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那荣利  戴立强 《收藏家》2014,(10):62-69
<正>说明:1983年至1990年,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对全国(除台港澳)各文博单位收藏的古代书画进行了巡回鉴定。作为鉴定组专家成员之一,杨仁恺先生参加了全过程并做了鉴定笔记60册计170万字(辽宁人民出版社将于2014年10月出版)。在鉴定工作之余,先生对每日所过目的一些重点作品又写出评论,记于笔记的背页。每条评论短者几十字,长则数百字,表达了对一些书画作品的见解,可视为先生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今从笔记中摘出这些评论,稍加整理,按时代编排,并标出《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编号。本文为先生1987年3月至5月在浙江地区鉴定时所记。  相似文献   

2.
说明:从1983年至1990年,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对全国(除台港澳外)各文博单位收藏的古代书画进行了巡回鉴定。作为鉴定组专家成员之一,杨仁恺先生全程参加并做了鉴定笔记60册计170万字(辽宁人民出版社将于2014年9月出版)。在鉴定工作之余,先生对每日所过目的一些重点作品又写出评论,记于笔记的背页。每条评论短者几十字,长则数百字,表达了对一些书画作品的见解,可视为先生古代书画研究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今从笔记中摘出这些评论,稍加整理并标有《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编号,陆续刊出,以飨读者。本文为先生于1989年5月参加安徽地区鉴定工作时所记的整理稿。  相似文献   

3.
说明:从1983年至1990年,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对全国(除台港澳外)各文博单位收藏的古代书画进行了巡回鉴定。作为鉴定组专家成员之一,杨仁恺先生全程参加并做了鉴定笔记60册计170万字(辽宁人民出版社将于2014年9月出版)。在鉴定工作之余,先生对每日所过目的一些重点作品又写出评论,记于笔记的背页。每条评论短者几十字,长则数百字,表达了对一些书画作品的见解,可视为先生古代书画研究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今从笔记中摘出这些评论,稍加整理并标有《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编号,陆续刊出,以飨读者。本文为先生于1987年5月参加安徽地区鉴定工作时所记的整理稿。  相似文献   

4.
说明:从1983年至1990年,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对全国(除台港澳外)各文博单位收藏的古代书画进行了巡回鉴定。作为鉴定组专家成员之一,杨仁恺先生全程参加并做了鉴定笔记60册计170万字(辽宁人民出版社将于2014年9月出版)。在鉴定工作之余,先生对每日所过目的一些重点作品又写出评论,记于笔记的背页。每条评论短者几十字,长则数百字,表达了对一些书画作品的见解,可视为先生古代书画研究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今从笔记中摘出这些评论,稍加整理并标出各作品在《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中的编号。本文为先生于1987年10月至12月在天津地区鉴定工作时所记。  相似文献   

5.
1986年11月,国家文物局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谢为《双猫图})的任伯年作品时,非常兴奋,认为这是稚柳、杨仁悄、刘九庵、傅幂年等专家来到江苏省美他所看到过的任伯年的最好作品,欣然为这幅作品题术馆鉴定明清书画藏品。当谢稚柳先生看到当时称之  相似文献   

6.
“《功南帖》真伪争议反映出中国书画鉴定的当下窘境。随着谢稚柳、启功、徐邦达等(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小组成员的年事已高或相继离世,很长时间以来,中国古代书画由谁来鉴定一直是一个疑问。”  相似文献   

7.
<正>《晓江风便图》绘于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是渐江晚年的一幅经典之作,也是其绘画风格成熟稳定期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该画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为国家一级文物。该作品原由徽州大收藏家许承尧先生收藏,后来许先生的藏品大部分都捐给了安徽博物院,《晓江风便图》才又得以重见天日。1987年,由启功、谢稚柳、刘久庵、杨仁恺等专家组成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来安徽博物院鉴定时,认为  相似文献   

8.
南京博物院藏有朱耷《牡丹大石图轴》(图1),纸本,水墨,124.6cm×62.3cm,款署“八大山人”,下钤“驴屋人屋”白文印。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鉴定此画为真迹, 编入《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七册(文物出版社版)。此画曾多次展出过,笔者反复观摩,对署款“八大山人”四字的书法疑其为伪,因此查阅了与此作创作年代相近、署款  相似文献   

