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陈晓雪  冯健 《人文地理》2021,36(5):44-52
本文对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人文地理学教授Rein Ahas基于手机定位数据的方法创新与地理研究做了相对全面的梳理与综述。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手机的大规模普及,手机定位数据可以突破有限的时空框架,实现海量、客观、实时、准确和电子编码的数据收集,从而便于研究者发现人的时空间行为模式和规律。Ahas以社会定位法为主线,以手机定位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以地理可视化为分析手段,不断地通过时空间行为和活动空间研究参与到旅游、通勤、交通、社会隔离和智慧城市等多样化的领域中。他的研究方法及经典案例有助于国内学者扩宽视野,更加深入理解这一新型数据源的使用特点和应用潜力,并进一步对其进行理论与方法上的挖掘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智慧城市上升为中国重要的国家战略并在很多城市持续推进建设,将近300个城市开展了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智慧城市建设是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智能和高效发展,探索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与模式,对于促进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数据应用为城市研究、规划协同与方法创新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大数据与传统数据方法的整合,进行城市与区域空间的仿真模拟,从而推动智慧化的  相似文献   

3.
周萌  王昶  董哲 《区域治理》2022,(1):9-12
当前,智慧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于对各类信息异构数据分析与挖掘、整合与共享建设城市治理数据安全可信监管体系,并基于大数据云平台打造智慧服务体系,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更高的技术支持和决策方法.本文首先深入剖析了北京城市治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需求,其次从数据智能、区块链角度,就北京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治理的应用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公共交通等方面规划建设的需要,对居民活动的研究成为人文地理及城市规划领域所关注的重点。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以往研究居民活动的方式。本文通过新浪微博平台提供的API接口,采用Ajax技术抓取包含时空信息的西安市微博数据,运用Arc GIS10.1中的热度分析工具,以可视化的表达形式揭示出:西安市居民夜间活动在大尺度范围内与城市的区域定位、居民结构及活动时间关系密切。同时,本文采用微博数据来研究居民活动的方法为研究这类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数据时代也随之而来,与此同时,也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将大数据与旅游管理两者相结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智慧旅游管理水平和效率。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有很多旅游场地并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做好智慧旅游管理方法创新,使智慧旅游管理发展处于不利地位。本文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旅游管理应用进行研究,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6.
邓栗芳 《神州》2020,(6):283-283
如今,大数据在各领域得到广泛运用,依托大数据,智慧图书馆建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本文将具体从互联网图书馆、高效图书馆、便利图书馆及掌上图书馆几个方面阐述大数据时代下智慧图书馆建设途径,以充分体现大数据时代下对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洁  钱佳丽 《旅游纵览》2022,(16):98-100
智慧旅游是现代信息技术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兴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旅游管理模式,其核心在于有效应用大数据。因为大数据本身具有集约化和精准化的特征,在对旅游信息进行提取、收集和管理的时候,能够进一步提高旅游企业服务的精准性,并且优化游客的旅游服务体验,创新旅游产品,使企业能够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定位。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大数据在智慧旅游管理模式中的应用效能,需要进一步完善智慧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积极转变旅游管理理念,增强智慧旅游管理效率;建设高端的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创新营销模式;积极拓展人才引进渠道,打造高素质的智慧旅游人才团队,为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持续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杨丹  南瑞江 《旅游纵览》2015,(4):195-196
十堰市是湖北省智慧旅游建设的试点城市,本文选取"游十堰"手机客户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旅游者进行访谈及在线发放问卷获取研究数据。研究发现,十堰市智慧旅游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在分析相关原因的基础上对该市智慧旅游的建设工作就客户端和宣传方面给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9.
大数据时代的人文地理研究与应用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甄峰  秦萧  王波 《人文地理》2014,29(3):1-6
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带来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着区域或城市空间组织及居民行为,流空间成为人类活动的主要载体,并使得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面临革新。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文献基础上,认为大数据时代的人文地理研究开始更加注重自然与人文学科间的融合、数据密集型研究方法的革新、以居民活动为主体的人本科学性,并构建了人文地理学及其主要分支学科在大数据时代研究的总体框架。同时,也提出了大数据面向空间规划方法和技术、居民个体行为决策优化、企业运营决策、政府宏观政策制定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10.
