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仁怀春台戏     
春台戏是流传于贵州省仁怀县喜头区立新、云乐等公社一带的民间地方戏曲剧种。因为当地民间艺人常于春节期间搭台演出,所以叫做春台戏。亦称阳戏,据说是农村习俗,以春为一阳之始,故名。据我们初步调查,春台戏已有一百五十年左右的历史。约在清道光年间,当地农民吸收、借鉴、综合了流行于本地的花灯、龙灯、狮灯、端公戏、民歌等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各种艺术之长而加以创造,并逐渐丰富发展,遂成为一个绰约多姿,自成一格的民间剧种。  相似文献   

2.
玉溪花灯最初起源于民歌小曲,经过上百年的传承,在剧目、曲调、唱腔、音乐、表演等方面不断发展和丰富,最终在“老灯”和“新灯”两个阶段的发展基础上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艺术表演形式,成为一项表现综合性唱、做、念、舞的戏曲艺术,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蕴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文南词     
《文史月刊》2013,(10):2-F0002
文南词又称文词戏、文词腔,是一种流行于安徽池州市东至县、安庆市宿松县等地的古老的戏曲剧种,素有黄梅戏姐妹腔之称,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原系湖北黄梅一带的渔鼓小调,清末民初由逃荒卖唱人传入安徽。在发展中曾受“饶河调”影响,吸收并融合了皖南山歌、民歌、十番锣鼓,唱腔有南词、文词、正板、平板、四板、快板等几十种,故取“南词、文词”合二为一,统称为“文南词”一伴奏以四胡为主。  相似文献   

4.
两当号子     
两当号子李子伟甘肃民歌中,有大家熟知的临夏花儿、陇东道情,还有广泛流传于省内的山歌小调等。但流行于陇南两当一带的“两当号子”,却鲜为所知。两当地处秦岭南麓的嘉陵江畔,东接陕西,南临四川,西靠徽县而北倚天水。全县山大沟深,森林茂密,气候温润,地理位置和...  相似文献   

5.
"花儿"广泛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及新疆一带,其流行地域之广、曲调之丰富、文化蕴涵之深,在中外民歌中极为罕见.尤其是青海"花儿"不但形成独特的表现形式,还形成独具特色的音乐现象.只有把"花儿"与时代发展结合起来、与旅游景区结合起来,为旅游胜地赋予艺术色彩和文化品质,才能深挖"花儿"丰富内涵,体现时代气息和整合作用.才能...  相似文献   

6.
花儿,属于民歌的范畴。民歌是在甘、青、宁地区民间传唱的一种歌曲,叫法有几种,名字都带有山歌情趣。花儿,亦称“少年”,也叫“野花儿”、“大山歌”、“山歌”、“野曲”,是西北各族人民用心血浇灌和栽培的艺术之花。它既是一种民间文艺表现形式,也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样式,充满着永久的艺术魅力。宁夏花儿,是西北花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六盘山花儿为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庐剧     
<正>庐剧,是安徽地方剧种,旧称"倒七戏",稻季戏,俗称小倒戏、小戏。因其主要流行地区在古庐州府治内,故1955年7月1日更名为庐剧。庐剧的形成,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它是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门歌)、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曲调清新朴实,优美动听,很受当地群  相似文献   

8.
“花儿”是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广泛传唱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盛行于甘肃临夏自治州与甘南藏族自治州接壤的莲花山一带。“花儿”,又称“少年”,属“山曲”、“野曲”,曲调或昂扬激越,或婉约悠扬,是绽放在人们心头的一朵心花。 “花儿”的历史久远。像其他少数民族、边远地域的民歌一样,“花儿会”也与庙会紧密结合,融宗教、文化、商贸于一体,十分繁盛。据莲花山“花儿会”调查组调查,“在方圆一二百里范围内,共有74场花儿会,每年自农历正月十五开始,一处接一处,一场接一场。五六月份最多,十月初一方告结束,时…  相似文献   

9.
《神州民俗》2010,(9):20-22
沙田民歌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它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沙田水网地区,是在当地“量家人”唱的“蛋家歌”和“渔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歌统称。沙田民歌已有170余年历史,目前尚在流行的民歌有5000多首。  相似文献   

10.
满族戏曲与戏曲家胡音一、满族戏剧(1)、朱春戏。朱春戏是满族传统民间戏剧,有的地方称“朱赤温”,融汇了民歌、说唱文学、倒喇(歌舞演唱)及“百戏”、散曲等精华为一体的戏曲表演艺术。关于“朱春戏”的源流,未见史书有明确记载和原始剧作。仅有几种传说。其一,...  相似文献   

