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绪廿四年(1898年)之前,吉林铸有无纪年银币大小数种,称吉林省造光绪元宝无干支银币。它有二大版别,其区别在于币面“吉”与“宝”二字之书法差异。一种版式为“士吉尔宝”,另一种版式则是“土吉缶宝”。详细言之即币面“吉林省造”中之“吉”字有二种书法。一是“口”上书“士”而另一为“口’’上书“土”。币面“光绪元宝”之“宝”字也有二种书法,一种从“尔”而另一种从“缶”。但其书法搭配却有规律,士吉配尔宝,土吉配缶宝,二套银币各大小五枚皆按此律。。  相似文献   

2.
读《光明日报》一九八三年九月廿四日载史树青学长《邱逢甲自书诗轴》,颇多启示。因《岭云海日楼诗钞》题作者名为丘逢甲,而“自书诗轴”署名为邱逢甲,故文中谈到姓氏问题,他说: 关于邱逢甲的姓氏,近年一般人都写成“丘”,从这件手迹看,署名作“邱”。此“邱”字作为姓氏并未列入简化字,古与“丘” 通用,但在姓氏中,“邱”与“丘”是有区别的。所说在姓氏中“邱”与“丘”有区别,是也。但言尚有未尽,特为补述求教。 《尔雅》有释“丘”篇,《说文解字》“丘”、“邱”并见,古文作业。古代以“丘”字为姓者,复姓中有左丘、吾丘、龙丘、丘等。如左丘明,是相传《左传》的作者;汉有吾丘寿王,《汉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荀爽、虞翻等学者用汉易卦气学的一些说法对《周易》经传所作出的种种解说,与《周易》经文之间存在着难以弥合的矛盾,皆牵强附会,顾此失彼。这说明《周易》经文制作时根本没有“卦气”观念包含在其中。  相似文献   

4.
坎离水火与阴阳徐传武八卦中的“坎”、“离”二卦,分别取象为水火。据《周易·系辞传上》:“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坎卦卦画作,一阳而二阴,《说卦传》又曰:“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知坎卦当为八经卦中的阳卦之一;而离卦卦画作,二阳一阴,《说卦传》又曰:...  相似文献   

5.
1985年高邮大运河拓宽,出土大量的南宋铁钱,品种多,版式新,珍稀品成批,出谱品甚伙。笔者对铁钱素有厚爱,近年来又征集到几枚珍稀品,特介绍于后。1乾道元宝折二。篆书,背穿上丰,《高邮出土铁钱》书上(以下皆简称书上)此枚正面“道”“元”字皆小于书上,乾字异于书上,背丰也小于书上(图1)。2乾道元宝折二楷中带隶,以楷为主,背侧同下月,而“同”字是倒的,正面四字与书上的书体也有差异(图2)。3乾道元宝小平。楷书,背穿上“同”穿下“捌”,是淳熙元宝小平同捌的模型,另一个侧面还有重轮现象,这是一个乾道淳熙两个年号在一个钱上的错版钱,所以说,…  相似文献   

6.
早在战国时期,《序卦传》曾就《易经》卦序的排列方式有过简要的描述,并简单罗列了卦序排列内容的连贯性,但这种解说显然有些依葫芦画瓢式的机械,也并不完全符合卦序编制的原意,其说可备一家之言。此后,唐朝的孔颖达指出六十四卦卦序排列结构成“二二相耦,非覆即变”的组合方式。“二二相耦”,即两个卦为一组。“非覆即变”,即每一组卦又分覆和变两种形式。所谓“覆”,即相互颠倒。如屯与蒙,屯卦的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颠倒后分别是蒙卦的上爻、五爻、四爻、三爻、二爻、初爻。所谓“变”,也就是相反。如乾与坤,…  相似文献   

