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至武汉抗战是国民政府与汉冶萍公司关系处理的一个特殊时期。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囿于对日外交的考量,长期对汉冶萍采取放任态度;抗战爆发后则断然实施强拆内迁。这一方面体现了国民政府履行了债权人角色的意义,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为加强战时经济统制,增强中国抵抗日本侵略工业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1931年江淮大水损失奇重,对灾民的救济和灾后重建困难重重。工赈作为近代以来有效的灾荒救治模式,在1931年江淮大水灾后重建中得到充分运用和发展。政府接替民间义赈团体成为此次工赈的主角,南京国民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建立了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双重工赈指挥体系,藉此展开了工赈项目的设计与运营,一方面疏通与合作机制使1931年江淮工赈取得了显著成绩;另一方面,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诸因素则制约着工赈机制的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3.
在1931年江淮大水救助中,国民政府突破了传统荒政以"维持统治秩序"为出发点的思维模式,在防止因灾害而引起政治波动的同时,也注意到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其间,开展了大规模的工赈与农赈,组织了官义合作、多重牵制的管理体制,设计并成功运作了多种形式的农赈项目,为灾后农村的恢复建设,尤其是全国经济委员会主导的中国合作社运动奠定了基础,并由此发轫而成为国民政府建设"新农村"的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黄金凤 《民国档案》2004,9(2):128-135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中国持续数年之久的对日孤军作战局面宣告结束。国民政府立即作出反应,当即向日、德、意正式宣战,并推动建立国际反法西斯军事同盟,加紧废除不平等条约及寻求中国的大国地位。事实表明,国民政府的对策是比较成功的,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因此大为提高。然而,这些成功也是有限的,中国只是取得了名义上的大国地位,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大国。  相似文献   

5.
1939年华北大水灾述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对1939年华北大水灾的受灾范围、受灾状况及程度、灾后赈济、日本侵略者在水灾过程中的破坏性、抗日根据地的抗灾自救等社会问题进行了全面而又具体的实证性研究,揭示了自然灾害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所造成的深刻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1932:淞沪战起首迁洛阳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沦陷。1932年1月28日,日本又在上海发起进攻,中国军队虽奋起抵抗,仍一再失利,首都  相似文献   

7.
1931年5月27日,广州方面反蒋势力联合,宣布成立国民政府,宁粤对峙开始。本文以这一时期的广州市商会为对象,考察其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态度及其活动,分析在这一特殊时期,广州市商会的地位与作用。处于夹缝中的广州市商会在政治上,态度随势变化,难有作为,基本沦为政府的附庸。但在经济上尚未丧失独立人格,尤其是在减免税收上,发挥了领导和组织作用,极力维护商民利益。在抗日爱国、社会慈善、发展自身组织等方面,也充分施展了社会职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1914年时,北洋政府曾颁布《国币条例》,实行银本位币制,并铸造了总重为七钱二分的壹圆银币为国币。由于袁世凯复辟称帝,《国币条例》未能很好贯彻.  相似文献   

9.
翟亚柳 《百年潮》2010,(9):37-40
1931年,上海的中共中央领导机关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局。4月,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参与领导中央特科工作的顾顺章在武汉被捕叛变;6月,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主席的向忠发在上海被捕叛变。他们的叛变给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领导人的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在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周恩来等人的领导下,党采取果断行动,迅速将中央机关和中央主要领导干部撤离上海或转移到安全地带。  相似文献   

10.
钨砂是一种具有特殊军事用途的稀有金属矿产,中国的钨砂以其在南岭地区高度密集的分布而享有世界声誉。早在抗战以前,日本已处心积虑地获取中国钨砂。抗日战争爆发后,为维持庞大的战争机器的运转,日本更加千方百计地劫掠中国的钨砂,或用高价收买,或施武力劫夺,或诱使策动走私,或在日军占领区、控制区掠采。基于自身对钨砂资敌问题严重性的认识,加上盟国日益明显的压力,国民政府采取了多种打击与防范日本劫掠中国钨砂的应对举措,同时还在香港进行了反对钨砂资日的斗争。由于种种原因,国民政府的反劫掠之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未能从根本上阻止日本从中国获得钨砂。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paper, I present an intensive cas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Flood Insurance Program to advance two key arguments. First, the conventional model of adoption of general interest reform neglect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political context: whether the relevant policy domain is one with or without “publics.” I argue that in domains without publics the politics of reform will differ substantially from the accepted model. Second, I argue that the type of learning necessary to address a given policy failure matters in reform politics. Instrumental learning is necessary but may not be sufficient for successful general interest reforms. Whe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a policy failure is such that many people misconceive of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a policy, social learning must take place before instrumental learning can be effective.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国民政府与琉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40年代,中国国民政府曾一度面临解决中、日之间悬而未决的琉球问题的有利时机。但是,由于国民政府内部分歧重重,以及二战后最高当局忙于内战,没有能够在该问题上达成任何政府共识,最终丧失了解决琉球问题的法理权。而且,伴随着东、西方冷战的加剧以及国民政府在国共内战后败退台湾,琉球问题被美国所操纵而成为美、日冲绳问题,从而给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民留下深深的历史遗憾。  相似文献   

