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文物》2014年第2期发表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倪润安先生的论文《从叱罗招男墓志看北魏道武帝早年入蜀事迹》,该文围绕墓志"其先氏胄,出自成都"一句,猜测墓主叱罗招男的从祖叱罗结为蜀地賨人,又因其有"元从"之勋,推断他与拓跋珪于蜀地结交,从而证明拓跋珪在代国灭亡后被前秦俘虏,并罪徙蜀地的传说。倪文通过逻辑搭桥的办法间接论证拓跋珪早年经历,中间缺少必要的证据环节,因此实难成立。通过对"成都"语词,代人军政集团的构造与价值取向及拓跋珪的文化素养的辨析,可以断定拓跋珪亡国后并未离开代北草原。《晋书》及南朝正史对拓跋早期史事的记载多属道听途说,不足凭信。  相似文献   

2.
《申洪之墓志》中出现的高郁突,系天兴元年(398年)被拓跋珪从中山迁徙至平城地区的高句丽移民.拓跋珪将高郁突等高句丽移民安置于繁畤,即今山西省朔州市应县边耀乡一带,分地定居,计口授田,配以牛耕等生产工具,发展农业生产.北魏统治者根据高句丽原有组织形式,利用高句丽贵族阶层来协助管理移民群体,并给予贵族阶层土地封赏、赐姓易名等优待政策.  相似文献   

3.
徐美莉 《史学月刊》2004,(3):118-120
北魏前期“百官无禄”的状况,如果从拓跋珪正式即皇帝位的天兴元年(398年)算起,到太和八年(484年)班禄,持续了八十多年。这么久的时间里没有实行俸禄制,可以算得上北魏国家的政治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4.
《魏书》武昌王拓跋提享年小考马志强武昌王拓跋提,为道武帝拓跋之孙。《魏书》、《北史》有传。《魏书·道武七王传》载其父拓跋曜及提事迹曰:“河南王曜,天兴六年(公元403年)封。五岁,尝射雀于太祖前,中之,太祖惊叹焉。及长,武艺绝人,与阳平王熙等并督诸军...  相似文献   

5.
西安出土北魏铜佛造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春玲 《文博》2003,(5):44-49,53
北魏自道武帝(386-409年)拓跋珪建国并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遂大兴佛教,于天兴年(398年)敕建寺塔于都城,特别是太武帝在太延五年(439年)攻灭北凉后,俘虏僧徒3000余人。正如《魏书·释老志》记载:“太延(435-440年)中,徙其国人于京邑,沙门佛事皆俱东,象教大增矣”。北凉是当时  相似文献   

6.
20世纪蒲寿庚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蒲寿庚的研究 ,美国人罗志意发表《十四世纪中国与东方群岛及印度洋沿岸之关系及贸易》(《通报》1 91 4年 )曾提到宋末提举泉州市舶司使蒲寿庚的事迹。日本人田丰八著《玉尔氏注马可孛罗游记补正二则》(《东洋学报》大正二年 ( 1 91 3)十一月 ) ,在补述马可孛罗所见之刺桐城中 ,曾提到蒲寿庚 ,认为蒲寿庚为阿拉伯人。日本人桑原藏著《提举市舶西域人蒲寿庚之事迹》 ,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史学杂志》1 91 5— 1 91 8年连载 ,1 92 3年上海东亚研究会全文刊行。 1 935年东京岩波书店重印本省称《蒲寿庚之事迹》。 1 92 9年冯攸译为中文 ,…  相似文献   

