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希特勒上台后,德国进一步暴露了要同其它西方大国争霸和重新夺取殖民地的野心,越来越明显地成为同英法争夺欧洲霸权的主要对手。但是,在30年代中期以前,英国仍继续其在20年代推行的“扶德抑法”政策,企图通过制造法德之间的“均势”和对抗谋求自己对欧洲事务的支配权。30年代中期后,迫于德国威胁进一步增大的压力,英国不得不停止“扶德抑法”,开始拉着法国对德国实行有限度的绥靖政策,以维护其在世界范围内的霸权地位。在欧洲战争爆发前夕,它又大搞祸水东引,企图利用苏德战争坐收渔人之利。  相似文献   

2.
论1939年苏联的外交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9年,苏联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一直仇视、抵触苏联的英法和德国一反常态,竞相拉苏。当时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苏联只能选择前者。这是1939年苏联外文选择的上策,屯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唯一方案;然而,苏联没有选择英法,而是选择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苏联的这一外文选择,被苏联学者长期解释为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结果。其实,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里有着更深层的动机和目标,即扩张疆界、祸水西引。  相似文献   

3.
试论三十年代苏联的“集体安全”政策──兼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王哲本世纪三十年代,在亚、欧先后形成了两大战争策源地,面对德、日、意法西斯的战争祸水,英、法、美等西方国家推行纵容侵略扩张的绥靖政策;与英法等国的态度不同,苏联则推行"集体安全"政策...  相似文献   

4.
陶樾同志在《世界历史》杂志1980年第3期上发表的《两次大战期间英国的外交政策与欧洲均势》一文中,认为“英国的绥靖政策是从1937年5月底内维尔·张伯伦主政后才真正开始贯彻执行的”,绥靖政策的结束是在1939年3月31日,“即德军占领布拉格后的十六天,张伯伦突然代表英法两国宣布全力支持波兰政府、保证波兰的独立”这一天。对此,本人谈点与陶樾同志不同看法,以求赐教。 一 丘吉尔在其《回忆录》中,写到张伯伦在1939年对波兰予以保护一事时指出:英国对德国“放任、安抚、绥靖的政策执行了五六年之久”。由此推断,他认为在张伯伦上台前的  相似文献   

5.
是退让投降吗?——论欧洲的绥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让投降说,祸水东引说,是都祖源于三、四十年代国外的旧说,不可避免地镌刻着时代烙印,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另则,由于是从既有定义出发去铺排历史,并剪裁史实以“印证”先验式的定义,因此,就都不可能对绥靖及大战进程作出统一、科学的说明,更不可能对绥靖作出鞭辟入里的批判并总结其教训。 澄清绥靖问题,对探讨三十年代的国际关系史及二次大战的起源,对阐明和平与战争的辩证法并汲取富于教益的经验,都有着重大意义。但为此,便须正本清源,另辟蹊径,摆脱国外旧说的束缚,改变问题探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关于洛迦诺公约的性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5年10月5——16日,英、法、德、比、意以及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在瑞士的南部小城洛迦诺举行会议,在会上共签订了八个条约,总称作:“洛迦诺公约”。关于洛迦诺公约的性质,苏联历史学家历来认为它是反苏的,说:“洛迦诺协定为德国的东进打开了合法途径”。“洛迦诺条约的主要用意在于把德国侵略势力的矛头引向东方……”。过去,我国史学界也一向认为洛迦诺公约是反苏的,有的同志干脆把它说成是西方帝国主义为了“祸水东引”,即向东发动侵略战争,反对苏联。近几年来,随着历史科学研  相似文献   

