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轼与砚     
朱思红  徐蕊 《文博》2004,(5):70-71
苏轼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文化巨人。他精于策论诗赋,文字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后世所称颂。他又擅于书法绘画,以“不践古人”、“能自创新意”而自成一家。其丰实多彩的文事生涯,使他与文房四宝结下了特别的情缘,流下了不少千古佳话。然而在以往的苏轼研究中,人们更多地重视的是他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对他在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的研究则相对不足,有的甚至是空白。  相似文献   

2.
历代刻帖费时费力,而在明代私人丛帖中开风气之先的《停云馆帖》,却并列了三个版本的《黄庭经》,一个是作为对王氏法书的收录,一个是作为文氏自家书法成就的体现,最引人瞩目的是其中还包括了一个《黄庭经》残本。这不仅体现了文氏父子对于书法传统的钻研与继承、对金石趣味的体会与开拓,以及对人生幻灭的独特见解,同时也反映了他们融入并引领明代中后期艺术潮流的一条独特途径,这是文家父子绝不亚于其绘画成就的文化贡献。对这个案例的探讨,有助于将文氏父子三人的艺术行为加以整合,通过金石学的桥梁使文氏父子不再隔离于近乎分别书写的书画与篆刻领域,进而对明代艺术史产生新的认识。近年来,关于明代经典艺术史与视觉文化研究两大研究路径的分歧与前景曾引起过一些争论,而本文的论题刚好连接着这两个学术取向,一方面法帖自然属于典型的精英艺术,另一方面对于残本的兴趣却将传统艺术史的视野带向了更宽广的领域。  相似文献   

3.
1978年,洛阳汉魏太学遗址东南约18公里的偃师焦村之野发现一块刻有古文、小篆、隶书三体之曹魏正始石经残石,6行19字,经文“家……勤劳……不则……昔在……宁……外”,为《尚书·无逸》篇开首,复原后知为正始石经第廿石中心偏左部位残石。  相似文献   

4.
王迪 《神州》2013,(32):52-52
书法课程属于对外汉语文化课程教学,但是由于书法课程教学长期游离于正规语言课程教学之外,其作用常常不被重视而成为一块薄弱环节。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和近年来有关书法教学的相关材料,探讨了书法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及地位,分析了当前书法教学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一些提高书法教学效果的措施,希望能对外汉语教学有所补充。  相似文献   

5.
石谷风 《江淮文史》2004,(1):111-122
1919年,我出生于北京,乳名牛儿,取名石振华。1937年,更名谷风。祖父讳山峰、字卓然、号勤堂,在北京教私塾,擅书法、喜收藏书画。父讳呈象、字练之,幼承庭训,通经史,供职北京大学30余年,曾任蔡元培校长的秘书。母张氏讳仙之,通晓诗书。祖籍湖北黄梅,客居北平。  相似文献   

6.
人民是社会组成的基本成员主体,能反映一个社会的基本状态。在古代封建社会,人民的等级划分严格,社会的指向往往受到权贵势力的引导,此时底层劳动人民的审美表达对于后世认识那一时期的社会状态就尤为重要。书法艺术作为最能体现人民审美、思想、诉求的艺术形态之一,有着重要的意义。东汉的墓道刻石艺术就是其中的代表。通过对任城王汉墓黄肠石题刻的研究发现,虽然在严格的制度下,东汉的刻工们还是体现出了乐观的心态和向上的精神,并且十分重视实用的概念。任城王汉墓黄肠石题刻体现的劳动人民的审美表达,也从其他角度影响了现代书法圈,现代年轻作者将当时因刻制状态、文字素养而造成的特殊现象运用于自己的书法创作中。类似任城王汉墓黄肠石题刻这样的书法艺术还促进了民间书法概念的提出,丰富了取法对象,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书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子莹 《神州》2020,(6):7-8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瑰宝,书法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闪闪发亮的行星。在我国历史上,书法名家可谓层出不穷,比较著名的书法大家如王羲之、柳公权、赵孟頫,这些都是我国书法启蒙的奠基人,而在书法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出色的书法大家,黄庭坚和董其昌就是其二。黄庭坚和董其昌的书法时代虽然不同,但他们的书法艺术都自成一派,各有各的特色,都被世人所追捧,其中也不乏有一些共通的地方。书法艺术的创作离不开日常生活的体会,每一个书法艺术作品都是作者对社会背景和时代特色的反映,书法家将自己的思想投射到书法艺术作品当中,让后人能够从中窥探到了历史的沧桑和作者的心路历程。本文将对黄庭坚和董其昌二位大家进行研究和探讨,探索二人书法思想的异同,针对二人的书法成就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8.
《文史博览》2009,(7):34-35
"大千世界"是佛教语。据《华严经》卷四,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廓,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和七山八海,叫做一个小世界。须弥山的问题,至今仍是佛教学中的谜,一些开明的看法(如日本学者),说是出于印度古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渊源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许多经典的艺术门类,而书法在这些门类中经过三千多年的洗礼已成为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中国历代书法始终伴随着学、诗歌等艺术形式而存在着,无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书法都成为不可替代的书写工具;而且是化传播的一种手段。有一些特殊的人群从古至今都在追求着一种信仰,他们把对道教佛教的信仰通过书法表达出来,道教佛教因此与书法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0.
陈裕亮 《神州》2011,(19):96-99
今年7月,中国书协理事、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朱守道与艺术评论家陈裕亮作客茶楼,就当前书法创作中的一些话题进行交谈。其中涉及当前书法创作中一些有趣的现象,听了对人不无启发。现将访谈文字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神州民俗》2010,(7):61-64
虽然许多民国政要多不是职业书法家,但他们中的一些书法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外加上他们的名气,往往会另书法作品更有收藏价值,也让很多收藏者趋之若鹜。专家提醒收藏者注意:名人书法名人在先,书法在后。  相似文献   

