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桂梅 《收藏家》2014,(1):83-87
命妇,是封建社会中一特殊的女性群体,泛指有封号的命妇。历代封建王朝妇女的封号皆从夫官爵高低而定,唐以后形成制度。此后,虽经历了数次的改朝换代,但命妇制度始终沿用。  相似文献   

2.
<正>入关之初,清统治者强制推行"剃发易服"以别逆顺,维护统治,强制汉人改穿具有满族生活特点的衣冠。同时礼法制度上多承袭明代,修定了严格的衣冠制度,冠服体系周详严整。从帝后到官员的冠服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类,都有各自严格而详尽的定制。而清代严格的服制对便服限制不大,可依据各人喜好选用衣料及纹饰。同时,部分便服  相似文献   

3.
《文博》2020,(4)
本文以目前考古资料记载的唐代皇太后、皇后以外正一品命妇凶礼卤簿使用鼓吹、或模拟鼓吹使用音乐的碑志为考察对象,对文献所载唐代命妇吉凶卤簿制度进行了两项补充:正一品内命妇皇帝夫人凶礼卤簿使用鼓吹或为"准制";正一品外命妇公主凶礼卤簿偶给鼓吹,公主、亲王妃等正一品外命妇凶礼卤簿模拟鼓吹使用音乐或为"准制"。  相似文献   

4.
《文博》2016,(3)
在昭陵已发掘的19座壁画陪葬墓中,有7座遗留有乘舆壁画。本文通过对这些乘舆壁画内容与布局的分析,认为昭陵陪葬墓乘舆壁画反映的主题,摆脱了自东汉以来贵族墓葬乘舆壁画反映墓主地位尊显、生活跋扈的窠臼,而专事反映唐代文武官员和内外命妇遵守封建秩序的乘舆制度;提出昭陵壁画陪葬墓中凡夫妇合葬的,墓道东壁乘舆壁画反映官员乘舆制度,西壁乘舆壁画反映命妇乘舆制度的观点;同时,依据乘舆壁画内容,辑出八种不同品阶、不同身份官员及命妇所对应的四条乘舆制度,并结合史料予以论证。  相似文献   

5.
正首都博物馆的金银器藏品中有数量众多的明代遗物,它们大部分出土于明代墓葬中,有些器物上镌刻了"龙凤"图案,但这些器物的主人,就其身份而言是不可以僭越使用龙凤图案的。事实上这些金银器物上的"龙凤"与帝后使用的龙凤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们是明代宫廷等级规制下的产物。明代宫廷的等级规制《大明会典》的冠服制度最能体现等级尊卑,它规范了从皇帝到平民的服饰,细化到形制、材料、颜色、纹样及穿戴规格、使用场所诸多方面,即使在以皇帝为中心的最高统治集团内,也按各自的等级地位有尊卑高下之别。  相似文献   

6.
历朝历代的帝后玺印存世者寥寥无几,唯明清两朝有较多的遗存。特别是清代帝后玺印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除少数因战乱散失民间和海外,绝大部分现仍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为故宫博物院颇具特色的藏品类别,是研究清代制度史、文化史、思想史、艺术史、宫廷史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7.
纵观中国历代服饰沿革,清代冠服制度繁复而最具民族特色。满族统治者在未入关前的天命、天聪和崇德年间就开始厘定其冠服制度,及至清乾隆年,已经形成一个庞大完整的冠服制度体系。勿庸置疑,清代对冠服颜色、形式、质地、纹样、工艺以及受者身份等的诸多规定是清以前任何一个朝代的冠服制度都无法比拟的。按《钦定大清会典》,皇帝冠服分为礼、吉、常、行、雨五  相似文献   

8.
《收藏家》2021,(1)
正孔府旧藏明代服饰目前主要保存在山东博物馆和孔子博物馆,其中藏于山东博物馆的明代服饰是20世纪50年代从曲阜孔府调拨而来,孔子博物馆收藏的明代服饰早先是由曲阜孔府文物档案馆保存。孔府旧藏的明代服饰实物种类丰富,涵盖朝服、礼服、公服、常服、忠静冠服、吉服、便服等主要的服饰门类,具体可分为衍圣公冠服:朝服、公服、常服、忠静冠服;命妇冠服:礼服和常服。吉庆场合穿着的吉服以及日常起居穿着的便服,其中以纹饰绚丽的吉服和用色素雅、款式多样的便服为大宗。朝服作为等级地位较高的一类冠服,一般应用于比较隆重的礼仪场合。《明会典》载,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降、开读、诏敕、进表、传制时,文武官员穿朝服。明代朝服继承了唐宋以来的形制,包括梁冠、赤罗衣、赤罗裳、白纱中单、蔽膝、大带、革带、玉组佩、大绶、小绶、白袜、黑履、笏等。目前唯一一套比较完整的明代朝服实物保存于山东博物馆,孔子博物馆则收藏了一件朝服上衣和一件白纱中单。  相似文献   

