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年仅3岁即入嗣大统,登上皇帝的宝座。这是慈禧太后继光绪帝之后,又精心挑选出的第二位幼主,只因此子是慈禧妹妹之孙,光绪帝之亲侄,醇亲王载沣之子,同时还是慈禧宠臣荣禄的外孙。此举的深意还在于,慈禧深谙幼主年龄愈小,则愈能  相似文献   

2.
1908年11月14日傍晚到15日下午,24小时之内,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大清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发生更替。慈禧太后在病逝前,先授光绪皇帝的弟弟载沣为摄政王,命其将3岁儿子溥仪送入宫内;后又立溥仪为嗣皇帝,命摄政王载沣监国,掌管国家军政大事。光绪的亲弟弟成为大清帝国实际最高统治者,这对袁世凯是一个致命的威胁。载沣一直对袁世凯在维新期间出卖光绪帝怀恨于心,再加上袁权倾朝野,成为满洲  相似文献   

3.
岑春煊为兴教办学两次上奏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益晋清末两广总督岑春煊,是位显赫的政坛人物,清廷宠臣.岑是广西西林人,早年曾参加康有为的维新运动,受光绪帝的重用.有感于国势危艰,先后两次奏请清廷兴办教育并躬行之.1897年岑受光绪帝召见询维新良策时即力陈国势...  相似文献   

4.
一在清代陵寝建筑史上,曾一直认为选定清西陵金龙峪为德宗(光绪)万年吉地,是在光绪崩逝以后、宣统皇帝登基之初才着手进行的。《宣统政纪》卷一中说: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丙子谕:大行皇帝(按:指崩逝的光绪帝)尚未择  相似文献   

5.
栾晔 《满族研究》2012,(1):64-69,108
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清廷形成了以慈禧太后为中心的后党和以光绪帝为中心的帝党。帝党是对外敌入侵和清廷内忧外患有比较清醒认识的政治势力;他们极力支持光绪帝掌握政权,但实际上权力掌握是不平衡的,帝党势力是与后党无法对决的。为了摆脱后党控制而进行的变法活动,就成为了帝党和后党的新一轮的争斗。而帝党与改良派的结合,也让其在与后党的争斗中一度出现了转机。但后党的阻挠措施让光绪帝在清统治集团中陷入孤立地位。新旧势力的斗争达到极为尖锐的程度。清末以慈禧为首的"后党",始终把持朝政,掌握着清王朝的大权。为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他们甘心逢迎外国侵略者,不惜卖国求荣。这在戊戌变法中体现的也极为强烈。帝党的变法措施,势必触犯后党的利益;而变法失败也就成为了必然结局。而后党的强势及至发动震惊中外的戊戌政变,禁帝党领袖于瀛台;最后,党争结局也以两党领袖先后死去结束;这也体现了清廷争斗的残酷性。  相似文献   

6.
皇帝选皇后是件大事,首先得将宫中或民间选来的适龄女子,经户部核准后,由皇帝亲自选阅(选秀女),再由太后和近支王公大臣议婚后再选定。皇后选定后,行纳彩礼、大征礼、册立礼、奉迎礼、合卺礼、庆祝礼、赐安礼等。京城内外,举国上下,人人穿红戴绿,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相似文献   

7.
咸丰帝去世后,清朝原有的由皇帝独揽大权的局面不复存在,国家政务依靠咸丰帝遗命的"赞襄政务大臣"制度来维持,内外奏折、大小国事由八位政务大臣赞襄处理,交两宫皇太后钤印确认。这一权力格局因"辛酉政变"而改变,并由此而衍生出垂帘听政及议政王、军机大臣辅佐制度:内外奏折,由两宫皇太后先阅,并授意议政王军机大臣拟批。同治帝亲政后,政务与文书程序"归复旧制",同治帝恢复一切权力。光绪帝登基,垂帘听政再次举行。待到光绪帝成年,其生父奕先是创造皇帝亲政同时皇太后训政的特殊体制,光绪帝完全处于文书和政务"训练"之中;后来又创造一种有限度的皇太后"归政"模式,光绪帝的奏折处理、上谕拟定之权大打折扣,无限期接受慈禧太后监督,为此后宫廷争权和晚清政局的走向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8.
朱批是清代皇帝对奏折给出的处理意见,具备行政命令之效,也是皇帝大权独揽的直接表征。按理,只有在位且亲政的皇帝方有为奏折进行朱批之权。然现存清宫档案显示,光绪帝在亲政前5年,就开始用朱笔批示奏折。比对《随手登记档》、《清实录》、《军机处录副奏折》等档案文献可知,这些朱批并非如之前学者推断的那样,是慈禧太后的手迹,它们出自少年光绪皇帝之手。然而,这些朱批并无行政效力,它们是光绪帝在翁同龢、孙家鼐等帝师的指导下,为成年后亲政进行的所谓"习批折"的政务训练。这种训练起自光绪八年(1882),直到光绪十三年(1887)光绪帝亲政为止。奏折内容,包罗官制、农业、外交、教育等诸多方面,在难度上由浅入深,朱批内容,反映了光绪帝早年的教育实况,也提示着日后他思想的部分源头。  相似文献   

