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泉州人庄际吕参加科举考试,会试、廷试皆第一,高中状元。这是自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曾从龙中状元四百多年后,泉州人又一次独魁天下。庄际昌还成为有明一代惟一的泉州籍状元,以及连中会元、状元的福建人。  相似文献   

2.
洪少霖  戴涵琦  蔡永怀 《旅游》2015,(4):100-103
古街老巷的时光,属于童年,属于记忆,也属于一个城市温暖的慢时光。泉州的古建营造技艺传承千年,有着显明的特殊性。自晋代永嘉年间,部分衣冠士族便南渡入闽,沿泉州晋江两岸聚居。他们不仅带去了中原文化,也在泉州传播起原本属于中原的建筑文明。有这么一句形容泉州城的话:"半城烟火半城仙"。据资料统计,历史上曾经出现在泉州市区的寺庙有500座以上。可以这样说,泉州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条小巷至少都有着一尊神佛存在,而且那尊神佛都长年甚至数百上千年在那儿享受人间烟火。泉州人,大都就那样与神佛相近而  相似文献   

3.
<正>打开本期杂志的《守望者的莆田》报道,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两个不太常见的汉字,它们都来自闽南方言。"厝"音cuò,在当地指代房屋;比如"新厝"就是新房,"旧厝"则指旧的房子。"埕"读chéng,说的是房子正门前的私人或公共空地。我们的报道介绍了一座名为"马兰客"的大宅院,这是莆田知名建筑,占地两亩有余,前面有宽阔的埕院(本文作者的外婆,也就是宅院最初修建者的女儿,坐在"埕"中向作者讲述了这座"红砖厝"的故事),后半部分则是"七间厢正厝外加一座西护厝"。  相似文献   

4.
泉州老城区聚集了几十幢中西合璧的华侨民居。这些海外华侨费尽心力兴建的传统古大厝和洋楼别墅,具有重要的建筑、历史和人文价值。这些华侨民居面临年久失修、产权不明,维护资金大等困境。保护利用好这些近现代建筑,有助于激发老华侨和华侨新生代对华侨民居及祖籍地在情感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或布置华侨华人纪念馆,从而留住海外华侨华人的根脉与乡愁,为国家的侨务工作乃至"一带一路"的美好愿景服务。  相似文献   

5.
黄伟 《黑龙江史志》2013,(13):272-272
牡蛎是用壳固着在沿海岩石上生长的贝类。它的壳因为坚固而在闽南地区被人们很早认识到,并使用在建筑墙体上。这种用牡蛎壳砌筑墙体的房子也被称为蚵壳厝。本文就泉州蚵壳厝建筑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泉州古城     
《福建文博》2020,(1):F0002-F0002
泉州古称"刺桐",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一座写满海洋记忆的港口城市,已有1300多年历史。10-14世纪,泉州在繁荣的国际海洋贸易中蓬勃发展,成为各国商旅云集、多元文化交融的"东方第一大港"。多元、开放、包容是这座城市的传统与特质,也是激发爱拼敢赢、开拓进取的泉州人书写历史、缔造今日、开创未来的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7.
吾林  蔡永怀 《旅游》2015,(4):96-99
闽南话有言,"人生在世,吃穿二事"。泉州人注重"吃"。据说如今在国内驴友中有种说法是,如果你没在泉州街头吃过海蛎煎、喝过面线糊、尝过菜头酸的话,你就不算到过泉州。而实际上,在泉州地区远近闻名的风味小吃有鲤城石花膏、深沪水丸、西街肉粽、凤池猪脚、泉港浮粿、英都麻糍、安海土笋冻、官桥豆干、张林姜母鸭、永春苦菜大肠汤、崇武鱼卷、蓬壶肉羹汤、猪脚炖老醋、永春白鸭汤、达埔麻枣、洪濑鸡爪、德化过饥草汤、湖头米粉、石狮八宝靓芋泥、牛肉羹……不下百种,就算是泉州人,能把这些美味吃全的,恐怕也寥寥无几,更甭提外地游客了。泉州人很好地传承了老祖宗的厨艺,许多小吃的做法可以上溯数百年乃至上千年。譬如,市民十分喜爱的泉  相似文献   

8.
正我的故乡泉州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在泉州古城西隅有一条千年古街,蜿蜒几里,这里有闻名遐迩的东西塔、开元寺、城心塔,还有红砖青瓦的古大厝和古色古香的木楼群……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森林,那么,街道如同大树,小巷便是枝条。往日,漫步于西街,从街头走到街尾,瞧,那吃的、喝的、看的、穿的,店铺一家连着一家,像一棵  相似文献   

9.
我走了众多城市。除了规模有大小、建筑有高矮之外,城市基本一个模样。没有一个城市不在拆旧建新,老建筑、老街巷每天都在消亡。只有极少数的文化遗存零星地蜷缩在城市一隅。我不知道失去了文化血脉的城市还有没有生命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正城市看"气质",文脉给予城市"精气神"。城市文脉是什么?城市和人一样,也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其诞生至今,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融合。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将此转化为一条条老街道、一座座名胜古迹,还有民间手艺、历史人物等等,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肌体里。所以说,城市文脉就是城市的  相似文献   