7.
罗香林是现当代文史学界的杰出人物,他的学术成就在学界得到公认,学术地位与名望很高。客家学研究自19世纪末发端以来,罗香林是最早对客家民系作系统研究的奠基人,他于1933年发表的《客家研究导论》及后续发表的《客家源流考》等,至今在影响着学术界。罗氏的学术思想对学界的客家学研究启示多多。综观罗氏的学术思想,民族融合、文化融合的思想贯穿于字里行间。在一代又一代学人的努力下,客家历史文化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学术界的一门显学,罗氏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8.
员安志先生编著的《中国北周珍贵文物——北周墓葬发掘报告》(1992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报告》)一书,为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和考古提供了丰富。可靠而珍贵的文物资料,填补了这方面长期存在的空白,贡献很大。《报告》除全面介绍墓葬的发掘及出土文物之外,还进行了专题研究,作了很有见地的论述。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全书有不少疏失错误,这些疏失错误又比较集中地出现在墓志的释文、断句标点和考证之中。《报告》一共著录出土的十篇墓志,即《拓跋虎墓志》(简称《拓志》)、《叱罗协墓志》(简称《叱志》)、《王德衡…  相似文献   

9.
高中华 《百年潮》2022,(10):92-96
<正>关于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罗亦农的基本事迹,一般史书已有记载,兹不赘述。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罗亦农文集》是了解罗亦农的必读之书,读其文集中的文章,涵盖革命交往、工人运动等多方面的内容,读原文,思其道,颇有旨趣。  相似文献   

10.
丝路掇琐     
一、唐代归化人罗好心罗好心的事迹,由于学术界研究“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文的撰述者,而被探索了。但罗好心的出生国籍如搞不清楚,就对他推荐景净、般若二人译经的意义,不可能作出透彻的说明。罗好心的祖国,桑原骘藏的《隋唐时代来往的西域人》曾说: 罗姓似俱摩罗之略,或西印罗罗。换言之,或即因罗荼之地名而名者。冯承钧先生在所著《唐代华化番胡考》亦漫言罗好心为印度人。二说都不够具体。按归化  相似文献   

11.
公元一——三世纪末叶,在我国北方的鲜卑族中出现了慕容鲜卑、段氏鲜卑、宇文鲜卑和拓跋鲜卑几个大的部落,而拓跋鲜卑是诸部中最为落后也是最靠东北的一支。后来鲜卑诸部虽然多称霸一方,立国建朝,但都为县花一现,唯拓跋鲜卑后来居上,入主中原而统一北方,建立了强大的北魏政权,一统二百余年。直至隋唐两代,拓跋鲜卑的后人仍为朝中的重臣,执掌大权。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关于拓跋鲜卑的研究不多。日本学者白鸟库吉和内田吟风的研究分别汇集为《东胡民族考》和《北亚细亚史研究》。国内研究较多并立有专著的,只有已  相似文献   

12.
拓跋鲜卑早期历史辨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军 《史学集刊》2006,(4):124-131,143
通过对拓跋鲜卑早期历史的几个重要问题所做的考辨,认为目前学术界通行的观点是有问题的。计算《魏书·序纪》所载拓跋鲜卑早期世次的积年时,应以22-25年为一世,而不是30年为一世。嘎仙洞是乌洛侯人报告的拓跋鲜卑先世的石室,但现在还不宜轻易断定这里就是拓跋鲜卑的发源地。拓跋鲜卑的信史最早仅能上溯至成帝毛,昌意、始均等记载都是后人编造的传说,不具有史料价值。拓跋鲜卑先世的第二推寅与檀石槐的西部大人推演不是同一个人。计算拓跋鲜卑人口时固然可以按一“落”5人估算,但拓跋鲜卑人的“落”并不能等同于家或户。  相似文献   

13.
拓跋魏国家的产生及其封建化的过程,是我国中世纪史里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史学界同志们,开始讨论这一问题,不过几篇文章的意见很不一致。李亚农先生认为:直到四世纪末年拓跋珪的时期,拓跋魏仍处在原始公社时期,当时‘决不以俘虏供赏赐之用。’到了拓跋焘的时期,‘贵族们才尝到奢侈生活的滋味,并  相似文献   

