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随着我国和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开展的改革,人们破除了过去单一的苏联模式观,承认社会主义建设可以而且应该存在多种模式,存在多样化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改革时代”的今天,我们回顾一下曾一度被誉为“改革之星”的哥穆尔卡的“波兰道路”,并就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结果作一浅析,这对我们观察和认识各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是有意义的,人们可以从中获得教益。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波兰左—右翼政治格局中 ,民主社会主义势力是两分天下有其一。社民党是波兰的第二大党 ,在波兰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工人联盟”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一、波兰民主社会主义的“新建党”与“改建党”剧变后 ,在波兰先后出现了 5个自称坚持民主社会主义的政党 ,它们分别是“波兰社会党”、“工人团结”、“民主社会运动”、“波兰共和国社会民主党”和“波兰社会民主同盟”。前三个是剧变以后新组建的社会民主党 ,后两个是在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基础上改建成立的社会民主党。其中 ,波兰社会民主同盟…  相似文献   

3.
当今国外史学思潮似乎有三个体系:以苏联和波兰为代表的历史唯物主义史学体系,源于法国的“年鉴派”和“新史学”,西方文化中心论。  相似文献   

4.
文革“大民主” “大民主”一词,据李慎之先生的叙述,最早是由他与王飞在1956年秋提出来的。1956年爆发“波匈事件”。毛泽东派其秘书林克到新华社国际部征求意见。在这次征求意见的会上,李慎之、王飞认为“苏联东欧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在革命胜利后建立起一个民主的制度”,  相似文献   

5.
刘峰 《世界历史》2020,(1):15-27,I0002,I0003
近代日本侵略统治伪满的思想与政策并非铁板一块,它至少存在着两个派系:既有利用“以满制满”、自治主义为手段的“自治派”,也有追求中央集权、统制主义的“统制派”。前者倾向于自下而上的自治主义,不断在地方上推进“县自治”与“保甲制”,以图在“自治”的名义下利用华人对各地展开实际操控并向上层扩大;而后者则倾向于自上而下的统制主义,期望削弱地方的权能,构建并强化“总务厅中心主义”等中央集权性政策,将伪满彻底地属国化、殖民地化。两者之间既有摩擦,也有配合,共同统一在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奴役东北人民的大目标之下。  相似文献   

6.
白晓红 《世界历史》2001,2(5):68-77
斯拉夫派是 19世纪中期“俄国与西方”问题的历史性的大争论中 ,强调俄国历史道路的特殊性 ,与西方派对立的派别。斯拉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霍米雅科夫、基列耶夫斯基、阿克萨科夫兄弟和尤·萨马林等。作为倡导俄罗斯民族独特精神的思想体系 ,斯拉夫派思想———斯拉夫主义 ① 在俄罗斯思想发展的长河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斯拉夫主义的哲学世界观的突出之处是以精神整体性反对西方唯理主义 ,以东正教的聚合性对抗西方的个人主义 ;斯拉夫主义的社会政治理想是保持村社和地方会议的君主制社会的和谐有机发展 ;斯拉夫主义的经济观点表现…  相似文献   

7.
<正>史学作为中国文化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门学术,在长达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深固的传统。降及晚清,随着传统社会走向衰败和西学东渐的文化冲击,史学的发展也日益陷入困顿:观念的陈旧、视野的局促、方法的凝固和社会功能的明显缺失,无不在迫其展开一场革新自救,以应世变。以20世纪初“新史学”思潮涌起为启程标志的近代化转型,便反映了这一时代趋势。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最初虽有国粹派、学衡派和新青年派等围绕着“西化”还是坚持本土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建设思路展开过争论,但争论的结果,“西化”派显然占了上风,并由此成为史学近代化的主流路径。西方学术走出中世纪的近代表征,不外以人本主义取代神意史观,力求摆脱对宗教神学的依附关系,建立起独立的学科地位;提倡怀疑精神和科学理性,破除蒙昧主义,借助自然科学方法,树立“无征不信”的治学规则。循此路径,“新史学”把“史学革命”的重点首先集中到改变旧史观念方面,即反对维护君主专制的正统观及其史体、历史循环论和复古观,主张以西方进化论认识整个历史,提倡用近代民主价值观臧否史事人物。这也是梁启超全面批判旧史学的基调所在。但也应看到,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之...  相似文献   