7.
提起姓氏,人们会悠然想起“百家姓”。其实,姓氏何止百家,仅罗定市,截至2000年4月止,就有姓氏508个。“围底陈,唔使问。”这句在罗定颇为流传的俗语,俨然似全国姓排列的“赵钱孙李”及广东姓的排列“陈李黄何张,欧周胡马梁”一样,耳熟能谙。  相似文献   

8.
《神州民俗》2007,(2):3-3
《神州民俗》杂志因刊名中一个“俗”字,便注定了杂志将与最广泛的读者有缘。这一个“俗”字是通俗的“俗”,更是雅俗共赏的“俗”,而不是庸俗或者恶俗的“俗”。[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视野     
《南方人物周刊》2013,(15):16-16
九字姓 根据1996年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中国古今备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一共有11969个。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介绍,肯定还有很多姓氏埋没在民间,比如“死”、“毒”、“蹦”就都是姓。根据《百家姓》,常见的中华姓氏大多是一个字的,复姓基本是两个字的。还有没有更长的姓氏呢?  相似文献   

10.
坤卦卦辞“西南得朋,东北丧朋”的解释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坤卦卦辞“西南得朋,东北丧朋”的含义与天道运行的“岁之义”无关;故卦辞所言方位与《说卦传》讲的“万物出乎震”的运行位序及帛书《易之义》讲的“岁之义,始于东北,成于西南”的运行位序皆不相合。《说卦传》与帛书《易之义》所言均未超出八卦与四季相配的范围,说明两者都不具各汉人提出的卦气概念的特定含义,故经史文献不称《说卦传》所言为“八卦卦气”,“八卦卦气”的提法是没有根据的。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应有历史发展的观念。  相似文献   

11.
满族是一个姓氏繁多的民族。满族称姓氏为哈拉,共有哈拉679个。其来源不一,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其一、沿袭金代女真旧姓。如:完颜氏、钮祜禄氏等。 其二、以部族名称为姓氏。如:纳喇氏、辉和氏等。 其三、以所居地名为姓氏。如:宁古塔氏、董鄂氏等。 其四、赐与姓氏。如:吴拜本姓瓜尔佳氏,纳木泰本姓舒穆禄氏,努尔哈赤以军功皆赐姓觉罗氏。 其五、以名为姓氏,也叫“随名姓”,即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人的姓氏,有单姓,有复姓,单姓的如张、王、李、赵,是常见的;复姓的如欧阳、左丘、公羊、司马也是常见的。但是我们看到一本《中国姓氏汇编》,却使我们见到不少极为奇特的姓氏。这本书里“常见姓”有二千多个,“不常见姓”竟有三千多个。就拿这本书的第十二页上所列出的《常见姓》说,“爱新觉罗”这个姓,读过中国近代史对它自然并不陌生,它是清代皇帝的姓氏,几乎人人都知道。但头五个姓:阿、啊、哀、  相似文献   

13.
王家台秦简《归藏》首卦名《寡》, 为《坤》卦别名, 卦辞讲“不仁”, 夏后启投渊、共工坠江, 都是“不仁”的恶果。次卦名“天”, 乃《乾》卦别名, 卦辞说过早地让诸侯们来朝见, 不利于农业收成。“”是《既济》卦别名, 卦辞以虫蛀咬席子, 来隐喻商朝北方受到鬼方的侵扰。《师》卦残辞可与传本《归藏》缀合, 讲周穆王西征的故事。“”为“瞿”字异体, 乃《睽》卦别名, 残辞可与传本《归藏·瞿》卦佚文缀合, 以“两羭”醉酒“三日然后苏”, 来隐喻商王朝国家无忧。秦简《归藏》与传本《归藏》的内容基本相同, 而传本《归藏》实乃战国魏襄王墓出土《易繇阴阳卦》的佚文。它是战国早中期人在《周易》筮占体系的影响下, 依托《山海经》、《楚辞》等文献里的人物故事, 编撰而成的易学著作。  相似文献   