7.
徐成 《史学集刊》2021,(1):134-144
20世纪30年代英法等西方国家对纳粹德国实施的绥靖政策,一般被认为是鼓励希特勒侵略胆量和野心、最终导致二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它在日后甚至发展成了国际政治中软弱无能、胆怯和丧失原则的无益让步的代名词,即所谓“慕尼黑类比”。在“慕尼黑类比”的阴影下,“绥靖”一词被严重污名化,沦为政治攻击的工具,用以反对任何正常和必要的国家间谈判、妥协和友好交往,为强硬外交乃至战争铺路,产生了严重的国际政治后果。但从危机管理的角度来看,绥靖可以是一种通过向对方做出不对等的利益让步来化解危机、避免战争的理性手段,它是一国在面临他国直接威胁挑战或危机情形下,当相互妥协、威慑与强制外交等其他手段都失败或不可行,从而使危机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国家基于成本收益计算和利害权衡,为了避免战争而做出的最后努力。未来研究中应摒弃政治与意识形态上的偏见,发掘更多绥靖案例,对诸如绥靖政策何以成败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丰富和加深我们对于国际政治中的绥靖现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许多西方资产阶级学者认为,慕尼黑会议前夕在国防军将领中有一个“反对派”。他们与纳粹党及其领袖希特勒之间存在着很深的矛盾。他们坚决反对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甚至制定了逮捕希特勒的计划。这种说法夸大了贝克、哈尔德等人与希特勒之间的矛盾,目的在于为国防军将领开脱罪行。另一方面,苏联的一些史学著作为了揭露绥靖政策的反动实质,也夸大过这些将领们与希特勒的矛盾。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呢?笔者认为,德军将领与纳粹党领袖希特勒都是主张扩军备战,发动对外侵略的。但某些将领在战前对形势的估计与希特勒不同,他们担心过早地挑衅会引起英法的干涉,导致德国失败。这就是他们与希特勒的矛盾,但这显然不是根本性的矛盾,而只是策略上的分歧。由于英法的绥靖政策,希特勒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史学界对苏联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评价一直是有争议的。多数同志持基本肯定意见,也有部分同志认为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政策,是失败的政策。因此,要正确地评价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除了需进一步研究当时苏联国内的政治、经济情况,运动发生的过程及产生的后果等,尚需弄清苏联“农业集体化”和“全盘集体化”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同时准确地确定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期限。笔者不揣冒昧,提出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10.
是祸水东引吗?——二论欧洲的绥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祸水东引说源长流久,迄今,仍构成为苏联史学的基调。其典型论点是:“与两个资本主义集团之间的战争日趋酝酿成熟的同时,它们组成统一战线以反对日益壮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也增强了”;“英、法反动集团认为,借助它定能摧毁苏联,使这个时代的主要矛盾取得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解决”;“这种政策的最高峰就是1938年的慕尼黑协定,它殷勤地让希特勒侵吞捷克斯洛伐克这个主权国家,鼓励侵略者向东方推进”,促使“德、意和英、法建立反苏联盟。”  相似文献   

11.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8月26日,在英国和法国的积极倡导下,“关于实施不干涉西班牙协定国际委员会”即通常所说的不干涉委员会在伦敦成立。委员会由参加“不干涉”协定的27个国家的驻英大使组成。英法在推行不干涉政策时表现出极大的软弱性和自私性,暴露出其对德意的绥靖本质。对于西班牙共和政府而言,不干涉委员会的种种政策与行为恰恰给其带来了更大的灾难。1939年2月27日,英法两国正式承认佛朗哥政权,伙同意大利和德国共同扼杀了西班牙共和国。3月19日,不干涉委员会寿终正寝。  相似文献   

12.
王艳萍 《沧桑》2011,(1):81+85-81,85
绥靖政策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法等国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而采取的纵容妥协的对策,而始作俑者是英国。英国由于其经济实力的缺失、当时的和平主义思潮及政府政策的缺乏远见,面对希特勒德国的武力威胁只能"息事宁人"、"妥协退让",采取绥靖政策。  相似文献   

13.
对远东危机时期英国对日政策的若干评价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始、以1933年3月日本退出国联为终的远东危机时期,由于英国“是唯一在远东拥有较大利益的欧洲国家”,因而,它的对日政策对事件的演进和局势的变化有着重大影响。在史学界,关于这方面的论著和论文可谓是汗牛充栋,各种观点大都可分为肯定和否定两种。笔者拟就若干观点提出商榷。一英国对日政策是否是绥靖政策对于这一时期英国对日政策,在中国史学界,持否定观点者居多,认为:“英国的政策的实质是绥靖政策”,它“首先是在  相似文献   

