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超写了一个昆剧剧本《李慧娘》,预演时送我一张戏票。我因为听不懂唱词,不大看歌剧,但地方戏、昆曲,有时也看看。那天戏场上熟朋友很多,李慧娘鬼魂上场,高歌曼舞,的确看得叫人入迷。文井同志恰巧坐在我旁边,他一边看戏,一边轻轻对我说:“你看孟超,老树开花了。”他把这话对我说,我知道这是对我的好意的鼓励,可是我却惭愧得很。我和孟超,以前都算是太阳社的人。他写诗,我写些乱七八糟的短篇。大革命之后,大家都是“破落户子弟”,有点“吊儿郎当”,气味相投。他说:“你叫建南,我就叫个建北,咱俩给个兄弟吧。”他出了一…  相似文献   

2.
我们村一千多口人,和我同龄并有来往的最多不超过100人,而他(她)认识我,我却不认识他(她)的也有不少。记得在我结婚时,和我同龄并有来往的人,他们送我的结婚纪念品,通通都是玻璃镜框,关系非常好的,一人送一个;关系差不多的,三五个人送一个;见面只是说说话,平  相似文献   

3.
纳西族某山寨有个外号叫“大话客”的人。他总爱胡扯乱编一些叫人不可信的大话,用打睹来骗取老实人的钱财。上过他的当,吃过他的亏的老实人可多啦。这“大话客”就凭他的一张舌,两片唇,捞得不少“油水”,得意极了。一天,他又耍弄他的拿手把戏,对一个叫若都的老实人说:“我们俩来打个睹:我讲给你一件我亲身经历过的事,听后,你要是说‘不信’,就得输给我一只大公鸡和两条猪肉。”“要是‘说信’呢?”若都问。“我  相似文献   

4.
1950年的冬天,我调来团贵州省工委之后,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参加剿匪部队慰问团,到都匀、独山、麻江去了半个多月。回来后又参加了学代会的会务组。开完学代会,离过春节只有两三天了,组织上却要我们随团省工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彤(没有部长)到桐梓县参加“五大任务”(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征粮)。当时我们的思想状态是:党叫到哪星,背起背包就出发,管它什么年不年的,何况都是单身汉,朱彤有家有属,他都不怕,我们怕什么!我们同去的除朱彤和我外还有两人,一个叫朱建中,是贵州师范学院的肄业生;一个叫曾达伦,和我同时调来的,此前为昆明中山中学毕业生,是曾泽生将军的族中人,预备党员。  相似文献   

5.
我的故乡巩义市,和登封市相邻。我不知道我父亲是什么时候认识少林寺和尚的。我大约是在15岁左右,有一年的阴历正月十几随父亲去登封少林寺,第一次见到了该寺的和尚。我记得,父亲和三位和尚接触较多:第一位叫贞俊,比我父亲年岁大,我叫他伯;第二位叫体性,比我父亲小,我叫他叔;第三位叫恒林,我同他的接触较前两位少,他是住持(即方丈),人们尊称他为“当家”。当时,少林寺里的出家人很多,主要是前两人接待。  相似文献   

6.
重视风俗教化是顾炎武礼学研究的重点。他将明末清初的风俗与社会变迁联系起来考察,探讨了二者的关系。倡言重建礼教,整顿风俗,保存华夏文明。  相似文献   

7.
京官朱通     
自从处于半退休状态后,就很少去北京了。因为我怕见京官,哪怕是亲友中的京宫。但是我却常常会想念前中宣部研究室主任朱通。他是个老资格的京宫,却没有一点京宫味。与其说他是我的上级领导,不如说是一位可敬的兄长。朱通不像大多数京官那样喜欢别人称呼其宫衔。因此相识近三十年,从年轻到现在我就一直叫他老朱。  相似文献   

8.
从前有个人,想叫儿子成器,又不供儿子读书,也不教儿子手艺,总是叹惜他有个不成器的儿子。这个人有一手斗犁架子的手艺,方园百十里都有名气。有一天,儿子跟他说:“阿爹,我找着一个犁弯,硬是好。”他叫儿子领他去砍。父子俩到山上,儿子指着一棵直瞄瞄的树说:“阿爹,你瞧多好多直!”他气得眼  相似文献   

9.
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政治家和宰相,他手下有个官员叫高缭,为人处事小心谨慎,为官三年从没有犯过错误,可是有一天,晏婴却突然把他辞退了。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晏婴的一位好友对晏婴说:“高缭在你手下为官三年,从来没有办错过什么事,你不给他奖励倒也罢了,可是还要将他辞退,这样做是不是有点过分了?”晏婴说:“我是一个不中用的人,正如一块弯曲的木头,必须用墨斗来弹,用斧头来削,用刨子来刨,才能做成一件有用的器具。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毛病和缺点,但是如果别人不给以提示的话,自己是很难觉察到的。高缭在我身边工作了三年,看见我的过错从来不说,这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所以我把他辞退了。”  相似文献   

