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0 毫秒
1.
蒙古国地缘特性及其国际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俊元 《人文地理》2000,15(4):38-41
在国际关系格局中,从力量和影响来看,蒙古不是一个十分有地位的国家。然而,由于蒙古国的地缘政治位置的特殊性,在大国战略关系中,蒙古就象一个砝码,它能使亚太战略结构的天平产生倾斜。蒙古对中国、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大国均有重大战略价值,它的对外政策取向将对这些大国之间构成的复杂的战略关系产生深刻影响。同时,蒙古处于有关大国之间形成的地缘政治结构中,蒙古的国家战略和对外关系受到大国关系的严重制约,具有清晰的地缘政治特点与模式。  相似文献   

2.
后冷战时期东盟国家地区安全战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后冷战时期东盟国家地区安全战略孙福生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国际社会各种力量重新组合,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新格局正在形成的过渡阶段。在新形势下,由于内外战略环境的改变,东盟国家的地区安全战略也正在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化,这无疑将对东南亚地区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浩劫、巨大损毁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着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和历史进程,无论对当时或后世的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化和国际关系都产生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本即拟以位居中国内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的重庆为例,从战前战后的对比研究中来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对重庆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冷战后局部战争的地缘政治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随着苏联的解体,世界格局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力量均势失衡,造成了局部地区的力量真空和失衡。美国则依靠其唯一的大国优势,在"维护正义"、"保护人权"的幌子下到处发动或参加海外局部战争,使得世界并没有因冷战结束而进入人们所企盼的和平发展时代。从1991年海湾战争至今的12年中,全球发生了几十次局部战争,对世界格局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本文仅从冷战后发生的四次大规模局部战争的地缘政治背景分析,来探讨在新的世界格局和新的地缘环境中,我国的地缘政治形势和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德军的入侵打破了苏联北极地区以往的平静与闭塞,苏联北极战场就此开辟。为阻断盟国租借物资在北极航线上的运输,德军采取了进攻摩尔曼斯克、打击北极航线上的盟军护航队和袭击喀拉海域的苏联极地站等军事手段。苏联最初在北极战场上遭受了严重打击,随即调整策略,撤离了摩尔曼斯克港的重要物资,并对北方海航道上的其他重要海港进行了改造。得益于对北极海域气象、冰情信息的充分掌握,苏联北方舰队随后在反击过程中将德军逼退。与此同时,北极航线和阿拉斯加-西伯利亚飞机转场的空中航线在二战期间成为苏联北极海上和空中的生命线。苏联北极战场对苏德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并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苏联北极地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个多世纪以来 ,中亚的地缘政治格局和作用不断发生变化 ,并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中国。“9·11”事件之后 ,中亚的地缘政治形势变得更加复杂 ,大国的、区域的、国际的利益交织在一起 ,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阿富汗反恐战争的结束为中亚国家提供了国际合作的新通道 ,尽管中亚在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但它不会成为新的地缘政治“核心地区”。  相似文献   

7.
中国加入WTO后,农业的发展将面临一个全新的国际环境,世界农产品市场在向中国开放的同时,中国农产品市场也将不可避免地向世界开放,这不仅给中国农产品营销带来很大的冲击,也会给中国农产品营销带来很大机遇。因此,分析加入WTO对中国农产品营销可能产生的影响,制定对策,争取把对中国农产品营销的冲击降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德军的入侵打破了苏联北极地区以往的平静与闭塞,苏联北极战场就此开辟。为阻断盟国租借物资在北极航线上的运输,德军采取了进攻摩尔曼斯克、打击北极航线上的盟军护航队和袭击喀拉海域的苏联极地站等军事手段。苏联最初在北极战场上遭受了严重打击,随即调整策略,撤离了摩尔曼斯克港的重要物资,并对北方海航道上的其他重要海港进行了改造。得益于对北极海域气象、冰情信息的充分掌握,苏联北方舰队随后在反击过程中将德军逼退。与此同时,北极航线和阿拉斯加-西伯利亚飞机转场的空中航线在二战期间成为苏联北极海上和空中的生命线。苏联北极战场对苏德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并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苏联北极地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期呼伦贝尔地区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铁路交通的建设深入带来了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打破了呼伦贝尔地区传统的畜牧业经济,从而改变了呼伦贝尔地区的社会面貌.20世纪初呼伦贝尔地区的中俄贸易研究,集中反映了时代变迁和地缘格局对于呼伦贝尔地区带来的重大影响.本文以呼伦贝尔为切入点,对于这一时期中俄的外贸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从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以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为首的奉系当局着力推动东北铁路交通的自主化,初步形成了东北自建铁路体系,使东北成为中国铁路自主化程度最高的地区。这些自建铁路的建设与运营改变了东北的交通运输格局,改善了东北部分地区农、林、矿等各类资源和物产的流通困境,促进了东北的资源开发,形成了新的铁路经济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东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也对东北的移民开发与社会治理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环北部湾海洋经济圈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海洋世纪潮的全球涌动,实施海洋经济开发已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取向。而横跨中越两国边境的北部湾海洋经济区,是中国西南地区出行东盟国家的必经通道,具有重要的国际合作开发价值,所以已经纳入海洋区域开发和西部大开发的国家战略安排。为此,考察北部湾海洋经济区的基本结构,依托自身优势打造北部湾海洋经济圈;发挥区域内核心城市的引擎功能,促进北部湾海洋经济区协调发展;充分利用海洋资源禀赋,依据西部大开发政策打造环北部湾海洋经济圈,使之成长为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跨国境商贸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国际信息交流中心,应当从研讨课题推进到合作开发实践。  相似文献   