11.
为考证泉州“蚵壳厝”牡蛎壳的来源,本文利用了动物学、动物地理学知识对“蚵壳厝”所用的牡蛎壳进行了种类鉴定和分布的分析。结果显示:“蚵壳厝”的牡蛎壳由大量近江牡蛎(CraSS0Strear1Vu一]ar1S)和少量的长牡蛎(C.g1gaS)组成,这两种牡蛎都属巨牡蛎属(CraSS0strea)。动物地理学特点显示,它们都是分布在太平洋一印度洋交汇海域,东非沿海的印度洋西部并没有这些种类的分布。结合前人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泉州“蚵壳厝”牡蛎壳应该是来自于东南亚或南海北部沿海。  相似文献   

12.
泉州是名侨乡。自唐以来,泉州人纷纷出洋谋生。如今已经有600多万泉州籍海外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各地。他们身处异域,但关爱家乡。编修地方志作为一项服务当代,功在千秋的历史性宏伟化工程,也得到了他们的热心关注和鼎力支持。  相似文献   

13.
曾昆洛 《神州》2012,(3):88-90
大年正月的爆竹声还在四处里响着,春雨就早早地来临了,就在那个"春寒雨如泉"的季节里,我初次见到了林玉燕女士——那是在泉州南郊她夫家唐厝村。唐厝村,被几棵擎天巨榕遮荫着,榕树飘拂的气根下,一所挂着"唐厝村老人会"牌子的屋堂里,此时正聚满了  相似文献   

14.
说起泉州的土楼,就连泉州人都感到惊奇。因为在世人眼中,土楼已然非永定莫属。泉州土楼在哪里?什么样?笔者在跟随泉州社科联土楼课题小组经过几次翻山越岭的实地考察后,拟对泉州土楼的成因、特点等问题进行粗略的思考,并通过与永定土楼的比较来找寻泉州土楼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清代乾隆朝《泉州府志》和道光年间《福建通志》中,在记载德化著名瓷雕艺术家何朝宗时,有如下记载:"何朝宗,不知何许人,或云祖籍德化,寓郡城,若陶磁像,为僧迦大士,天下共宝之";"何朝宗,泉州人,或云籍德化寓居泉州,若陶瓷象,有僧迦大士,天下共宝之"。德化窑千手观音像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评价德化窑,自明烧造,本泉州府德化县……  相似文献   

16.
泉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而成为多种宗教荟萃之地,其中有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甚至还有世界上仅存的摩尼教遗址.加上国内土生土长的道教,呈现了东西方文明交相辉映、多元文化相和相安的文化奇观.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神学文化的宝库”之称。然而相比之下,存在于泉州各地的民间庙宇更受泉州人的欢迎.  相似文献   

17.
正泉州是我的家乡,自幼在老城生活,感受着这座古城的变迁。从小到大,从一个普通的市民视角,到建筑历史专业的认知角度,再到文化遗产保护角度,我对泉州文物古迹与城市发展的认识也在逐步变化。城市里鲜活的历史遗存在这次海丝申遗工作中,我们单位承担了泉州部分申遗点的环境整治工程设计,包括清净寺、德济门遗址、天后宫、伊斯兰教圣墓、九日山祈风石刻、洛阳桥、德化梅岭窑等。而在此之  相似文献   

18.
吾林 《旅游》2015,(4):84-89
从来没人说过泉州大。在中国版图上,那不过是个弹丸之地;在地球仪上,你甚至辨不清哪个点是它。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却装了满满一城的历史;就是那么一个小小的地方,汇聚了佛教、道教、儒教、印度教、伊斯兰教、明教(摩尼教)、景教(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等九大宗教;就是那么一个小小地方,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世界级"非遗"4个,国家级"非遗"31个,成为全国唯一的"非遗大满贯"城市。游人来泉州,根本不必花心思去找什么景点,随便到大街上晃两圈,你就能碰到各种活色生香的文物古迹。它们大大咧咧地出现在身旁,既不牵你的手,也不开口,  相似文献   

19.
正1988年我来到海交馆工作,现在是海交馆的第五任馆长。我认为自己很适合在这个馆工作,因为它和我的祖先的历史有关。我是地地道道的泉州人,但祖上是从阿拉伯过来的。我的祖先来到泉州后,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22代了。我们有族谱、祖墓、祠堂,所以整个宗族历史脉络很清晰,我们家族本身就是海丝的见证。海交馆是1959年建馆的。当时的文化部部长郑振铎来到泉州,看到泉州民间收藏了非常多的外国侨民  相似文献   

20.
《旅游纵览》2016,(7):6-10
1.斯德哥尔摩:斯德哥尔摩是瑞典首都和第一大城市,享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誉。城市分布在14座岛屿之上,位于波罗的海西岸、梅拉伦湖东侧。古老的街区、宫殿、博物馆还有文化遗产,都徐徐讲述着这座城市700年的历史。2.老帆船查普曼(Af Chapman):在斯德哥尔摩市中心,一艘三桅帆船停靠在船岛西侧。这艘帆船现在是一家青年旅舍,成为斯德哥尔摩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