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史天地》2013,(4):89-91
清政府在庚子事件后,痛定思痛,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清末大新政,其中尤为重视海军的建设。但是甲午、庚子赔款令清政府财政极为困难,无法集中财力发展海军。这时,美国为了谋求远东利益,主动凑向清政府,向清政府提供了一系列海军建设帮助,意图发展出美德中三国军事同盟。  相似文献   

2.
正在学习先进的过程中,"请进来"与"走出去",从来都是推动一辆车子前进的两个轮子,缺少任何一个,车子都难以前行。在近代海军人才建设过程中,清廷除借才异域,把外国人请进来教授海军知识与技能外,还把成绩优异的青年才俊送出国门,到海军强国留学。多管齐下,清政府很快拥有了一批掌握近代海军知识的人才,推动了海军事业的发展。一1877年3月,大清政府派出的第一批赴欧洲学习海军的留学生终于启程了。不  相似文献   

3.
海军重生     
甲午一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大清帝国似乎没有近代海军了,中国的海军建设和发展也似乎停滞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自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至1911年10月10日卒亥革命爆发,16年半的时间中,清政府外购大小军舰共计43艘,并且在海军近代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甲午既是北洋海军的终结,也是大清重建海军的开端。  相似文献   

4.
甲午战后,清政府始终以重建海军为念。光绪末年,清政府虽然提出了规复海军,并制定了初步的计划,但由于财政困难,缺乏兴办的决心,并未落实。载沣摄政后,毅然决定兴复海军。在载沣的支持、推动下,清政府明确了海军复兴目标,制定了复兴计划,筹措了巨额资金,初步建立了近代化的海军制度,建立了巡洋和巡江两支舰队,开建了象山军港,与美国贝里咸钢铁公司订立兴办海军的借款合同。载沣执政时期,清王朝的海军重建已开始步入轨道,假以时日,兴复有望。不过,历史不再留给清王朝和载沣机会。  相似文献   

5.
19世纪70年代,晚清政府揭开了筹建近代海军的历史巨幕.李鸿章作为其倡导者、组织者、领导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艰苦工作,不仅促使中国近代海军得以迅速建成,而且还从理论上对近代海军的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发展措施等问题作了系统阐述,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近代海军发展战略.但由于李鸿章海军发展战略思想自身的矛盾性、狭隘性和被动性,决定了其必然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清末宣统年间,海军筹办大臣载洵、萨镇冰奉派前往欧洲各国及美国、日本考察海军。此次欧美日之行成为当时中国海军重建和清政府对外交往上的一件大事,受到世人瞩目。 清海军自甲午战败后,恢复十分缓慢。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为维护其风雨飘摇  相似文献   

7.
太平天国革命前,清政府没有自己的海军。它的所谓“海防水师”,仅作为陆军的附属,“均为捕盗缉奸”而设。水师开始成为独立军种,以曾国藩为镇压太平天国在湖南创办的湘军水师为雏形。因此,研究湘军水师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它对近代海军建设的影响和作用,对于客观地评价洋务派及以办海军为重要内容的“求强”活动,颇有益处。  相似文献   

8.
陈绍宽主持民国海军工作17年。他十分重视海军人才建设,多次提出"训练人第一"的主张,重视海军院校和人才体系建设,重视海军人才训练和思想教育,培养了一批当时海军建设与运用急需的人才,对民国海军的建设发展与运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翁飞 《江淮文史》2014,(6):23-39
正自1874年日本侵台引起第一次海防大筹议起,在甲午战前20年,晚清政府对于近代海防和海军建设,经历了一个步履蹒跚的过程。作为身处近代国防、外交冲要地位的淮系集团领袖李鸿章,在两次海防大筹议中,尽可能利用其个人影响和本集团成员相呼应,通过诸般谋划、运作以及激烈的思想交锋,艰难而缓慢地推动着中国近代海防与海军的建设。期间种种曲折,足可作为今天的镜鉴。第一次海防大筹议与《筹议海防折》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何炜 《湖南文史》2013,(7):22-23
张之洞(1837—1909),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一度是清流派健将。1903年,他回到湖广,重新担任总督。在风风火火筹办新军的同时,张之洞开始了一系列订造军舰的活动,意图发展出属于自己权力之下的“湖北舰队”。由于张之洞在湖广任职多年,主管财政、人事的大员多数是他的幕僚,所以在这一系列的购舰活动中,张之洞打起了借机贪污的算盘。精明的张之洞并不知道,这次贪财,却成了夺取他性命的催命符。因为对于张之洞这种另起炉灶的建军做法,清政府表面上不动声色,实际上却在筹备着统一海军事权事宜。  相似文献   