9.
钟粹宫明代早期旋子彩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禁城内大小宫殿、配房、廊庑、值房及园林中的亭台楼阁等建筑物有千余座,其内外檐的梁枋、檩桁、斗栱、天花、藻井上,都保存着大量的各种式样的彩画。但是,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这座规模宏大的皇宫之后,曾屡遭自然的和人为的毁坏。尤其是明清的改朝换代,历经二十四个皇帝的更迭,帝后们所使用的宫殿都经过重修、改建或扩建,在施工过程中还进行油饰和彩画,致使许多早期的彩画被毁坏。  相似文献   

10.
正明清以来,晋商在商场称雄五百年,华夏各地,远至俄蒙、东瀛,都有晋商足迹。晋商之所以能称雄五百年不倒,除了秉承诚信笃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外,更有一套严格的商规商约在约束着每一个山西商人,"标期"制度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经营制度之一。晋商标期是指明清到民国时期,山西商人在商业贸易中进行清偿债务、现银结算的规定期限。标期是降低赊销风险的一种优秀制度,过去晋商对信誉看得比生命  相似文献   

11.
一、清代服饰艺术发展的背景 清朝从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起,共历11帝,统治276年。清朝的建立、强盛、衰微以至灭亡,直接牵动着中华服饰艺术风格的重大变化。女真族原是尚武的游牧民族,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服饰文化。他们打败明朝统治者之后,就想用满洲的服饰来同化汉人,所以入关之后,就强令汉人剃发留辫,改穿满族服装,这一举动引起汉族人民强烈的抵制。清廷乃吸收明朝冠服制度中的某些成分,纳入  相似文献   

12.
分等分类视角中的汉、唐冠服体制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步克 《史学月刊》2008,2(2):29-41
所谓中国古代"冠服体制"的变迁,主要是指其分等分类样式及其在历代的变化.根据研究需要可以将其设定为"自然分类"、"职事分类"、"场合分等"、"级别分等"等概念,以此为工具来分析历朝冠服及服饰元素的不同排列组合样式以及冠服体制的表述形式.其结论是:周朝冠服体制特点,主要是"自然分类"和"级别分等"的结合.汉代冠服体制的特点,是其"自然分类"和"职事分类"相对突出;其时冠服的分类功能强于前朝后世,其分等功能弱于前朝后世.魏晋以后,冠服体制的重心日益向"级别分等"和"场合分等"偏转,服饰元素的等级规划日趋繁密.越是到历史后期,冠服之分等的功能越强.对上述变化的原因及意义,由此种视角的研究可以提供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文物》2016,(8)
正外藏是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发展过程中晚于实践而出现的葬制名词,它是相对陵墓墓室(正藏)而言较晚出现的一种陵寝制度因素[1]。外藏系统是指秦汉时期帝后陵墓墓室之外所发现的形制多样、数量众多的陪葬坑,是对秦始皇帝创设的皇帝专制中央集权体制下中央政府管理机构在陵园的模拟再现[2]。外藏系统经历了先秦时期的滥觞、秦统一时期的探索、西汉早中期的成熟、西汉晚期的衰落以及东汉时期消失等几个阶段,这一发展历程与影响东  相似文献   

