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宁 《神州》2012,(18):4
创作于新历史主义和新历史小说兴起后数年的《尘埃落定》,以诗性的语言和鲜明的个人化写作风格,通过讲述麦其土司一家的兴衰沉浮全景式的展现了藏区土司制度覆亡前的最后一段历史。纵观其对历史的叙述,显然已迥异于传统的历史小说。诸如第一人称视角的独特效果,对土司家族日常生活的描写,似傻非傻的不可靠表达,都使其具有浓厚的新历史主义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历史、考古、社会、民族学等相关学术领域对土司制度及土司遗址的研究基础上,以世界遗产理论体系中"系列遗产"的价值认知视角,分析提炼土司系列遗产整体的突出普遍价值,并讨论构成系列遗产的各土司遗产个体间的"组合原理",陈述其对系列遗产整体价值特征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帝国势力深入西南:清初对土司制度的改革》一文是弗吉尼亚联合大学历史系副教授John E.Herman的一篇关于中国西南土司制度的文章。该文以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对清初帝国政府对西南土司制度的改革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对国内土司学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但作者将帝国向西南的推进定性为殖民统治实属不妥,带有西方学者思维观念中既定的偏见和惯性。  相似文献   

4.
论元明清时期的西南少数民族土司土官制度与改土归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羁縻职官制度既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职官制度的主要形式,也是以皇权统治为核心的封建王朝实行的基本民族政策。元明清时期的西南少数民族土司土官制度是诸朝历代羁縻职官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集大成。土司土官制度既是皇权统治下二元结构的职官制度,也是最终将少数民族纳入统一职官制度管理的一种过渡和准备。土司土官制度始于元代,盛行于明代,衰落于清代,其残余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土司土官制度的兴衰始终与改土归流活动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官男”考     
正在明清涉及土司的文献,如明清两朝实录、文集、笔记、方志中,屡屡出现"官男"一词,特别是清代土司承袭档案中使用最多。遗憾的是,至今无人对其内涵进行全面准确之阐释,《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亦无收录。那么,"官男"一词在土司制度中所指究竟是什么?其内涵又该如何把握?这是研究土司制度应该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就"官男"之用法进行梳理,并考证其内涵之演变,以  相似文献   

6.
明清四川凉山马湖安氏土司兴衰考略夏廷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由众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中央王朝为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并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解决边远山区民族的归顺问题,采取了特殊的政治制度──土司制度。土司制度就是封建中央王朝通过对控...  相似文献   

7.
凉山土司,据清嘉庆年间统计,有宣抚司二、长官司十、土千户十、土百户四十七、土千总六、土把总五。经一百多年之兴衰变化,迄至解放,凉山州内仅剩下十来家土司。其中大部分为彝族土司。现将民主改革期间上缴,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收藏的五枚彝族土司印,及其土司沿革作一介绍和初步研究,有不妥之处,敬希专家、学者指正。 “河东长官司印”、“世袭河西抚奕土千总之铃记”及其土司沿革 “河东长官司印”一枚(图1),正方形铜印,边宽7.2厘米,连柄纽高  相似文献   

8.
卢润生 《风景名胜》2020,(1):0027-0027,0030
南甸土司,官名全称南甸宣抚司,自从元代的陶鲁、召鲁、陶勐,再到明朝的百夫长、千夫长、土知州,最后升为宣抚司,并历经两朝,传袭 29 代,一度成为三宣之冠,十司领袖,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土司文化,南甸土司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梁河民族发展史,也是梁河民族进步史,笔者以一个文物工作者的视角,对南甸土司历史事件进行挖掘整理,希望达成传承和保护土司文化的初衷。  相似文献   