11.
1906年(光绪三十二)2月,上海吴淞口外丁兴山附近海面上,几艘打捞船正日夜不停地忙碌着。料峭的寒风不时掠过船舷,把悬挂着的船旗吹得“啪啪”作响,打捞船也不住地在海涛中摆动。在这些打捞船中悬挂有丹麦国旗,原来,这是丹麦捞船公司在打捞北洋海军的“海天”号巡洋舰。提起“海天”号,是令清政府十分心痛的一桩事。自从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后,清政府手中便再没有一支能够作战的海军,而西方列强的骄横与几乎有海无防的局势,时时让清政府感到心焦与不安。时清政府中不断有大臣上疏光绪皇帝,要求重振海军。袁世凯就曾说:…  相似文献   

12.
海军大臣载洵访美与中美海军合作计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10年清朝海军大臣载洵访美和1911年中美海军合作计划,是晚清海军史和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一事件具体揭示了在塔夫脱政府“金元外交”政策的指导下,美国的在华势力和影响不但在铁路和财政金融领域获得重大突破,而且也渗透到长期受欧洲和日本影响的军事领域;同时也表明随着东亚国际格局的变化,清政府在军事上开始改变以往一味依赖欧洲和日本的政策,转而寻求美国的合作与支持,将美国视为依赖的主要对象,体现了当时清政府意欲与美国结盟的外交意图。  相似文献   

13.
时妍 《满族研究》2012,(3):59-64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设立黑龙江将军,增强了黑龙江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为了防御沙俄入侵,维护边境安全和领土完整,清政府制定了巡查边界、边境卡伦和国界鄂博等一系列边境防御设置.这些边境防御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守护了边疆和领土完整,维护了清朝的领土安全,促进了边境贸易的发展.与此同时,也起到了保护资源、增加税收、稽查贸易以及加快黑龙江地区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等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兆敏 《史学月刊》2007,18(5):50-55
1886年8月发生的“长崎事件”,是甲午战前中日两国之间的一次重要外交斗争。徐承祖作为清政府驻日本的最高代表,直接负责处理这一事件。他在处理伊始的献言,使交涉迅速走上了依托法律解决的正确轨道;“彼此抚恤、伤多恤重”方案的及时上呈,终使僵局得以化解,清政府尚能体面下台。“崎案”的结局助成了两国海军事业不同的发展方向,判定了甲午战争中日本中国一胜一败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一、勿忘国耻 讴歌忠魂中山舰,原名永丰舰,是清政府重振海军的“遗腹”舰。甲午战争以后,国门洞开,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在中华大地  相似文献   

16.
以前所未有的海防危机为背景兴起的晚清军事自强运动,其切入点和主要内容即为创办新式海军海防。初建之现代化海军及其远航训练,不仅为保护海外华侨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也强化了清政府保护海外华侨的意识。由此决定了晚清海军护商护侨从间接到直接的实践路径,巡护区域主要在华侨相对集中的东南亚和美洲,行动方式则为配合外交的军舰非战争运用。晚清海军的护商护侨行动虽然大多效果不彰,基本上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其意义不可低估,留给后世的思考亦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7.
1874年,中国甲戌年,日本借口琉球漂船事件,开始吞并中国藩属国琉球并以此为借口侵占中国的台湾。清政府得悉后及时采取行动,使得这一事件得到较为妥善的处理。日本侵台事件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在清政府内部掀起了激烈的海防大讨论,并引起了海塞防之争,同时,这场讨论也为中国的海军创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马汉的海权论在世界各国传播的同时,也经由日本传到了中国。马汉海权论的传入,在中国国内产生了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扩大了海权论在中国民众中的影响,中国民众对海军在国防和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二是促使中国人产生了初步的海权思想。但是由于四个方面的原因,晚清政府并没有将海权论用于指导海军建设,国内高涨的革命形势令国人应接不暇,人们对海权论的热情很快就被政治改革的热情所替代,以至于后来,人们连海权论传入中国这一事实本身也被遗忘。所以,晚清海权思想并不成熟。  相似文献   

19.
清政府对朝鲜的第二次贷款曹力强随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国家财政窘迫不堪的清政府,不得不大借外债。列强为加强对中国的控制,争相向清政府进行大规模的政治贷款。然而,1892年10,财政上捉襟见肘的清政府却向朝鲜进行了第二次贷款。本文主要利用档案...  相似文献   

20.
广大读者对中日甲午海战还是比较熟悉的,但对此前北洋舰队两次访问日本并不是十分了解,实际上北洋舰队这两次访日无论是对清朝海军还是对日本海军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清政府认为“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洋诸国”,因此对日本十分关注和警惕。北洋水师的缔造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