14.
法西斯独裁统治于1925年确立后,墨索里尼即提出向外扩张的问题。但因意大利受自然资源缺乏的制约,实力远不能同英法等国相抗衡,而未敢贸然从事。直到德国纳粹政权建立后,他才趁英、法推行绥靖政策之机,借助于纵横捭阖的外交策略,先后以武力吞并埃塞俄比亚和阿尔巴尼亚,并通过武装干涉西班牙,占领巴利阿里群岛,为他称霸红海和地中海奠定初步基础。因此,探讨法西斯意大利如何利用英、法等国推行的绥靖政策为其向外扩张服务,对于弄清法西斯战争与各大国对外政策及其对侵略者所持态度的关系,探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留意或者关注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同志不难发现,当前我国的人事管理呈现出由内向型向社会化转变的发展趋势,在推行人事代理制度中出现了和以往不同的情况,许多用人单位使用其人才但却不管理其人事档案,出现了大批所谓的“人档分离”现象。对此,有些同志提出如下的不同见解。例如有人认为“人档分离”是对传统人事档案管理中“人档统一”原则的否定;有人认为“人档分离”是人事工作和人事档案工作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更有人认为“人档分离”不便于用人单位对人事档案信息的利用。这些见解的存在充分说明我们有些同志对“人档分离”的历史及其科…  相似文献   

16.
1938年5月,在吞并了奥地利之后,德国又借口苏台德地区的民族问题对捷克斯洛伐克发出了威胁。面对德国咄咄逼人的要求,英法两国一味绥靖退让,甚至对受害国捷克斯洛伐克步步施压。在国内孤立国外绥靖的背景下,美国一度努力尝试采取反法西斯的立场,但还是在慕尼黑会议前走上了对德国绥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慕尼黑会议之后,德国在中东欧占据了优势,英法在对德绥靖走到尽头后,逐步趋向对德遏制,并试图在东欧组建反德阵线。在两大集团争夺东欧的情况下,罗马尼亚推行在所有大国间保持平衡的政策。一方面,罗马尼亚与德国签订经济协定,以经济上的让步减轻德国对它的压力,并谋求从政治上得到相应的回报;另一方面,寻求英法的政治保障,加强自身的安全,但同时拒绝加入英法匆忙组建的反德阵线,使自己置身于冲突之外,期待出现有利于自己的时机。  相似文献   

18.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与西方大国之间围绕对中国市场的争夺和远东危机的处理,展开了一场侵略与遏制、勾结与绥靖的错综复杂的角逐。“国联”是进行这一角逐的主要阵地。决定派遣国联调查团对事变进行综合调查,是国联在“九一八”事变的处理上迈出的影响全局的关键性一步。由于调查团的派遣,英法等操纵国联事务  相似文献   

19.
王春良同志在共“关于甘地的经济思想”一文中(载于本刊本期),对于我所写的“关于甘地的‘手工纺织’运动”一文(载于史学月刊1957年二月号),提出了些宝贵意见,特别是对于甘地的“手工纺织”运动的“阶级根源”问题,作了较详细的阐明和分析。这使我对于甘地的“手工纺织”运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此我非常感激王春良同志对我的帮助。但是王春良同志所提到的有些意见和看法,我认为仍有讨论的必要,现謹提出,请王春良同志和其他同志指正。  相似文献   

20.
土耳其共和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武装斗争取得独立的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国家。它在国际事务中采取什么样的立场,执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不仅为当时世界各国所瞩目,而且也是各国学者潜心研究的课题。长期以来,有些著作过分强调了土耳其与英法接近、疏远苏联的一面,认为进入三十年代以后,土耳其的对外政策开始发生转变,其统治集团逐渐“把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