刘亚坤 《风景名胜》2020,(2):0181-0181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智慧型园区信息平台的建设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如何利用大数据进行现代园区的改造,发挥大数据的优势是目前进行智慧型园区建设的重点问题。文章通过对大数据开展研究,并对大数据智慧信息平台的目的进行论述,阐述了大数据对智慧园区信息平台的核心作用,利用大数据手段进行园区各类数据的收集、整理、利用,为推动园区智慧型信息平台建设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1.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人作为信息化的主体,随着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通信设备的日益普及,人们在网络中遗留的带有地理空间信息的大规模"痕迹"成为重要的研究数据,并开始被地理学者广泛关注。本文尝试通过借助新浪微博,引入位置服务签到大数据分析南京市区活动空间的总体特征通过与基于城镇人口的空间等级对比研究发现活动空间等级的依赖与极化并指出信息时代下距离的二重作用是导致空间极化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跨境流动成为一种常见的地理空间现象,塑造着城市空间和景观,同时作用于族裔社区及族裔经济等,由此带来的多元文化协商进而成为城市发展和城市治理的重要话题。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跨境流动和跨国族裔社区的相关研究,发现:①国内外关于移民族裔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仍较倾向于关注跨国空间的特征、演变以及脉络;②西方人文地理学界的移民或是跨国族裔研究已展现出较为鲜明的“文化转向”印迹,而国内的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③中国城市族裔空间的研究仍以具体的描述性和解释性研究居多,多尺度、多地方的对比研究较为缺乏。研究立足于国内外移民研究进展,以期更多的跨境流动研究为城市综合治理提出“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3.
甄峰  席广亮 《人文地理》2012,27(3):131-135
本文回顾了南京大学城市地理研究发展变迁的历史过程,将其划分为探索研究时期、复苏发展时期、旺盛发展时期和多元化发展时期几个阶段,系统总结了在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与区域规划及管治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南京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城市化理论、城镇体系理论及城市与区域研究的机构,提出了"三结构一网络"的城镇体系结构、"城市-区域"观等经典理论。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来,南京大学城市地理高度融合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夯实了自己的学科发展优势。在未来发展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健康城市化、城市网络体系、城市空间重构及宜居城市与智慧城市等内容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吴启焰 《人文地理》2013,28(3):74-77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产阶层化现象逐渐得到学术界的关注。随着女性主义研究和社会运动的兴起,基于女性主义视角的中产阶层化研究日益得到众多地理学者的注意。本文希望将建构主义理论与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相结合,将之纳入一般化中产阶层化研究框架之内,继而构建女性主义视角的中产阶层化研究理论构架,以便进一步补充、完善一般中产阶层化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社会地理学社会-文化转型的内涵与研究前沿方向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14  
根据国外名学的观点与权威献,论述社会地理学社会—化转型的学科内涵,重点探讨了“新”社会地理学的理念、研究的主体内容与前沿方向。全从社会—化转型的角度认定“新”人地理学是一门探索性的社会科学,它的社会—化空间性为其他社会科学挖掘其学科内涵拓展了思路,并为它们指引空间延伸的方向与内容。第二,探索性地总结了“新”社会地理学主体研究内容、结构及其目标。即“社会空闻结构”的综合理念及其进展。第三,探讨了新社会地理学与其他“新”人地理学分支学科交叉研究的前沿方向,及其相关的较为成熟的学科内容及其研究框架。全揭示学科边沿性越来越模糊的新社会地理学的基础原理是人地理学其它分支学科分析与探讨问题的理念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城市生活质量与生活空间质量研究评介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的社会-文化进程阶段,新人本主义强调人与社会(文化)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其目标体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上,其焦点是城市(社会)生活质量构成与城市(社会)生活质量空间耦合的建构。从新人本主义理念出发探讨城市(社会)生活质量与其对应(社会)生活空间质量对政府部门和学术界都是全新的课题。二者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并行不悖。对前者的研究是人文社会与管理学科聚焦的方向,对后者的探讨是区域与城市诸学科聚焦的方向。它们充分体现学科融合的新理念/原理及其前沿性。本文从研究源起、研究意义、研究阶段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等不同角度对二者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方向进行了评介与展望,目的在于明晰二者的研究方法,理论框架与研究趋势,为社会与城市发展及其规划指明方向,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城市社区生活空间质量问题的研究是(新)城市社会地理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从人本方法论的空间公正视角探讨城市生活空间质量已形成的"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是开展社区生活空间质量研究的理论基石。本文研究基于大数据理念,借助城市商业、服务与休闲资源场所数据挖掘城市社区、社区资源体系与居民空间可获距离的关联信息。以"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为理论依托,结合大数据、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地学信息图谱表达方式,提出城市社区生活空间质量的图谱表达理念。在改进"社区资源可获性指数"CRAI的计算方法和对城市社区资源可获性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社区生活空间质量的图谱表达形式,以期为深入研究城市社区资源空间剥夺规律及其统筹规划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8.
居民消费行为与城市生活空间行为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消费社会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居民生活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社会空间秩序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以"人本主义"地理学为出发点,应用数理统计和随机过程理论,结合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因素对居民消费行为的演进过程进行分析,来探讨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日常生活空间行为的关系,并总结出相应的居民消费生活空间行为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