13.
1931—1937年,关内向东北移民具有以下基本特点移民的数量少、波动大,移民运动一度中断;移民的流向和地域分布,以南满的城市和工业区为主;移民的居住年限下降,流动性增强。从移民的性别、年龄、职业及迁移过程等方面可以看出,1931年后关内与东北间人口的迁移与流动发生了根本变化,即进入东北地区的关内人口,不再是自由流入谋生,而是被作为“苦力”招骗而来,带有明显的强制性。  相似文献   

14.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收复区学生和教职员开展教育甄审,由于国民政府在教育甄审政策制定上的考虑不周,在推行上的举措失当,引起了被甄审者的强烈反弹.最终使这场威权重塑的运动不得不以失败而尴尬收场.  相似文献   

15.
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考察家及其著作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民政府时期,在民族危机和“开发西北”的呼声下,一大批考察家来到西北。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们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对这块土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对当时西北的一些突出社会问题进行了详细记载和独到的剖析,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为人们认识西北、开发西北起了很重要的先导作用。同时他们坚韧不拔、肯吃苦的献身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相似文献   

16.
国庆纪念是传承辛亥革命记忆的重要形式。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通过国庆纪念仪式,不断打造并唤起人们的辛亥记忆;并通过自己所掌握的话语权与纪念宣传,完成对辛亥革命史事及意义的再建构。借助于辛亥记忆,国民党不断把自己的建国理念贯穿于国庆纪念之中,为国民党统治的合法性确立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银行从民国初年成立后即发挥着中央银行的重要作用,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对中国银行的第一次改组,使得中国银行由国家银行转制为国际汇兑专业银行,1935年的第二次改组后又使得中国银行成为国民党“四行二局”金融统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次改组对中国银行的性质和地位的变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也比较突出地体现了旧中国金融业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行政效率研究会与抗战前的行政效率运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隶属于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的行政效率研究会是以研究中国行政问题以及如何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为宗旨的政府机构 ,抗战前的行政效率运动既是它产生的主要背景 ,也得益于它的影响与推动。行政效率研究会的行政研究对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也促进了行政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Sir Oswald Mosley established his New Party in early 1931. It proposed to cut across the party and class divides, with the objective of providing a ‘national’ solution to the economic crisis of the time. According to Mosley, the ‘old parties’– meaning the Labour, Conservative and Liberal Parties – had revealed themselves unable to adapt to the post‐war age. In their place, he argued, a modern organisation, based on youth, vitality and a scientifically reasoned economic plan, was needed to save Britain from terminal decline. Few heeded his call, and the party ultimately paved the way for the British Union of Fascists to emerge in 1932. Nevertheless, the New Party fought the general election of 1931, offering an unsuccessful but suitably intriguing challenge to the National coalition and Labour Party. This article will assess the New Party's election campaign, concentrating on those who briefly rallied to Mosley's appeal only to fall foul of the ballot box. In other words, it provides a case study of those who contributed to a dramatic electoral failure, and traces a significant stage along Mosley's journey to fascism.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克辉 《史学月刊》2007,3(11):107-11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乡村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新中国以来,人们对乡村教育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教育思潮和乡村教育实验区及其代表人物、乡村私塾与乡村学校的关系、乡村教育经费、乡村教师及其待遇、乡村师范、乡村社会教育等方面。由于资料限制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人们对民国时期乡村教育问题研究不够全面和深入,评价有失偏颇,需要做进一步的工作,才能有所创新和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