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观应(1842——1922)广东香山人,是19世纪后期具有经营近代工商业实践经验的民族资本家,也是一位立志改革的有影响的进步思想家。关于他的经济思想、政治思想学术界有很多论述,人才思想则很少论及,本文就郑观应的人才思想作初步探索。 “人才众则百事兴”,倡言人才对国家之重要 郑观应立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不仅从道器本末、体用的哲学高度阐述了中学和西学、人才与国家兴衰的关系,他说“从来讲备边者必先利器,而既有利器,则必有用此利器之人。器者,末也;人者,本也”;“今我苟欲发愤自强,必自留意人才始”(1),而且较早地认识到国家…  相似文献   

2.
九百余年前 ,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国势 ,解决“冗官”、“冗兵”、“冗费”三大沉疾 ,宋神宗毅然任用王安石 ,君臣二人共同发动 ,主持了一场震动朝野的大变法。变法运动从理财入手 ,进而波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 ,影响深远。九百年来 ,对于这场变法的评判 ,争论从未停息过 ,研究逐步深入 ,但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在 2 0世纪 5 0~ 6 0年代 ,史学界对王安石及其变法基本上持肯定态度 ,其经典著作依据是列宁的“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粉碎“四人帮”以后关于王安石变法的研究得以摆脱这一模式 ,…  相似文献   

3.
北宋中叶的王安石(1021—1086年)是一位有魄力、有作为的封建政治家、教育家。他关于人才问题的独到见解,是他进步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他的主张虽然不可能真正实现,但作为一种珍贵的思想资料,至今仍在历史文库中熠熠发光,读来意趣盎然,发人深思。一王安石认为,人才是国家的栋梁,人才得失事关国家的盛衰安辱。这是他关于人才问题的基本观点。他说:“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材论》)。又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已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  相似文献   

4.
论熙丰农田水利法实施的地理分布及其社会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改革家中,王安石似乎是最为不幸的,以至于在他身后900年的今日,他的思想和政绩仍受到人们不应有的指责。尤其令人不解的是,直接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的农田水利法,也遭到了无端抨击。或指其“不实不当”、“徒劳烦  相似文献   

5.
魏源是我国走向近代社会这个历史时期的一位重要思想家。面对清政府腐败无能、日益颓废之势 ,他以大无畏的勇气率先冲破封建主义和闭关主义的牢笼 ,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主张。同时他又认为改革首先必须要有能够胜任改革重任的人才 ,“得其人则能行 ,不得其人则不能行”① 。李华兴的《魏源的人才论》(《文汇报》1 980年 1 0月 2 7日 ) ,文章从知人、用人、教人三方面论述魏源的人才观 ;杨慎之、黄丽镛的《魏源论人材》(《求索》1 983年第 1期 ) ,概括魏源的人才思想为“财与材”、“德与才”、“公与私”、“养与用” ;李汉武的《魏源传》(湖南…  相似文献   

6.
人治是我国的政治传统,在人治背景下,官员的品行特别重要。说起官员的品行,使我想起了王安石。我喜欢读点古书,前段时间正好看完三卷《王荆公文集笺注》,觉得王安石太了不起。王安石身上有一种浩然之气,“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们对他其实有很多误解,  相似文献   

7.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先后在地方和京城为官,曾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并多次任全国主考,担负选拔人才的重任。长期的仕宦生涯,坎坷的人生经历,使欧阳修深知成才之不易,故特别注重招用人才,提拔后进。凡有才能的人,不论相识与否,不论恩怨如何,他都热情扶持,竭诚荐举。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的王安石、曾巩、苏询、苏转、苏辙,都曾得到过他的提携、举荐。王安石自幼喜读诗书,据说能过目不忘而至终生。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欧阳修读了王安石的诗…  相似文献   

8.
李鸿章曾就如何重视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诸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言论,提出了种种主张,采取了许多措施,构成了他的完整的人才思想。本文拟就上述问题作点初浅探讨,以求得到史界同仁的指正。一李鸿章从在晚清政坛上崭露头角之日起,就极其重视人才。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  相似文献   

9.
一包拯生活的年代,正是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局面形成之际,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统治集团中一批开明有识之士,目击时弊,疾呼改革,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改革潮流。包拯也积极投身于这股潮流之中,并针对宋仁宗年间经济领域的种种  相似文献   

