提供的强大的物质基础及良好的治学环境分不开.章学诚就是这样一位身处盛世的学者,他为我国方志的纂修事业奠定了理论基础,形成自己独有的方志思想,为我国方志事业作出了贡献,至今仍有借鉴意义.那种紧紧抓住文字狱不放,一叶障目,否认康乾盛世文化繁荣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3.
再论方志功能的历史演变及其新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志功能,是方志这一客观事物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体现,是方志这项独特的传统文化事业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之所在。研讨方志功能的历史演变,科学地赋予方志功能新的内涵,是新方志编纂实践的自身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方志事业的迫切需要。方志的功能,取决于志书的价值取向。只有客观地界定方志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作用,全面、系统、深入地把握新方志的功能,才能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的方志文化,科学地展示方志事业的发展前景,才能高质量高品位地编纂出经世致用的佳作良志,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方志》是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指导全国修志工作的机关刊物 ,它伴随我国新方志事业的发展而诞生和发展 ,从 2 0世纪 80年代初创刊至新世纪元年 ,已经度过 2 0周年。这 2 0年 ,正好是我国新方志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作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机关刊物和新方志事业发展的窗口 ,它反映了我国新方志事业的辉煌历程 ,也记录了我国新方志事业前进的足迹。  相似文献   

15.
突破瓶颈,加快方志数字化事业发展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为加快方志事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提出了建设地方志事业"三个中心"的战略目标,大力采用新科技手段,推进方志事业数字化建设,使方志办逐步改变了机构不稳、发展乏力的窘境和怪圈,为方志事业生存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编修上海社会主义新方志第一阶段的任务即将完成。作为上海社会化事业的组成部分的地方志工作还任重道远,方志工作参与上海两个明建设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我认为,上海的方志工作在当前和“十五”计划期间有几件重要的工作必须做好、做实、做到家。  相似文献   

17.
李茂盛 《沧桑》2010,(5S):19-21
<正>(2010年9月25日)各位来宾、各位同仁:今天借纪念山西新方志工作开展30周年这样一个机会,请各位欢聚太原,展开理论交流,共话事业发展。是一件幸事,也是一件好事。在座各位老专家都是中国方志事业的栋梁,年轻专家是方志事业的未来,能参加今天的学术交流会,既是对山西新方志工作开展30周年的庆祝与纪念,也是对现在山西地方志工作的支持与帮助。我对大家的到来,表示衷心感谢和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方志》是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指导全国修志工作的机关刊物,它伴随我国新方志事业的发展而诞生和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初创刊至新世纪元年,已经度过20周年.这20年,正好是我国新方志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作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机关刊物和新方志事业发展的窗口,它反映了我国新方志事业的辉煌历程,也记录了我国新方志事业前进的足迹.  相似文献   

19.
正1997年7月大学毕业,无数次向别人解释"三个韦"涵义的我,踏入许多南宁人不知道的康乐小路,走进许多人不知道的广西通志馆大门,从事许多人不知道的方志事业。我最初的工作岗位是《广西地方志》编辑部,之后,转到市县志指导处,现就职于古籍整理处。初到期刊编辑部,有点失落,因为自己不能从事主业,如市县志、通志编纂。同时,又听说某领导强调,必须让我这个初上路者先到期刊编辑部工作,从期刊入手,掌握了方志理论与编  相似文献   

20.
文章结合浙江省的修志历程 ,考察了方志工作中的若干问题 ,旨在探讨地方志事业如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浙江方志界讲求实干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方志理论素养 ,丰富了方志理论的内容 ,并对一些修志原则进行了创新。作者认为 ,方志事业要适应电子信息时代 ,必须改革记述方式 ,使方志资料生动而不枯燥 ,同时从实际出发选择编纂体例。文章特别指出 ,要充分发挥年轻方志工作者的潜力 ,促使他们在方志岗位上做出成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修志组织形式应呈现多样化格局 ,方志部门要在市场竞争中努力拓展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