8.
杨友孙 《世界历史》2006,1(4):51-59
文化外交,在国际关系中作用越来越重要。冷战中美国对苏联东欧的文化外交,即美国政府对苏联东欧人民的以传播美国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外交,是美国对苏东“双轨政策”中的重要一轨,也是美国对苏东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美国对波兰的文化外交为窗口,对美国文化外交的实质、策略、特点进行细致的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论文以波兰华沙的中国城为案例,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田野方法,考察了其历史沿革和现状、转型困境以及未来前景。华沙中国城是中东欧地区最大的中国商品批发中心和波兰最集中、规模最大的华侨华人社区,也是华商在波兰乃至中东欧地区创业的历史缩影。近年来,随着同行竞争的加剧、税务矛盾、经营模式的掣肘等问题出现,波兰华商面临的挑战和考验日益严峻。从宏观视角而言,波兰华商的发展历程和转型困境也是中国传统制造业在海外发展与转型升级的缩影。从传统意义的输出“廉价货”到“质优价廉”,再到如何走向具有高附加值的“品牌化”发展道路,是当前从事贸易批发的波兰华商,乃至整个中东欧地区华商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马艳红  李超  靳乐怡 《神州》2013,(23):149-149
古希腊语言学中自然派与惯例派的论辩持续了几个世纪,毫无疑问,这场论辩促进着古希腊语言学中语法,词源等的发展,推动着哲学家、思想家的语言理论研究和探索。先秦思想理论中关于“名”和“实”的争鸣,在某种程度上与古希腊自然派与惯例派的论辩有着一定的联系性和契合点。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语言学中自然派与惯例派的论辩持续了几个世纪,毫无疑问,这场论辩促进着古希腊语言学中语法,词源等的发展,推动着哲学家、思想家的语言理论研究和探索.先秦思想理论中关于“名”和“实”的争鸣,在某种程度上与古希腊自然派与惯例派的论辩有着一定的联系性和契合点.  相似文献   

12.
发展与扩张是美国国策的一条主线。“热战”、“冷战”与“冷和”则是美国基于国内经济与社会发展而对全球扩张的依序相循的三段路径。反法西斯战争是全世界人民的胜利,美国却是世界胜局的最大受益。二次战后初期以来,美国挑起“冷战”,以“经济分流”与“民主工程”令苏联解体,使自身处于一超独大的世界之位。在“冷和”条件下,美国对发展中国家推进“改造工程”,则是其对全球扩张的新目标。三内生互动的解读,有益于人们的深度战略反思。  相似文献   

13.
实行民主宪政一直是近现代中国先进分子梦寐以求的目标。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以胡适、罗隆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以《新月》月刊为阵地,向国民党一党独裁发起挑战,要求以民治代替党治,实施法治以保障人权,在思想界掀起了一场颇具影响的“人权运动”。人权派因此得名。  相似文献   

14.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一事,在当时引起了重大反响。在中国国内,《大公报(天津版)》对这一事件持肯定态度,即使苏联进军波兰也没改变其看法;《东方杂志》则未对之做过多肯定,但当苏联进军波兰的事件发生后,就对苏联予以了较多的抨击。导致两者看法不一样的原因是:作为报纸的《大公报》更需注意引导舆论;两者的关注层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中国史学界,存在着为学问而学问的“求真”史学和为变革现实而研究历史的“致用”史学,进入40年代后,这两派呈现出若干逆向运动的迹象。本文主要探讨了40年代中后期唯物史观派史学所呈现的新的研究动向。  相似文献   

16.
陈继礼 《炎黄春秋》2009,(10):56-59
我国原驻波兰大使刘彦顺在2004年2月北京《纵横》月刊上著文,详述二战期间苏联当局枪杀25000余名波兰被俘军官的所谓“卡廷之谜”,使一桩尘封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空白”越过了“控制者们——当局已经设计好的那种结论”,以见证人的资格,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17.
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这一报告的影响,像毛泽东所说,是“揭了盖子,捅了漏子”。当年10月,在波兰和匈牙利先后爆发了性质不同但目的均为驱逐苏联势力的事件,即“波匈事件”。 面对突发的“波匈事件”,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最初的对策并非恰当。最  相似文献   

18.
关于"经世致用"思潮的几点质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宏斌 《史学月刊》2005,(7):106-114
“经世”的词义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本来是非常明确的,历经2000余年而无歧义,从不与“致用”一词搭配使用。自从梁启超开始使用后,“经世致用”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现代许多学术论著中。在研究清代学术思潮时,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国在嘉庆、道光年间出现了一股“经世致用”学术思潮,并且产生了一个“经世派”,不仅如此,还把这种“经世致用”思潮与鸦片战后的“师夷制夷”相联系。其实,不仅“经世致用”的提法不妥,而且“经世派”存在的现实根据也不足,就连“经世”观念与“师夷制夷”之间的历史逻辑联系也是值得怀疑的。  相似文献   

19.
“人权派”是本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出现的一个政治派别。其代表人物是当时在上海任大学教授的胡适、罗隆基、梁实秋等人。他们大都留学欧美,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套民主政治制度较为熟悉,对中国的国情则不甚明瞭。因而,他们便以其所接触到的西方民主政治制度为蓝本,以“保障人权”为旗帜,发起了一场较具规模的“人权运动”,“人权派”因此得名。“人权派”针对国民党的专制独裁统治,提出了“保障人权”和“思想言论自由”、施行“法治“和“专家政治”等政治主张,在当时的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试对“人权派”的政治主张及其所起的作用予以实事求是的论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略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无人不知“新月派”,无人不知“新月派”的干将梁实秋、闻一多、徐志摩,却鲜有人知叶公超也是新月派的骁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