11.
邱皓琛 《神州》2013,(24):42-43
婺剧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比发源于江苏昆山,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昆曲只晚200年。婺剧,因金华历史上素称“婺州”而得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当地有人称它为“农村戏”,俗称“金华戏”,是浙江金华最古老的戏曲,也是浙江省第二大剧种。它以金华为中心,流传于浙江金华、衢州、丽水和江西等一带。婺剧的艺术特色是古朴浑厚,强烈粗犷;唱腔高亢,音乐丰富;擅长武功,特技惊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2.
京剧艺术中,有一个特殊的戏种,叫“红生戏”,特指勾红脸的老生扮演三国戏中的关羽。因此红生戏又叫“关老爷戏”或“老爷戏”。京剧为何独有以关羽~个人物为题材的戏?我遍查史书,追根溯源,以三国进而以关羽为戏曲故事内容的文艺作品,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而揭秘人,可谓北宋大文豪苏轼。  相似文献   

13.
民间戏曲     
《丝绸之路》2008,(5):42-44
流行于甘肃省环县环江地带的地方戏曲,后又被命名为“陇剧”。 陇东道情是采用道情唱腔的皮影戏。因其演出排场和活动方式极简便,全部箱具乐器一头毛驴即可驮走,当地群众又称这种皮影戏班子为“一驴驮”。它的形成至早不超过清道光、咸丰年间。  相似文献   

14.
山西有“中国戏曲的摇篮”之称。早在汉代,山西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北宋年间,山西各地到处活跃着诸如滑稽戏、影戏、歌舞戏、百戏、技艺戏等各种土戏,这些土戏在当时已是中国戏曲的雏形;到了元代,戏曲艺术日趋鼎盛,山西省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  相似文献   

15.
在江苏省长江以北、北起连云港市,南到南通市的广大农村中,流传着一种民间迷信活动,从业人员称为“童子”,童子在为群众举行消灾降福、驱鬼治病的“太平会”时,表演讲唱歌舞和戏曲等技艺,群众称之为“童子戏”.这种童子戏在各地发展不同.在连云港地区早已成为一种有专业班组的地方戏曲剧种,俗称“大戏”(当地其他地方戏曲多家  相似文献   

16.
沔阳花鼓戏     
沔阳花鼓戏,是湖北三大地方剧种之一,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发源于沔阳通顺河、襄河一带,形成于沔阳、天门地区,1954年改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5月又由荆州行署文化局正式定名为“荆州花鼓戏”。它的唱腔主要来源于当地民歌、小曲和渔鼓、道情音乐,很多唱腔渗透着民歌音调,有些仍保留着民歌原型。同时也吸收了楚剧、汉剧、汉滩小曲的音调和曲牌,丰富了剧种的唱腔。其腔调有高腔、圻水、打锣、四平四大主腔和九十多种小调,戏剧台词不用韵白,而是采用当地人民的口头语、歇后语。具有生动、明快、幽默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著名楚剧旦角演员关啸彬,主攻花旦,擅演悲剧人物,在唱腔上以花鼓腔为基础,吸收京、汉、豫、黄梅戏等剧的唱腔,不断丰富和改造楚剧唱腔,独创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仙腔”、“迓腔”及“悲迓腔”,形成别具一格的“关派”唱腔艺术.他的精湛细腻的表演在群众中广泛传颂,民间流传一首歌谣:“山青青,水清清,孝感出了个关啸彬,鱼不游,鸟不飞,十里八外闻其声.”这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关啸彬唱腔的推崇和钟爱.然而,关啸彬在楚剧艺术上的挚着追求和艺术发展道路,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8.
“花儿”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歌形式,历来深受汉、回、土、藏等各族人民的喜爱。她源于民间,长于民间。在大通这片高天厚土上,说起“花儿”,上至八旬老翁,下至五六岁孩童都会唱两句。近年来,在县文化部门的正确引导下,“花儿”的演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各地“花儿”会,各族“花儿”歌手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每逢春夏,田野里,山坡上“花儿”  相似文献   

19.
“花儿”,是流行在祖国大西北的一种山野民歌,也是整个西部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民歌.西北“花儿”就其流行地域、不同风格、不同格律、不同特色分为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太流派.  相似文献   

20.
在苍莽的西北高原,旅人们常常有这样一种经验:远行困乏苦寂之时,一曲突然而发的高亢悠扬、深沉苍凉的“花儿”,会如焦渴之时的一瓢清泉水,饮之沁心,品之提神,倏觉精神抖擞,一切烦忧便化解为身外的烟云了。不了解“花儿”,就不了解中国的大西北。这话说得并不夸张。不了解“花儿”,你便少了一个了解大西北风俗民情和高原人气质、才情的窗口。“花儿”是具有独特风格的西北高原民歌。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花儿”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宠爱,几乎是男女老少人人都会唱。对在黄河、洮河的陡浪上疾行的勇敢的筏子客,“花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