14.
象征思维是《周易》古经的主要思维方式。同一事物具有多向多重象征功能。传统上从鼎是国家之象征的角度解释《鼎》卦及“鼎新”之义的发生与《鼎》卦本义不符。鼎之本用是一种烹饪器具,古代化中烹饪器具、食物、饮食行为等皆曾象征、隐喻“性”。作在对《鼎》卦中的隐喻、象征意义进行深入发掘的基础上对全卦进行全新的诠释,认为《鼎》卦本义是围绕男女婚姻性生活的占筮,其中以“鼎颠趾,利出否”隐喻停妻纳妾,因之发生“鼎新”之义。  相似文献   

15.
金堂县文化馆保存有一块楚军冢碑,为清代李永和、蓝朝鼎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金堂的英勇斗争留下的珍贵的纪录。此碑高1.65米,宽0.78米,厚0.15米。楷书。中间一行文曰:“忠义楚军殉难士民之冢”,每字13×11厘米。左下行文曰:“咸丰十年十月下浣吉日立”,每字8×8厘米。书法尚称端整,碑亦基本完好。这是当时清政府为掩埋被李、蓝农民起义军在赵镇(当时名赵家渡)全歼的湘军楚营“英捷勇”官兵  相似文献   

16.
《五箴并序》为唐代韩愈撰文,故世人称“韩愈五箴”,亦称“昌黎五箴”。北宋嘉祜八年(公元1063年)二月初吉狄道李寂篆书,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三月既望男玠摹上石,姚彦刊。碑刻高98、宽56厘米。篆书24行、行32字。1949年前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交西安碑林,现陈列於碑林四室。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周易》之“大象传”是按照一个统一的体例撰写的,这个体例由三段文字构成:首先是描述“卦画之象”的文字,其次是关于“卦画之名”的文字,最后是解说“卦画之义”的文字。如屯卦大象辞:“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屯卦上单卦为坎,象云;下单卦为震,象雷;故屯卦卦象为“云雷”。屯之词义为聚,屯卦云雷相聚,故以屯为卦名。“君子以经纶’倒是”大象传”作者体悟出的卦义。仔细研读《周易》之后,可以发现六十四卦中乾卦、坤卦、坎卦等三卦句读注疏之旧说与此体例不合。韩仲民先生曾撰文指出乾卦“大象传”句读旧说之误;…  相似文献   

18.
《周易·噬嗑》卦中的“噬”字最初作“肆”字,因与“逮”音近形似一度讹为“逮”,周子家竖燕地传授《周易》时则以方言“噬”代替了通语“逮”.《噬嗑》卦与早期贸易有关,“肆”义为摆设、陈列,“肤”为切肉, “噬(肆)肤”言在市场上陈设切肉以出售.《礼记·王制》有“衣服饮食,不粥(鬻)于市”的规定,禁止“饮食”在市场上出售. “噬肤,灭鼻”讲的是商人因违背“衣服饮食,不粥(鬻)于市”的禁令而受到了割鼻的处罚.《周易》“噬肤,灭鼻”现象是周公严禁聚饮纵酒思想的现实表达,折射出周公禁酒思想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9.
今本《老子》中有两个“孩”字,对其训释,历来众说纷纭,但从文义上看,均有未安。本文从战国楚简文字中的“娩”字经常被误释为“孩”这一现象入手,推测今本《老子》中的“孩”字也是“娩”字的误释,应该分别读为“娩”和“矇”。  相似文献   

20.
<正>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端赖其文化精神的影响与塑造。中国文化精神中的“革故”与“鼎新”、“常”与“变”的结合,才使得中国文明得以新陈代谢、绵延不绝。《周易》中有革、鼎两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这是《周易·杂卦传》中对革、鼎卦义的总体概括,也是革故鼎新一词的最早来源。在中华先民看来,无论天地、宇宙,还是社会、人生,皆以生命的形态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