9.
吴镇烽 《文博》2006,(3):4-9
近几年来,我在鉴定古代青铜器的过程中,见到一些有价值的铭文,均未公开发表;另外,同仁刘合心先生在陕西省文物鉴定组工作期间,亦收藏了一批青铜器铭文拓本,有许多未曾面世,承蒙厚意, 嘱余考证并慨允发表,今一并刊布,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张珩 《文物》2015,(4):90
<正>本书是我国文博界前辈、古代书画研究大家、书画鉴定学奠基人张珩先生的代表作,为书画鉴定著录专书。全书收录了从两晋至近现代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书画作品2200多件,依原稿分为绘画四编和书法四编,共13册(绘画8册,书法5册)。每编均按作品的年代顺序编排;每件作品均记录其名称、质地、尺寸、内容、题跋、印鉴、收藏单位及著录情况等。本书所收作品资料尤为难得,对于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和中国美术史研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收藏家》2016,(12)
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面向中国古代书画曾有三次国家级大"普查"。第一次是北宋徽宗时期,随后编纂了《宣和书谱》、《宣和画谱》;第二次是600多年后,清乾、嘉两代,并有《石渠宝笈初编》、《石渠宝笈重编》、《石渠宝笈三编》先后问世。第三次是在1983年,文物局在北京召开全国古代书画巡回鉴定专家座谈会,在会上成了立"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  相似文献   

12.
陈昌华 《收藏家》2004,(8):6-11
《吴熙载篆书绎山铭》(图1),纸本,高119、宽32厘米,共有篆书120字,落款行书129字。该作品旧藏于衢州孔氏,现藏于浙江省衢州市博物馆,1987年3月经国家文物局书画鉴定小组鉴定为吴熙载真迹,并作为传世佳品分别收入《中国古代书画目录》浙23-04和《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十一册258页。  相似文献   

13.
《吴熙载篆书绎山铭》(图1),纸本,高119、宽32厘米,共有篆书120字,落款行书129字。该作品旧藏于衢州孔氏。现藏于浙江省衢州市博物馆,1987年3月经国家文物局书画鉴定小组鉴定为吴熙载真迹,并作为传世佳品分别收入《中国古代书画目录》浙23—04和《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十一册258页。笔者经多次对该作品进行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著名古书画研究专家、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新先生,不幸于2020年1月31日7时1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杨新先生1940年生于湖南湘阴,自幼喜好绘画,196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1965年毕业后到故宫博物院工作,从事中国古代书画陈列与研究,曾担任徐邦达先生助手,并师从徐邦  相似文献   

15.
《收藏家》2017,(10)
《九仙学苑》是由著名古代书画收藏家朱绍良先生作为清艺汇古代书画研究班导师开辟的专栏。朱绍良先生2010年被《收藏家》杂志评为全球华人十大收藏家之一,曾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州美院等高校,他力求在此栏目中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近20年收藏经验与心得,带领学生们探究用科学方法论鉴别和欣赏中国古代书画,并希望借此引领更多的艺术品爱好者深入到古代书画的研究和收藏中。  相似文献   

16.
《收藏家》2017,(9)
《九仙学苑》是由著名古代书画收藏家朱绍良先生作为清艺汇古代书画研究班导师开辟的专栏。朱绍良先生2010年被《收藏家》杂志评为全球华人十大收藏家之一,曾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州美院等高校,他力求在此栏目中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近20年收藏经验与心得,带领学生们探究用科学方法论鉴别和欣赏中国古代书画,并希望借此引领更多的艺术品爱好者深入到古代书画的研究和收藏中。  相似文献   

17.
《收藏家》2017,(11)
《九仙学苑》是由著名古代书画收藏家朱绍良先生作为清艺汇古代书画研究班导师开辟的专栏。朱绍良先生2010年被《收藏家》杂志评为全球华人十大收藏家之一,曾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州美院等高校,他力求在此栏目中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近20年收藏经验与心得,带领学生们探究用科学方法论鉴别和欣赏中国古代书画,并希望借此引领更多的艺术品爱好者深入到古代书画的研究和收藏中。  相似文献   

18.
《收藏家》2017,(12)
《九仙学苑》是由著名古代书画收藏家朱绍良先生作为清艺汇古代书画研究班导师开辟的专栏。朱绍良先生2010年被《收藏家》杂志评为全球华人十大收藏家之一,曾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州美院等高校,他力求在此栏目中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近20年收藏经验与心得,带领学生们探究用科学方法论鉴别和欣赏中国古代书画,并希望借此引领更多的艺术品爱好者深入到古代书画的研究和收藏中。  相似文献   

19.
《收藏家》2017,(5)
<正>在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大家张葱玉、徐邦达、王己千等前辈评论中,对清代大画家王原祁推崇备至,认为其笔墨能力堪比宋元大画家,西方美术史界将他的绘画称为"东方塞尚"。王原祁(1642~1715年)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孙。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官至户部侍郎。与王时敏、王鉴、  相似文献   

20.
惊悉林邨先生不幸辞世,哀悼之情油然而生。我与林邨先生结识,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斯时我奉命为《北京文史笔记丛书》征稿并着手整理与编辑工作。林邨先生学识渊博,尤专书画,造诣颇深,而且为人和蔼可亲,待人诚恳。我接受主编任务后,第一个采访的就是许林邨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