14.
丰驰 《文物世界》2007,(5):20-22
平城位于大同市城区和南郊,是北魏早期的都城。天兴元年(398年)拓跋珪称帝,次年(399年)迁都于汉平城,天赐三年(406年)"发八部人自五百里内,缮修都城,魏于是始有邑居之制度"。都城经历了道武帝初创,元明帝、太武帝改扩建,孝文帝臻于完善,使之成为当时中国最大、最繁荣的都市。太和  相似文献   

15.
嘎仙洞的发现与拓跋魏发祥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拓跋鲜卑发祥地在大兴安岭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1)嘎仙洞所发现的文物除拓跋鲜卑自己派人在洞壁上所镌刻的“石刻祝文”外 ,全然与东胡鲜卑以及拓跋鲜卑毫无联系。 (2 )将李敞当时镌刻在洞壁上“石刻祝文”的有关内容与《魏书·礼志》对照后可知 ,《礼志》中拓跋鲜卑所谓的“旧墟石室”在乌洛侯国的说法是对《石刻祝文》 :“幽人忘遐 ,稽首来王 ,始闻旧墟 ,爰在彼方”原文之窜改。 (据“石刻祝文”则知拓跋魏的“先帝旧墟石室”之说源自乌洛侯神话传说 ,然不始于本民族 ,这是荒唐可笑的 ,其说之漏洞和破绽由此可见一斑。) (3)拓跋推寅南迁之大泽实即《山海经》的大泽 ,地在今河套一带 ,故知鄂尔多斯高原乃拓跋鲜卑实际的发祥地。 (4)拓跋魏屡以“西部鲜卑”自称 ,而西部鲜卑源自匈奴之属部 ,源出塞北之地。  相似文献   

16.
《鱼鼎匕》铭文有关器名性质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鼎匕》为罗振玉旧藏,曾著录于罗氏《三代吉金文存》卷十八第30页(为罗氏摹刻本),现收录于《殷周金文集成》第三册第223、224页,内容包括考古所拓本、罗氏摹本和罗氏摹刻本三种。《集成》定《鱼鼎匕》为战国器。此器传出山西浑源,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集成》所录考古所拓本正面文字几乎看不见,但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参酌孙敦恒《清华国学研究院纪事》,苏云峰《清华国学研究院述略》,及爬罗其它相关材料,用系年方法,将杨氏事迹排比成文,每条述说之下并加案语,详予申解。全篇凡二万余言,用以裨补前人所未及为,允称富赡,足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参酌孙敦恒《清华国学研究院纪事》,苏云峰《清华国学研究院述略》,及爬罗其它相关材料,用系年方法,将杨氏事迹排比成文,每条述说之下并加案语,详予申解。全篇凡二万余言,用以裨补前人所未及为,允称富赡,足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南宋褒斜石门题名蜀人事迹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陕南汉中褒城石门当褒斜栈道交通之冲,系世界最早通行车辆之穿山隧洞。自汉迄宋,石门内外摩崖刻石多达百余种,其中尤以汉魏颂铭(《石门颂》、《石门铭》) 蜚声中外。“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系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宋时期因金石学臻于极盛,褒斜道石门又系入蜀必经之地,故骚人墨客经此无不吊古刊石,抒怀发叹。清叶昌炽《语石》卷5有云:“由褒斜入蜀,天梯石栈,阁道云连,石门、析里之间,宋时士大夫入蜀者,  相似文献   

20.
在拓跋鲜卑建立国家的进程中,君位继承制度亦随之转型,由部族传统下的兄终弟及制转变为华夏式的嫡长子继承制。为了排除旧制的干扰,北魏前期诸帝对宗室近属展开普遍性的、惯例性的政治清洗,我们称之为“立子杀弟”现象。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开“子贵母死”与“立子杀弟”之先河,二者相互配合,旨在消除同母弟等因素对嫡长子继承制的威胁。明元帝循道武帝之轨辙,使二者固化为政治惯例。随着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以及献文帝朝政局走向的影响,不再发生大规模的、程序化的杀戮,“立子杀弟”现象就此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