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中、美、英成为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的三个主要盟国。美、英对于太平洋战争有着不同考虑,美国对日作战的战略前后也有变化,这就使盟国之间在政治、军事各方面出现了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在缅甸战役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自从1902年“英日同盟”条约签订以来,澳大利亚一直担心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扩张,为此,澳大利亚积极寻求美国的军事庇护,但同时又难以割舍英澳之间的传统联系。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面对日军咄咄逼人的南侵态势,澳大利亚工党政府适时调整其外交政策,澳美联盟关系基本上取代了英澳传统关系。大战期间,澳美两国在政治、军事等领域进行了密切的合作,这不仅是澳大利亚外交重新取向的开端,也为战后澳美特殊关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侵华战争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争夺英、美等国在太平洋的殖民地附属国,并配合希特勒在欧洲的进攻,企图加速解决中国问题,变中国为其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海南岛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1939年2月10日日军开始入侵海南,农历三月初,日军十六警备司令部陆战队(简称“十六  相似文献   

4.
评《太平洋战争时期的中英关系》杨群太平洋战争时期的中英关系,是近代中英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英国与旧中国的关系随着国民党政权的失败而终结,同时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与胜利,英国与新中国的关系逐步建立起来。李世安同志的《太平洋战争时期的中英...  相似文献   

5.
Betty  Barr  程乃珊 《文史博览》2006,(1):15-19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上海租界,宣布来自英、美,荷兰、比利时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侨民为“救国侨民”。  相似文献   

6.
1941年美国同时冻结中、日两国资产,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远东政策的转折,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局势的演变。在该案酝酿、决策和实施过程中,中国因素均产生独特影响,彰显出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中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面对中国战时外汇危机,美国总统特使居里提议冻结中国在美资产以实现“外部外汇管制”,中方进而要求美国政府将冻结中、日资产两案捆绑进行。为促使美国政府内部统一意见,国民政府积极配合罗斯福总统的特使外交,并与美国财政部合作开展对华经济调查,经过长达半年的反复磋商,就中国外汇管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与美方达成重要共识。在美日谈判之际,国民政府竭力敦促美国坚守冻结日资的底线,有力推进了战时中美战略合作关系的发展,开辟了中、美、英等国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1941年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向日本宣战,自此1937年7月7日爆发的"抗日战争"就成为"太平洋战争"的一环。中国与英、关、荷诸国,共同采取对日作战的统一战线,战场由中国本土扩展到缅甸、印度。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被联合国委任为"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本土及越、泰、缅、印诸地区)最高军事统帅,与英、美诸国所承担的"南太平洋战区"结为一体。蒋介石为了视察印度、缅句的实际情况,以便派遣远征军协助英美军对日作战,于1942年2月偕夫人宋美龄访问了印度。这次访印,不但加强了中印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而且影响到1942年以后,日本侵略军在缅甸及南太平洋地区的进展,它的意义是不可忽视的。本文据第一手翔实史料而写成,以期充实抗日战争研究。  相似文献   

8.
1941年12月8日深夜,八路军香港办事处负责人、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中共广东省委委员廖承志,接到了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与英、美建立统一战线问题的电报。其中第四点指出:“香港文化人、党的人员、交通情报人员应向南洋及东江撤退,此事应酌办。”接着,廖承志又接到周恩来关于转移在港各界朋友的电报。电报是发给廖承志和在沪、港等地开展统战工作的潘汉年、中共中央交通处驻港澳办事处处长刘少文并报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主要内容如下:(一)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已成死港。香港接朋友,如有可能,请先至澳门转广州湾,…  相似文献   

9.
1943年中英新约的签订,虽然没有使中国结束不平等条约的历史,但它是中国打破百年来不平等条约体系的重要转折。本文主要考察了中英新约签订的国际背景,指出新约的签订主要是二战期间英、美两个西方大国远东和全球战略交互作用的产物,是英、美推行其远东和全球战略的政治工具;但另一方面,新约的签订,与日本的压力,特别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日斗争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有内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战区的建立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中国战区的建立及其作用李仲元中国战区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根据中、美、英等反法西斯国家领导人的协商而建立的对日作战统帅机构及其所辖作战区域。作为反法西斯国家联合作战的产物,中国战区比较明显地体现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体性。研究中国战区,有助于我们更清...  相似文献   

11.
在澳英传统关系变迁中,朝鲜战争无疑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朝鲜战争的爆发暴露了英联邦防御机制在远东地区的脆弱性,从而导致澳大利亚在外交和防务决策方面自主意识的增强;朝鲜战争凸显了澳美防务合作的重要性以及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并使得澳大利亚借机实现了与美国缔结防务同盟关系的愿望。澳美关系首次取代澳英关系成为澳大利亚外交和防务政策的基石,而澳英关系自此以后则朝着更加平等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胡德坤同志的《也谈太平洋战争前夕中国战场的若干问题——答袁鸿林同志》(《世界历史》1986年第10期,以下简称《也谈》)一文,对拙文《关于太平洋战争前夕中国战场的若干问题——与胡德坤同志商榷》(《世界历史》1986年第5期)进行了反批评。笔者仅择其要者,再作商榷。 一、“清乡”与“治安战”的关系《也谈》认为,“清乡”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占领区进行“治安战”的一种形式并认为笔者将两者“对立起来,划分为两种不同的范畴,是说不通的”。首先,从逻辑上讲,两种区分为不同范畴(即类型)的事物,  相似文献   