10.
戒指的争端     
从前,在一个叫卓龙的地方,有两个叫顿旦和扎西的人。他俩非常要好,每天都一块上山去打柴。有一天,顿旦突然发现在一个悬崖峭壁上有一枚珠宝戒指。他想去拿这枚戒指,但是由于山势险要,一个人没法拿到,他只好叫来朋友扎西帮忙,扎西在顿旦的腰上拴好绳子吊到悬崖上拿到了戒指。下山后,他们俩之间发生了争执,顿旦说:戒指是我看到的应该归我,扎西说如果我不帮你拉绳子,你就没法取到戒指,我也应该有份儿。他俩争执得不可开交,就去找当地一位很受人尊敬  相似文献   

11.
正攒钱对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必需;对某些不缺钱又攒钱的人来说,是一种爱好,而且很容易上瘾。唐朝有个皇帝也有这种爱好,他的名字叫李适,史称唐德宗。他爱攒钱爱得走火入魔,为了这个爱好,失去世界也不可惜。按说那个时候,朕即国家,大家的钱是我的,我的钱还是我的,  相似文献   

12.
<正>时间如白驹过隙,裘法祖教授一晃已离世六年多了。裘教授和家父过晋源同岁,1914年生,属虎,祖籍分别是浙江杭州和江苏无锡。家父是9月的,裘教授比他小三个月,所以我叫他裘叔叔,按江浙人习惯我也管他叫裘爸爸。他俩近六十年的交往要追溯到他俩一同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的1932年。当时,一起在上海同济就读并住在同一寝室的共有五个室友:分别是生于1913年属牛的谢毓晋,其余四位都小他一岁,均属虎,分别是江圣造(大  相似文献   

13.
陈宝良同志的新著——《中国流氓史》,即将付梓问世。他希望我为之写篇序言。我曾思忖再三,一般说为人写序者,多是大家名流,或者是有卓识高见,这在我都不敢当。不过,因工作关系,我一则是宝良同志这部书稿的第一个读者;二则,和他又是同道,都曾在明清学术思想文化领域耕耘。前几年,当我还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工作时,一位学术界的朋友就曾向我推荐说:“北师大有个年青人叫陈宝良,是个很有发展前途的研究思想文化的人  相似文献   

14.
8岁的儿子喜欢看书,但他喜欢看的大多是小人书。这不,晚饭后一家三口上街去散步时,他钻进夜市书店的小人书堆里就不愿出来了。我叫了他多次要他走他都不肯,后来竟以给他买一本书作为条件。我说买书当然可以,但要买《作文通讯》、《优秀作文选》之类的书,不能买小人书,而儿子要买的偏偏是小人书。我不肯买小人书,儿子却坚持要买小人书,如此争来争去,结果弄得个扫兴而归。  相似文献   

15.
讽谏有个宦官叫汪直,在朝廷里势力很大,大家都恨他、怕他。一次演戏,一个演员扮作醉汉,卧在街上,大骂朝廷里的大官。有人吓唬他说:“某某大人来了,某某公候来了。”他理也不理,照旧骂着。这时有人喊道:“汪太监来了!”这人马上不骂,跪在路旁说:“当今这个世界上,我只知道有个汪公公,别的什么人我都不怕。”明·冯梦龙《广笑府》呆主 簿  相似文献   

16.
木鞋     
素素 《旅游》2006,(9):10-11
我听说,荷兰人祖先的脚上人人都套着一双木鞋。风俗是一种植物。就是说,风俗是从土壤里生长出来的东西。在它还没发芽的时候,你无法想像出它的样子,在它长大之后,你无法把它移植到别的地方。它充满风味,只属于某一块土地,只能发生在这里,而且是永远的不被忘记。就像荷兰人脚上穿的木鞋。我曾经想,一个大人或一个孩子,穿着木鞋走路,只能是木偶戏演员,他们穿着怪模  相似文献   

17.
正庆亲王奕劻开了一家公司,叫庆记公司,专营帽子。世上所有衣帽买卖,成本与售价或巨差,却无可与庆记帽子相比:一毛钱一张纸,罗列十几二十人,摊到每人头上一分钱人民币都无,然则,每个人为此付币十万、几十万,百万、几百万,您说其间"双轨差价"几何?人谓赚钱,叫开印钞机;我谓赚钱,印钞机都无庆记帽子来钱快,来钱多——印刷一百,成本不止一分钱吧,人家赚钱一百万,或是零成本——纸张与印刷,都是公家给出的——他可  相似文献   

18.
父亲曾经有两个厂高贤文:我父亲叫高青山,是修船的。过去他曾经开了两个厂,一个叫德隆,一个叫德昌。德昌就在现在的大智公寓那里。德隆在大智路原来的113号。德昌请了24个工人,德隆请了22个,这是工商业改造时期我家两个厂的规模。当时的政策,雇工16个人是一个重要界限。8个人以下算工商户;8个人以上算企业;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一个日本人的名字越来越为人熟知了,这个人的名字叫大前研一。大前研一写了一本书叫《M型社会》,当然是说日本社会的,但是他的描述却让中国人吓了一跳。  相似文献   

20.
家有中等生     
刘继荣 《南京史志》2011,(23):18-19
女儿的同学都管她叫"二十三号"。她的班里总共有五十个人,而每每考试,女儿都排名二十三。久而久之,便有了这个雅号,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中等生。我们觉得这外号刺耳,女儿却欣然接受。老公发愁地说,一碰到公司活动,或者老同学聚会,别人都对自家的"小超人"赞不绝口,他却只能扮深沉。人家的孩子,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