9.
凌燕 《沧桑》2008,(1):25-26
广西土兵起源于南朝"蛮军",发展于宋朝峒丁,明朝时获得盛极一时的繁荣,至清朝而渐化为民。它的存在时间历千年之久,且其存与废与壮族土司制度的兴衰相始终。本文梳理土兵的演进历史,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土兵之功与过,全面阐释土官、土兵的历史概念的同时,为客观评价土兵提供佐证,对从军事角度研究广西土司制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清朝推行土司制度的过程中,以金川为代表的川西北嘉绒土司地区未能顺利落实土司制度,与其对自身与皇帝关系的认知或想象有关。在嘉绒土酋的等级秩序认知图景中,土司和皇帝直接发生关系,地方督抚在这二者中间并无实质性地位。不过,清廷在嘉绒的羁縻统治策略亦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他们对"土司—皇帝"关系的想象。因此,一些嘉绒土酋对土司制度"阳奉阴违",甚至公然罔顾约束。这一历史境况对嘉绒地方秩序的建构及其与清朝的互动均产生了复杂、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川东南地名出发,运用统计学与文献学相结合的方法,论析土司制度在川东南的实行对这一地区地名命名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又以地名为导向探寻相关的土司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川东南地名出发,运用统计学与文献学相结合的方法,论析土司制度在川东南的实行对这一地区地名命名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又以地名为导向探寻相关的土司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3.
明万历年间明廷倾全国之力发动"播州之役"剿灭杨氏土司,而后又对播州地区进行改土归流,由此使得朝廷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得到加强。另一方面,播土内部及周边仍然罗列着诸多夷目、土司,这逐渐成为明后期的一大边患。随着明朝的衰亡及清的兴起,原播州地区一度成为西南战乱的导火索,甚至是冲突的中心。而长期的战乱则使得播州地区的改流成果一度中断。本文拟通过对播州地区改流、冲突、政区调整等三方面进行论述,力求以全新视角来解读播州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在土司遗址成功申遗之后,2015年7月29日至8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遵义师范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遵义召开。一、对以往研究偏差的批评与纠正。土司遗址成功申遗,为土司研究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契机,但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纠正以往研究中的不足与偏差,才能把  相似文献   

15.
唐崖土司亦称唐岩土司、堂崖土司,为鄂西土家族著名土司。设于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隶属于施州卫,统辖施州西南部地区,土司为覃氏家族,属民以土家族为主。始封于元末,鼎盛于明,废止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历时近400年。由于多次被朝廷征调,战功卓著,有"明季唐崖最倔强"之誉。  相似文献   

16.
作为土司制度和土司文化重要见证和载体的容美土司遗址和唐崖土司城址是湖北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遗存,二者在历史时段、族群属性、形成背景、地理区位、聚落形态、建筑形制、功能类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和代表性,是14至18世纪土司制度管理智慧及人类价值观交流的代表性物证。以世界文化遗产"土司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为切入点,从土司制度沿革、土司职官体系、遗存空间分布和格局等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初步研究鄂西土司遗存的共性特征及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17.
土司制度是中国历代用来解决西南、西北少数民族问题的特殊政策,体现了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统治方式。土司制度是封建国家地方政权的特殊表现,即代表了各少数民族的利益。又代表了中央王朝利益,即"是封建统治者在羁縻政策的基础上对西南民族采取的一种新的特殊的统治方式。从形式上看,是"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从阶级实质上看,则是封建统治者在政治上利用少数民族的贵族进行统治,在经济上,‘让旧生产方式维持下去,自己满足于征收贡赋’"[1]。这一制度始于元,盛于明,衰于清,是对唐宋时期羁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通过对秀山杨氏土司的军事活动与民族关系探讨,有利于加深对土司军事活动与民族关系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播州杨氏"土司"家族墓地空间层次为根据说明墓地保存现状,并据此提出墓地保护层级以及针对现状(变化)与原状(传统)两个维度的保护策略;同时关联"土司遗址"系列遗产提名世界遗产的背景,进一步阐发播州土司治区内部系列遗产建构的思路,构想以杨氏墓地为核心关联其他中小土司墓地以及墓地之外的其他遗存,进而确认播州土司遗产体系。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8月20-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忻城召开。一、有关土司问题的理论探讨。土司制度研究的深入,离不开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关于对土司制度历史地位的评价,李世愉《土司制度历史地位新论》指出,"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拓展视野,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挖掘这一课题的价值",并从土司制度提供了一种区域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土司制度的推行是文化包容和管控的新实践、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云南西部边地土司经历了"内外"分际的历史过程。有的土司留在王朝国家的版图,成为"内",有的土司离开了王朝国家的版图,成为"外",明朝确立的"三宣三慰"土司整体政治格局变为了分属不同政治共同体"内外"土司,最终在清缅战争中因官方提出"内地土司"的概念而得以确认,展现了明清以来云南西部边疆从有疆无界的整体土司区变为"尔疆我界"的中缅边界的过程,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疆域变迁及边疆发展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影响到东南亚世界历史政治格局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