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所代表的文化早于三星堆,是当时成都平原追溯到的最早的史前文化。这些城址的发现将成都平原的历史上推了1000多年,显示此时成都平原已出现早期文明的萌芽,与同时期的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处在同一发展水平。进一步证明了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是中华文明多源一体的考古新证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本文对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的发现、调查、发掘与综合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  相似文献   

2.
位于江苏连云港市郊区的藤花落遗址,发现内外两圈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内圈面积约4万平方米,外圈面积约14万平方米。发掘报告认为,内外两圈城址是同时并存的。本文认为这一结论不确切,因此着重从内外城墙的层位关系、相关遗迹包含物的年代等方面,对藤花落内外圈城墙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认为内圈城址的营建时间可以早到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偏晚阶段,使用期延续到龙山文化早期;外圈城址的营建时间约在龙山文化早期后段,一直使用到龙山文化中期偏晚阶段。藤花落与邻近的日照尧王城和两城镇、五莲丹土等遗址发现的城址,在城墙结构、年代、内外城址的关系等方面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湖北咸丰唐崖土司城址是我国西南土家族区域著名的明清时期土司城址之一。城址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以山脉、河流、溪沟为天然屏障,城内由壕沟、城墙、衙署区构成多重结构体系,衙署区位于城内中轴线中心,各重要功能区的划分与选址都以这一中轴线来展开布局。城内遗迹非常丰富,主要有城墙、道路、院落、石桥、水井、采石场、码头、墓葬、建筑基址等。唐崖土司城址是研究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土司制度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4.
唐启翠 《华夏考古》2012,(1):47-53,62
为了探索正在急剧消失的成都平原"林盘"聚落形态与史前聚落的关系,本文借由聚落考古与环境考古,比较集中地综览了平原上史前各聚落城址之间的历时性共性,对史前城址聚落群与成都平原的地貌、水系、文化习尚、宗教信仰等关系的研究,以及各聚落城址的内部特征予以研究述评,以求探究成都平原上这种"林盘"聚落形态与史前聚落城址及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梅城历为睦州、严州州治及建德县治所在地,是唐代以来江南的重要州府之一。城墙为严州府最重要、最具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本次城墙考古发掘是第一次对明清时期严州府城墙、城门等遗址进行的科学发掘。通过对城墙的解剖,有助于了解严州府城市的变迁、明清时期严州府城墙和城门的形制结构,为深化明清时期江南城址考古和中国古代城市研究增添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根据城墙建筑方式和材料的差异,中国史前城址分为了三群。而对长江中游地区史前城址城墙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城墙并非一成不变,城墙在使用中会被逐渐加厚。并且,一座城城墙的加厚会引起其他城的连锁反应,最终每个时代的城墙墙基的厚度会形成一个合适范围,并与其废弃的年代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正> 第五窑城址位于第三堡乡第五窑村西100米处,城址西为怀化公路,北靠怀辛公路,东傍干沙沟,城址处于两条公路交汇的三角地带内(图一)。 一、城址 古城址座落在高于五窑村的一片黄砂土台地上,城为西高东低。毁坏较严重,但仍能看出城址的大致轮廓。城址平面呈方形,西城墙保存较为完整,长300、顶宽2.5、高1.5米,南北城墙破坏较严重,总长均为300米。残存的部分城垣,南墙长45、顶宽2.5、高3.6米;北墙长43、顶宽2.5、高3.6米。西城墙的中部是用大量的石块砌筑,共约有五米长,但只发现城墙内侧是石块砌筑,城墙外侧仍为砂土夯筑,城门不清。  相似文献   

8.
张国硕  张婷  缪小荣 《考古学报》2021,(1):25-26,中插1,27-56
一 引 言 早期城是城发展历史的早期或初期阶段,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和独特性.具体到中国古代来说,早期城址是指史前至夏商时期的城址.城墙又称"城垣",是指围绕在城四周或内外的大型墙体,大多呈闭合状态,或与自然屏障连接成闭合状态,主要功能是军事防御或防洪,也兼有防盗、防野兽侵袭等功用. 城墙结构则是指城墙本体各部分的组成与安排,主要包括城墙形态结构、技术结构、墙基结构等.城墙形态结构可区分为上下形态结构和左右形态结构.上下形态结构或称"纵向结构",是指城墙上下部分的搭配和安排,如城墙是单独的地面墙体,或是由多部分组成;地面墙体与基槽的对应关系如何,如上下一致或是错位.  相似文献   

9.
<正>■■图山城遗址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巍山县坝子中部西侧,分火把山、大平地、石场岭岗三片区域,是历史上南诏政权的主要城址之一。三片区域有着不同的功能:火把山东端为观景或瞭望区,大平地为城址区,石场岭岗为寺庙区。考古人员调查发现了城址东、北、西三面城墙,东、西两面城墙夯筑于陡坡与山顶平地的交界处,北城墙则筑于山顶平地与城外缓坡的交界处。城墙因  相似文献   

