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2019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志全面、系统、客观记述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爆发,到2011年9月30日绵阳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的情况。全志设概述、大事记、灾情、抢险救灾、医疗防疫、赈灾、灾后重建、英模(先进)集体和人物、附录等内容,分上下册,共200余万字,108张卷首彩图,250张随文附图,88张表格,并随书赠送光盘。《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是绵阳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记述特大地震灾  相似文献   

2.
编纂目的、意义及编纂原则 《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以下简称《绵阳抗震救灾志》)是绵阳历史上第一部针对一场突发特大自然灾害(8.0级特大地震)而编纂的志书,是一部全方位记述和反映地震灾情、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的专志,通过全面客观地记述绵阳受灾情况、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对系统总结抗震救灾经验、加强灾害应急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文化遗产造成非常惨重的损失,面对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四川文博战线职工在全国同仁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艰辛努力,以忘我无私的工作态度和朴实无华的实干精神在三年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本文通过对四川三年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采取措施和方法的全面介绍,全面总结其保护成功经验,希望留给后人一点启示,为今后类似事件的处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5月20日,由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发改委)牵头组织编纂的《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灾后重建》(以下简称《灾后重建》)正式报送《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进入复审程序。《灾后重建》分卷是《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在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之际.由中共德阳市委、德阳市人民政府组织编纂的《汶川特大地震德阳抗震救灾志》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 汶川特大地震是德阳有史以来。受灾最严重、死伤人数最多、救援难度最大,得到援助最多的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6.
“5·12”特大地震发生已近两年,它带给民众的惊恐与伤痛正在时光的调色板中慢慢褪去,它带给社会的思考与变迁却在历史的座标上愈见清晰。面对一场突如其来,千年不遇的特大自然灾害.我们不仅仅需要记住遭遇的伤害。更需要从中找到守护家园和生命的有益启示。作为这种寻找的方式之一,国家、省及地震灾区政府都启动了抗震救灾志书的编纂工作。笔者有幸参与了《汶川特大地震德阳抗震救灾志》的编辑,  相似文献   

7.
4月18—19日,甘肃省史志办按照甘办发(2012)119号“关于印发《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志编纂方案》的通知”要求,在兰州举办了《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志》培训会议。系统培训参与此项工作的省级部门和相关市州县工作人员。应甘肃省史志办的邀请,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派员参加了培训工作,并以“从汶川到舟曲——灾难的故事以及我们的记述选择”为题.  相似文献   

8.
广西的自然灾害刘肇贵三、大风和冰雹根据史籍记载,广西自古以来就经常发生风灾。在17IZ—1776年这65年间,即有16年发生风灾,平均约4年发生1次,其中1712年间即有9个月发生风灾。1802—1897年这95年间,即有38年发生风灾,平均2.5年...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旱灾一直是北方第一大患,位列各种自然灾旱之首。山西是一个典型的内陆省,地处华北黄土高原,亚温带气候,每年4—7月蒸发量最大,再加上春夏少雨,极容易在春夏发生程度不同的旱灾,因此自古以来旱灾就成为这个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据文献记载,山西榆社县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始,至明万历四十六年(1617),有9次特大灾害。自清顺治元年(1644)至1992年间,出现过88个灾害性年份,占总年份的25.3%。而88个灾年中,因旱成灾年占50%。(1)因此可以看出旱灾在山西占有的比例及危害。因此,能否避免旱灾,减少旱灾带来的损失,在旱灾发生时应采取何…  相似文献   

10.
地震等自然灾害往往给不可移动文物造成非常大的破坏,及时研究文物(尤其是石窟寺)在自然灾害影响下的应急处置措施刻不容缓。不可移动文物(石窟寺)自然灾害风险应急处置方案的编写,其核心是要明确灾前、灾中、灾后各个阶段中要做什么、怎么做以及相应的策略等问题,体现"灾前预防性、灾中及时性、灾后合理性",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的价值,实现保存状态的稳定和持续。  相似文献   

11.
《巴蜀史志》2009,(3):9-9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阿坝州地方志办公室及各县志办迅速组织力量.开展抗震救灾相关资料收集。今年,州志编委向各县、州级部门发文,就“5·12”汶川特大地震概况撰写及抗震救灾、灾后重建资料收集等工作作出部署,为全面、详实、系统、准确地纪录阿坝州抗震救灾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1966—1976年中美苏关系纪事(连载四)王永钦1973年1月1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发表《新年献词》,转达了毛泽东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一带方针性的口号。1月3日周恩来会见越南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出席关于越南...  相似文献   

13.
再回震中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我多次去震中调研。 2010年10月,也就是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之时.我再次去了汶川及周边市县。灾区发生的巨大变化,简直难以置信,用“天翻地覆”、“脱胎换骨”来形容绝不过分。按照当地老百姓的说法,“两年至少跨越20年”!  相似文献   

14.
《德清县志》记载“文革”恰到好处《德清县志·“文革”纪略》恰到好处,适度地再现了十年动乱在德清发生的情状,这不能不说是志书编纂者认真研究、客观把握的结果.除篇目设置上的巧妙外,文字叙述也有令人可以借鉴之处:《纪略》开首记:“1966年5月至1976年...  相似文献   

15.
慎智 《巴蜀史志》2009,(4):27-27
2009年6月17—18日,《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志编委会”)在成都举办《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编纂培训班。  相似文献   

16.
2008年7月1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文物局在阿坝州理县桃坪羌寨举行“羌族碉楼与村寨抢救保护工程”开工仪式。这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少数民族地区启动的第一个文物抢救保护工程。  相似文献   

17.
乾隆三年地震和1920年海原大地震是宁夏历史上两次特大地震。这两次大地震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后来的城市建设、抗灾救灾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两次地震在灾情方面有共同点,文章以政府及各级官员在救灾中的表现、灾后重建的速度与实效、科技在救灾中发挥的作用为切入点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清朝时期,行唐地区旱涝、冰雹、蝗灾、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清政府通过实行查灾、赈灾、赈济、赈借、平粜等一系列赈济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使行唐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已成为了历史。1967年7月20日,武汉地区曾发生过震惊中外的一场事件,叫做“七·二○事件”。事件发生后,林彪。江青一伙把这次事件诬蔑为“反革命暴乱”,武汉地区的广大军民遭到了残酷的迫害,经历了悲和痛、血和泪的磨难。若写出一部《武汉地区“文革”十年史》,“七·二○事件”应是其中重要的一页。 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 11月,中共中央推倒了林彪、江青一伙强加给武汉广大军民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沉冤 11年之久的…  相似文献   

20.
人民的中流砥柱——回忆周总理在“文革”中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在若干重大问题上的斗争吴庆彤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这场“文化大革命”是毛主席发动和领导的。他的出发点是反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