13.
太平洋怒潮澎湃,战火纷飞。 1941年12月8日,日本突然袭击珍珠港(美国在太平洋的重要军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挟偷袭珍珠港的余威,日本人以劲风扫落叶之势,横扫南太平洋的美、英、荷盟军。因事起仓卒,盟军无还手之力。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香港,在一个月内先后失陷。日本南进的最后一站将是缅甸。 1942年3月8日,扛着太阳旗的日本士兵高  相似文献   

14.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法西斯对泰图、菲律宾、马来西亚和香港等地的占领,严重威胁英属缅甸的安全。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都希望中国能派军队到缅甸去,支援英军在缅甸对日作战。中国政府认为,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国单独抗日的局面已经结束,中国的抗日战争除继续巩固国内原有抗战基地外,还应设法“保持仰光海口和滇缅公路的军事补给线”,故同意英、美政府的要求,决定组织  相似文献   

15.
从日军占领平津到太平洋战争之前,日本一直欲攫夺存放于平津的中、交等银行数千万存银。围绕平津存银问题,中日英展开了角力。日军占领平津并成立联合准备银行,强行将平津存银的一部分作为联合准备银行的现银,并借机封锁天津英租界,压迫英方举行东京谈判,试图攫夺存银。中方前期在孔祥熙主持下,在与英方交涉中采取财政观点;后期蒋介石介入并主导了对平津存银的处置,在外交政治全局的考量下,对英交涉采取强硬立场,有意借平津存银问题激化英日矛盾。在平津存银问题这场中日英三方的角力中,中国虽然在存银上有所损失,但在战略上,中方以防止日英同盟为目标,并在欧战爆发后,逐步使中英日三国关系开始步入了中方,或者确切地说是蒋介石所设想的轨道。  相似文献   

16.
民国初年,对华借款问题一度成为影响日、美、英三国相互关系的中心问题。一战后,为打破日本在一战期间形成的垄断对华借款局面,美国提议成立一个有美、英、法、日四国组成的新银行团(New Consortium),共同对华借款。在新银行团成立过程中,日、美、英三国之间围绕着中国裁军、南北恢复和谈以及满蒙问题展开了激烈较量,这严重影响了三国之间的关系。出于维护本国利益最大化的需要,三国之间开始相互协调,使新银行团最终得以成立,从而开创了列强协调侵略中国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1945年2月,美、英、苏3国秘密签订了一个《雅尔塔协定》,以牺牲中国主权来换取苏联出兵对日作战。蒋介石得知后曾进行了抗争,但在美、苏的压力下,终于接受了这一协定,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以出卖中国主权换取苏联出兵的《雅尔塔协定》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原沙皇的夏宫里,美、英、苏3国首脑举行了会议,史称雅尔塔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尽快战胜德国;苏联出兵对日作战和战后世界格局等问题。关于苏联出兵对日作战之事,早在1943年底,美、英、苏3国第一次举行德黑兰会议时就已经提出,斯大林只是笼统地表示,苏…  相似文献   

18.
顾维钧与中国参与联合国创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推进,战后世界的安排提上了盟国的议事日程。1943年10月,美、英、苏、中四强在莫斯科发表宣言,确定了将成立的新国际组织的基本原则。1944年五、六月间,美国与英、苏、中三国政府积极磋商,希望尽早召开会议,商讨成立国际组织及制订该组织章程等问题。由于苏联以尚未与日本开战为由,不愿与中国坐在一张会议桌上,最后商定这一会议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近郊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分作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美、英、苏三国会议,第二阶段为美、英、中三国会议。 蒋介石对中国被邀与会,…  相似文献   

19.
林利民 《世界历史》2006,(5):132-133
《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一书是武汉大学胡德坤、韩永利两位教授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推出的一部力作。该书在结构上横向展开,从全新的高度俯瞰中国抗日战争的政治与战略意义。不仅如此,该书对横向展开的各关节点的选择也是独具匠心。其中所涉及的国家,如中、美、英、苏、德、日皆是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局的战略力量,所涉及的问题,如“先欧后亚”战略、美英苏日对华战略及有关世界大战的全部战略构思、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历史进程的关系等,也都是决定世界前途与命运的大战略问题,是解读中国抗日战争政治与战略意义的“金钥…  相似文献   

20.
郑连根 《炎黄春秋》2005,(10):66-68
在中国现代史上,“孤岛”是个特定的名词,它指的是从淞沪会战后沦陷(1937年11月12日)到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年12月8日)期间的上海租界。在这个阶段,一方面,上海已经沦陷于日军之手;另一方面,上海租界地区因受英、美等国家的管辖而不受日军的直接控制。租界像大海中“孤岛”,尽管危机四伏,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爱国人士的避风港,在“孤岛”上,抗日宣传活动还可以有声有色地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