14.
<正>历代泗州方志存废不定,传世文献中的泗州古方志对于泗州历史文化研究非常重要。笔者拟系统梳理历代泗州方志,尤以明清时期的泗州方志为重点。元代以前的泗州方志均已无存,明清泗州方志纂修过多部,其中存世以明万历《帝乡纪略》、清康熙《泗州志》、乾隆《泗州志》为代表。明清两代盱眙县与泗州关系密切,明清盱眙县志也包括明正德《盱眙县志》、万历《帝里盱眙县志》、光绪《盱眙县志稿》等多部,可视为泗州方志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5.
朝鲜王朝的长白山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认为,朝鲜王朝建立初期,长白山(朝鲜称白头山)被视为域外之山,所以没有被列入国家正式的山川祀典中。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定界以后,长白山成为中朝界山。英祖时期,长白山被定为北岳,成为朝鲜王朝的圣山。高宗建帝称号,对包括长白山在内的五岳进行封号。日本殖民统治时期,长白山成为象征朝鲜民族独立精神的一座灵山。  相似文献   

16.
佛教内道场为皇家祠佛场所,并不局限于皇宫之内,皇帝与皇后在京及京外住地的佛事活动场所、驾崩后的帝后陵寺均为内道场,同时,以父系计算的皇帝直系亲属、皇帝家奴相关的佛教活动场所也可视为佛教内道场,因此,除东西两京的皇宫内苑外,皇家陵园、离宫、行宫、王府等地均有内道场存在。前贤已考知唐代内道场26处,分别为太极宫4处、大明宫9处、长安禁苑8处、洛阳宫内1处,另有帝后陵内道场2处、行在内道场2处;在此基础上,笔者增补太极宫内道场1处、兴庆宫内道场2处、大明宫内道场2处、长安禁苑内道场3处、另有洛阳宫中与禁苑内道场6处、长安离宫内道场4处、帝后陵内道场4处、皇帝行在内道场2处、王府内道场1处,共增补25处。  相似文献   

17.
明代朝廷沿袭元代的旧例,把妈祖林默娘封为“天妃”,列入祀典。然而对于“天妃”这一封号,在明代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中产生了较大的分歧。反对者认为不应胡乱把处女之身的妈祖指配给天帝为妻室;赞同者则认为所谓“天妃”只是广义上的“以德配天”的含义,并非实指配与天帝为妻室。较为圆融者则主张以“圣妃”“圣女”的封号为妥,免得亵渎神明。明末清初之际,“天妃”“天后”封号又有与“碧霞元君”封号混同者。产生这些差异的实质,是传统儒家祀典观念与现实政治社会的实际需求之间的差异所引发的。而这种差异,即使是在其他方面,制度设计与现实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某些差异,都是很难避免的。  相似文献   

18.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唐代以前有关命妇礼冠的记载,缺少足够的完整文物与图像资料。不过,类似文物的出土与发现,最近几年开始增多,尤其隋炀帝萧皇后冠的完整出土与修复、复原,为人们提供了又一例隋唐命妇冠饰实证。对照研究历史文献与包括此冠在内的出土实物,可对隋唐时代命妇冠饰历史发展源流,作出更为具体的考证,如传世文献中语焉不详的宝钿、花树、蔽髻等究竟外形如何,博鬓、钿钗等的发展演变,并可对萧后冠饰本身的主要构件定名、形态及组合方式作进一步推测。  相似文献   

19.
刘铭  徐传武 《民俗研究》2012,(4):128-134
明初,朱元璋夺去了泰山山神的帝王封号。在当时残酷的文字狱和严酷的礼法的控制下,文学作品中不可能再出现称谓泰山山神“天齐仁圣帝”或与之相类似的帝号的情况。碧霞元君信仰在元代和明初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其在民间的普及范围极为有限。明中期,随着统治者政治文化政策的松弛,文学作品中称呼泰山山神的帝号已不再视为犯忌。成化十九年(1483)之后,碧霞元君信仰由于得到了皇室贵族的认可,而逐渐广泛普及于民间,达到了与泰山山神信仰并列,甚至超越之的地位。《水浒传》中多次称谓泰山山神“天齐仁圣帝”之封号,而且书中“万民朝拜碧霞君,四远归依仁圣帝”这句赞语,反映了碧霞元君与泰山山神享有同等地位,接受四方万民顶礼膜拜的盛况,这都应当是发生于明代成化十九年以后的事情。因此,《水浒传》的成书时间大体应当在明中期的成化十九年之后。  相似文献   

20.
艺高人胆大     
大明王朝的第十个皇帝朱厚照,史称正德帝。这个一生都不想当皇帝的主儿,有一项令自己颇为自豪的封号:顶级运动健将。 上天赋予了朱厚照活泼好动、反应敏捷的性格和天赋,这也正是一个优秀运动员所必备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