10.
汤都四迁刍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世纪五十年代在郑州发现了以二里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商城遗址。城址位于二里岗文化遗存的中心地带,城墙周长6960米,城址内面积300万平方米。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商代城址规模最大的一座。在城墙的南和西南面距城墙数百米外,陆续又发现外城城址,在郑州商城东北部发现了许多宫殿基址。在城址外侧,发现了一批制陶作坊、制骨作坊和青铜铸造作坊。同时城内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骨器、石器、玉器、青铜器和原始瓷器。这些发现说明,郑州商城是一座商代重要的都邑。从东城墙下部碳14测定的数据来  相似文献   

11.
马永强  姬长飞  徐勇  徐娟 《东南文化》2022,(4):46-60+191-192+194
2014—2018年,南京博物院对下邳故城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初步探明该城址由大小两个城址组成,存城墙、护城河。大城时代最晚为汉代,小城时代为魏晋—明清时期。经发掘确认,下邳故城面积较大、文化堆积厚、遗迹遗物丰富、文化层时代从汉—明清连续不断,是研究古下邳历史的重要遗存。该城址的发掘对探索江苏地域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密新砦城址与夏启之居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河南省新密市新砦城址新近发掘出规模宏大的龙山文化晚期和新砦期城址.该城址拥有城墙和护城河,另有内外双重围壕.城内出土众多高规格遗物,城址西南部建有大型建筑.该城址的始建年代已进入夏代初期,城址地望也与史载黄台之丘附近的夏启之居相符合.新密新砦城址可能为夏启之居.  相似文献   

13.
缪小荣 《南方文物》2022,(2):181-189
中国早期城址阶段的闭合性城墙有圆形、方形和不规则形三类。三类城墙在地域分布方面,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老哈河及大小凌河流域也是其分布地区之一;设计特征主要体现在城墙的选址、城墙拐角的弧度、平面形状及城墙形体的大小等方面。仰韶时代以圆形城墙为主,龙山时代之后方形城墙成为闭合性城墙的主流。圆形城墙经历了从多到少的演变过程;方形城墙从少到多,并一直盛行;不规则形城墙数量有限,非主流形态,但长期存在。闭合性城墙在仰韶时代和龙山时代主要见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夏代多见于黄河下游的中原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集中出现在英金河、阴河流域;商代以黄河下游习见,长江以南也有发现。  相似文献   

14.
马明 《江汉考古》2020,(1):55-64
本文通过对《藤花落》报告的层位学、类型学分析,将藤花落城址相关的遗存分为四期,并在此基础上对藤花落城址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城址的城墙上和壕沟内的柱洞属于栅栏遗留,栅栏是与城墙、城壕等一体的防御设施;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存属尧王城类型,晚期文化面貌发生改变与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的东传有关。  相似文献   

15.
湖北咸丰唐崖土司城址是我国西南土家族区域著名的元、明、清时期土司遗址之一。考古发现的城内遗迹非常丰富,主要有城墙、道路、院落、石桥、水井、采石场、码头、墓葬等。最重要的衙署区位于城址核心区,明代晚期是唐崖土司的鼎盛时期,衙署建筑规模最大,等级最高;清代早期衙署在明代基础上继续兴建,总体格局未变,但规模和等级大大缩减。唐崖土司城址考古为研究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土司制度及中小级别土司城址建制及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6.
2010年,对江苏苏州市木渎古城进行发掘,发现五峰村北城墙和城壕遗迹、新峰村南水门遗迹,以及东、西城墙遗迹等,出土遗物有原始瓷器、陶器等。初步推断北城墙修建于春秋晚期,南水门使用时期为春秋晚期。木渎古城应是一座春秋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城址,木渎古城的发掘为探索吴国都城所在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7.
2009~2011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信阳市城阳城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工作,基本搞清了城址范围、城内布局以及部分城墙的年代,为城址的深入研究和保护提供了考古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2011年10-12月和2013年3-4月,扬州唐城考古工作队先后在扬州蜀岗古代城址城圈内、城墙城壕开展了考古勘探调查,随后在初步分析勘探结果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考古发掘计划并逐步实施,为扬州蜀岗古代城址城壕的整治、城壕城墙保护规划方案的编制、扬州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等工作提供了科学而准确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2011年10-12月和2013年3-4月,扬州唐城考古工作队先后在扬州蜀岗古代城址城圈内、城墙城壕开展了考古勘探调查,随后在初步分析勘探结果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考古发掘计划并逐步实施,为扬州蜀岗古代城址城壕的整治、城壕城墙保护规划方案的编制、扬州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等工作提供了科学而准确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杭侃 《四川文物》2020,(4):80-92
蒙元时期在北方地区出现了一批新规制的城市,它们虽然采取了夯筑的形式,城市的平面也呈方形或者长方形,但是这些城市在城市选址、城市边界、空间利用方式等方面带有明显的游牧民族的特色,其中城墙围合的部分实际上带有子城的性质。元上都的城市边界远比现在城墙围合的范围大,但在蒙古国时期开平城不可能是三重城垣。不能以中原城市模式去看待游牧民族的城市。城址的考古工作,重点应该在能够揭示其构成要素和城市属性的节点部分加以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