12.
从自然主义到结构主义:地缘政治学方法论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俊元 《人文地理》2007,22(5):107-109
本文透过地缘政治理论中各种具体的解释方法,对不同时期地缘政治学进行方法论特征的考察,发现地缘政治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自然主义模式、空间-权力关系模式到结构主义模式的演变。结构主义模式是当代地缘政治理论的重要方法论特征,与其它模式相比,表现出较好的解释能力。对地缘政治学方法论演变的历史考察,有助于我们思考未来地缘政治理论建设的趋向,其中以行为体为主体的新地缘政治结构理论建设是地缘政治理论方法论创新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3.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形态的演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艳军 《人文地理》2011,26(3):65-70
引入"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形态"的概念,从单一城市和城市群体两个空间层次构建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形态的理论模型,揭示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形态演化的一般规律,得出以下结论:伴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城市从单一的城市形态逐渐向城市群体空间形态演化,从都市区到城市整合体,城市群体形态不断发展演化。在现代快速化、立体化交通体系的支撑下,城市(城市群体)迅速走向区域,并最终向区域空间功能一体化形态演化。并以长春市为研究案例,进一步印证了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形态演化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4.
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演进特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问题,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经济发展问题的核心命题。本文从区域视角,在海洋经济的实质及其区域经济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揭示了区域海洋经济的结构性特征及其演进的基本规律,以期为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城市群作为国家战略:效率与公平的双赢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苗长虹 《人文地理》2005,20(5):13-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战略和城镇化战略是根据不同的目的和需要而提出的,二者之间并没有建立内在有机的联系。以"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思想为指导,以效率与公平的双赢为原则,提出了以大城市群为依托,将这两大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国家战略的意义与构想。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的太平洋——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要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梁 《人文地理》2003,18(2):70-74
太平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海洋,在环太平洋沿岸和浩瀚海洋中星罗棋布的岛屿上,分布着40个国家和一些尚未独立的地区,太平洋地区国家陆地面积占世界的46%,人口占世界的40%,但却拥有全球50%以上的GNP和近1/2的世界贸易总额。二次大战以后,太平洋地区的迅速崛起,引起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21世纪是太平洋世纪,已日益被国际社会所公认。本文立足于政治军事地理及地缘政治学的基本理论,以21世纪是太平洋世纪的基本结论为出发点,从资源、经济、政治、军事等四个方面对太平洋在21世纪的重要性进行了系统地分析与评价。指出太平洋不仅是人类有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和全球经济最富有活力的地区而且是21世纪全球地缘政治中心和地缘战略中心,是世界上各大国和大国集团矛盾的焦点,以及军费增长最快和军备最密集的地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围绕太平洋地区控制权的争夺竟会日趋激烈。因此21世纪的世界是走向和平还是步入战争,关键取决于环太平洋地区各种战略力量的矛盾与合作。  相似文献   

17.
李宝庆  陈琳 《人文地理》2014,29(1):94-98
本文在分析长三角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演化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度模型对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整体情况和分空间情况进行研究,得出该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促进作用非常明显、该产业仍然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各发展要素对该产业的贡献度不均衡、该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等结论。最后,对长三角区域如何有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地缘政治学理论、方法与九十年代的地缘政治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地缘政治学家关于地缘政治学学科的不同定义;探讨了不同层次地缘政治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论,分析了长期存在的学科内涵争论;探索了九十年代地缘政治学新的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旨在推动我国地理学家参与国家和全球的地缘政治,地缘战略研究,繁荣和发展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9.
100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地域格局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经济地域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受区域环境与经济成本的双重约束。基于100年来东北地区交通网络化过程分析,通过统计分析与现代GIS空间分析方法相结合,作者探讨不同时间序列东北地区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特征,重点分析了37个城市区域的人口、经济等的空间集聚与边缘化特征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城市空间扩展等,揭示东北地区不同时期经济地域格局的演化机制,并预测其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本研究首先阐述了长三角城市群的概况及其发展现状,然后总结了其成长机理,最后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中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的发展理念。长三角城市群在全球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等国际背景下发育,同时又因其自身具有良好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基础、日益密切的经济联系、不断发展的交通和信息技术以及国家和区域各项政策的推动等优势而迅速成长。然而,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其迈向更高质量一体化的因素。基于此,认为新时代长三角城市群应该遵循高质量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共享发展和绿色发展等新理念,并采取相应发展措施,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向更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