9.
在清宫里,最喜庆热闹、最复杂隆重、最奢侈浪费的活动即是皇帝的大婚典礼,但不是每位皇帝都有幸在紫禁城里举办婚礼,只有幼年登极的顺治、康熙、同治、光绪四位皇帝,真正举行了大婚礼迎娶皇后。本文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大婚典礼红档》,简要介绍光绪帝大婚典礼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马忠文 《近代史研究》2012,(1):4-28,160
既往研究认为军机大臣翁同龢是联系光绪帝与变法领袖康有为的桥梁,他曾向皇帝举荐过康氏,在戊戌变法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然而,这种说法并无事实依据。真正的荐康者应是户部左侍郎、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甲午至戊戌时期康有为在京政治活动的“谋主”正是张氏。他不仅全力支持胶州湾事件后康氏的上书活动,并且在召对时推荐康氏的变法书籍,积极推动康氏进用。翁同龢作为知情者,在办理公务的层面,曾给予谨慎的支持,但并未“荐康”。翁、康关系始终比较疏远。翁同龢“荐康”的说法出现于政变后,首倡者为流亡海外的康有为。翁氏“荐康”的官方定论,则是政变后清廷派系斗争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沈曼 《钟山风雨》2013,(3):52-54
张勋(1854-1923)字绍轩,江西奉新人。他行伍出身,早年投在小站练兵的袁世凯门下,曾随袁镇压山东义和团。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期间,慈禧偕光绪帝仓皇出逃,一路上张勋不顾痔痛,率数千人马星夜勤王,因护驾有功得清廷赏识与重用,破格升任禁卫军统领、奉军辽北总统、云南提督、  相似文献   

12.
汉代后宫的监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初的后宫开始设置永巷囚室,拘禁废黜的皇帝和妃妾。武帝时掖庭附设监狱,由掖庭狱丞主管,直接听命于皇帝,囚禁有罪的妃妾宫女。掖庭狱包括多处狱所,暴室狱是其中之一。东汉的暴室狱专门关押废黜的后妃及其亲属,钟下则是拘禁皇族危险人物的囚室。汉代后宫监狱的发展反映了当时宫廷斗争的激烈残酷。  相似文献   

13.
戊戌变法期间的保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官员的升迁有一定之规。虽各官缺的补授皆出自于旨意,而皇帝要任用小臣却属特例。甲午战争后,光绪帝曾下诏求贤,胶州湾事件后又三次下诏求贤,然局面没有任何改观。戊戌变法期间,命督抚廷臣保举人才开始成为光绪帝择用小臣的特殊方法。“明定国是”诏颁布后,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上疏保举康有为、张元济、黄遵宪、谭嗣同、梁启超等,各地督抚和京内大臣也先后出奏,保举人才,被保举者超过百人,光绪帝几乎全部下令召见,到政变发生前共召见26人。这种前所未有的现象,促动了变法的展开。透过甲午至戊戌年间的保举活动,也可观察到清朝政治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14.
清代的妃园寝是在明代帝王妃嫔丧葬处理方式的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来的。明初恢复活人殉葬制度,殉死的妃嫔都葬于帝陵的左、右配殿,明英宗废止宫人殉葬后,妃嫔死后各建坟茔或葬于同一墓室中。清朝入关后,随着后宫等级制度的建立,妃嫔埋葬形式逐渐固定,历朝皇帝的妃嫔死后,各随其所属皇帝的陵地,分别集中埋葬在东、西两个陵区之内,称之为妃园寝。  相似文献   

15.
陈蓉 《文史月刊》2009,(9):43-43
人们常说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那么,何为“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呢? 三宫即: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其中,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坤宁宫是皇后住的地方。从乾清宫往北一直到神武门,被称为“内廷”。是皇帝和嫔妃们住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在戊戌变法中,光绪大多采纳了维新派的建议,很想大有作为。但同时,光绪帝并没有真诚地抛却私心杂念,惟改良派之议是听。他的所作所为表明,他只是想通过变法实现救亡图存,挽救清王朝于风雨飘摇之中。由此看来,光绪帝是一个接近维新派的较开明的皇帝。  相似文献   

17.
在戊戌变法中,光绪大多采纳了维新派的建议,很想大有作为。但同时,光绪帝并没有真诚地抛却私心杂念,惟改良派之议是听。他的所作所为表明,他只是想通过变法实现救亡图存,授救清王朝于风雨飘摇之中。由此看来,光绪帝是一个接近维新派的较开明的皇帝。  相似文献   

18.
从清宫医案论光绪帝载湉之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清一代,在统治集团内部,充满了激烈的政治斗争。父子、母子、兄弟之间,明争暗斗,攻讦猜忌,乃至谋害和残杀,屡屡发生。入关后,所历十朝,竟有五个皇帝之死一直被视为疑案,其中晚清光绪帝载湉之死,尤为人们所关注。本文主要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有关档案资料,对光绪帝生前患病状况及其死因,略事分析。  相似文献   

19.
清代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于1864年6月20日,由清廷总理衙门亲王上奏同治皇帝获准筹办,受到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的合力推动,经过一年努力。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机器制造局终于在1865年6月正式成立。  相似文献   

20.
光绪帝在拜见慈禧时,多呼其“亲爸爸”。这种称呼的确令人费解,一般人以为这可能是满族人的习俗叫法,其实不然,这种别出新裁的称呼,有其一定的道理。慈禧是咸丰帝的皇贵妃,光绪帝的父亲是咸丰帝的弟弟,而母亲又是慈禧的妹妹,所以光绪既是慈禧的亲侄子,又是亲外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