12.
雷峰塔是五代末年吴越国王钱俶为安奉“佛螺髻发”动工兴建的佛塔,1924年9月25日倒塌成废墟。2000年2月-2001年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两阶段对雷峰塔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基本搞清了塔身的形制、结构、大小、层数等相关问题,发掘了地宫塔基及外围遗迹,出土了银质阿育王塔、鎏金铜佛像等大批珍贵文物。地宫的发掘弥补了五代十国时期佛塔地宫考古的空白,为研究南北方地宫形态结构的差异和唐宋时期舍利瘗埋制度提供了许多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石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爱石赏石古已成习,于今尤盛。黄河石因独具的自然美、雄浑美、朦胧美、形态美和色调美而成为一种天然的化载体,多少艺术家未曾状写、塑造出的大漠山川.敦煌彩绘与书法字,多少科学家未曾最后破译的生命进化、岩层构造与地球演变等图符号,都无所不包地  相似文献   

14.
杭州雷峰塔创建于五代吴越时期,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落成。北宋宣和年间毁于战火,南宋初予以整修。1924年塔体倒塌,形成废墟堆积。2000年初,经国务院批准,进行考古发掘,并拟复建。本文为雷峰塔的复原考证,具体说明了吴越雷峰塔的原状:七级塔至刹尖原高约68米;正面二层台基,应有钩栏;底层有副阶;二级以上作九成等比级数递减;塔体收分略呈抛物线卷刹;塔顶设刹,形制略如保俶塔。该塔大木应是采用宋式一等材,推测各层塔檐为六铺作,双抄双下昂。平座为四铺作,不用昂。全塔艺术造型和工程技术水准都很高,在中国建筑史上作为吴越的代表作,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大足石刻博物馆中心展厅陈列着一件毗卢遮那佛头像,原为大足宝顶山大佛湾14号窟内毗卢遮那佛的造像头部,原龛窟呈现的是《华严经》中描述的毗卢遮那佛七处九会的庄严场景,是我国宋代高超雕刻技艺的缩影。  相似文献   

16.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运用在平面设计中有很好的融合性,本文结合一些案例的设计和应用,来证实中国书法与设计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博物馆珍藏的雷峰塔地宫出土的纯银阿育王塔,塔身内用金棺盛装佛螺髻发舍利,是当年吴越国王钱俶建造皇妃塔(后称雷峰塔)的核心所在,专为雷峰塔打造,是钱俶毕生崇佛的体现。银塔直接仿自延寿造夹纻育王塔(温州白象塔出土的漆塔),间接仿自鄮县阿育王塔。  相似文献   

18.
鞠晓玲 《黑龙江史志》2009,(9):55-55,57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运用在平面设计中有很好的融合性,本文结合一些案例的设计和应用,来证实中国书法与设计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雷峰塔出土的金铜佛坐像与隋唐佛坐像的样式比较,又据钱妃孙氏发愿造塔诸因素分析,应为阿弥陀佛,制作于唐末五代之际;但台座、光背和像身的风格并不统一,推测系不同时代之物组合而成。  相似文献   

20.
摩崖石刻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种表现,所谓摩崖书法,主要是指镌刻在天然石壁之上的一些书迹。据冯云鹏《金石索》曰:"就其山而凿之,日摩崖。"为摩崖石刻书法填上颜色古来就有之,好的填色技法能使摩崖石刻书法更容易让人们领略其气韵与神采,同时更能反映出摩崖石刻书法作品中的时代风貌与个体风格特征。本文以七星岩摩崖石刻填色的实际工作为例,试从填色工具与颜料、填色操作者的技术能力要求、重视摩崖石刻的个体风格特征等几方面给予简要阐述,以此作为对摩崖石刻填色技术与要求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