10.
西方学者对中国北宋历史人物王安石的介绍和讨论已近三百年,在对王安石的认识上不断深入且充满变化,积累了丰富的具有启发意义的学术成果。王安石研究已成为西方汉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西方学者对王安石的看法深受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自19世纪中叶起王安石被广泛称作"社会主义者",20世纪中叶这一说法又被基本否定,1970年代以后在新的思潮影响下王安石的改革又被称为"国家激进主义"。  相似文献   

11.
秦穆公“霸西戎”,加速了民族融合,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为战国末年整个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秦穆公任人唯贤,开秦国“好用异国异姓人”之先河,他的用人政策和对人才问题的见解,在中国人才思想上留下闪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2.
正在王安石后来的仕途中,韩琦大部分时间都是宰相,但他从来没有给王安石穿过政治小鞋。从中可以看到韩琦正直宽容的个人品格,更可以看到帝国官场也还存在正直宽容的风气。从政治改革的角度看,王安石变法失败,是个悲剧;然而,从一位政治改革家的成长轨迹来看,王安石作为一个普通青年,知识分子,仅凭自  相似文献   

13.
晋国之所以在春秋时期迅速崛起,先后成就文公和悼公的霸业,其人才思想与举用制度的先进就是一项重要原因。春秋时期晋国的人才思想与举用制度对战国时代的“三晋”和秦国有很大影响,“祁奚之举”、“楚材晋用”等被传为千古佳话。一晋国人才思想述要人才思想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在此我们仅探讨晋国统治者视什么人为人才以及如何举用人才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举善选贤对于什么样的人是人才的问题,不同时  相似文献   

14.
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他在19世纪70年代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生急剧转化的时期,面对民族危机的严重和清朝统治的腐败,悉心研究西方富国强兵之道,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变法改良主张,其中关于选人、育人、用人的人才思想,以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爱国色彩,在他所探求的救国方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十一世纪四十年代初,以范仲淹为代表推行的“庆历新政”,揭开了北宋中期改革潮流的序幕。一代名臣包拯正是在“庆历新政”推行的这一年进入了北宋中央统治集团。他虽然没有与范仲淹等人建立直接的联系;但在很多敏感的政治问题上,是与新政派取得了同一认识的。包拯虽然没有提出过整套的改革方案,但他是一位政治上的实干  相似文献   

16.
正要说苏东坡,必须说到王安石,才能理解得深刻;要说王安石,也应该说到苏东坡,才能理解得完整。苏东坡一生最灿烂的文学浪花,都激起于北宋政治的礁石,而当时北宋政治的礁石,正是由宰相王安石开启的变法运动;苏东坡是王安石的政敌,他不断发表言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王安石处理与苏东坡的关系,既包含了中国人治社会通行的政治潜规则,也体现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令人尊敬的人品。  相似文献   

17.
北宋士大夫与王安石变法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的社会变革运动。这场运动涉及面十分广泛,本人在这里不拟对王安石变法作全面的评价,只是想就这场运动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谈几点看法。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重评王安石变法以来,传统的观点多是从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发展的角度探讨王安石变法运动的兴起,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叶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政权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虽然20世纪80年代以后,阶级斗争学说已退出历史评价价值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但是把王安石变法作为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的观点,仍然是现今大学和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俄国近代政治恐怖主义的源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建华 《史学月刊》2007,1(1):90-97
俄国近代政治恐怖主义被视为近现代国际恐怖主义之源,而涅恰耶夫被视为政治恐怖主义的“鼻祖”。他的极端主义的理论思想、政治主张和活动方式,不仅对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的社会政治运动,而且对民意党和社会革命党,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民意党和社会革命党的恐怖主义理论、组织原则、宣传和行动方式,则为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组织所继承。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集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人物。他不是史学家,但在他的著作中包含有大量的史论内容:或以史立论,或借论史为自己的政论张本,这些无疑是他全部思想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因此,开展对王安石史论的研究,探求它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不仅有益于我们全面地去说明王安石的思想,而且对王安石及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也是有意义的。一王安石继承了我国历史上“气一元论”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不是精神,并对世界万物的产生过程进行了具体说明,关于这些,早已有人详述。值得提出的是,王安石在肯定世界物质性的同时,认为物质的运动、变化是其固有的特  相似文献   

20.
王家福 《史学集刊》2003,10(3):60-66
国策的要旨在于审视经济政策的社会政治效应。从特定角度观察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论证资本经济与社会运行的政治总进程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资本经济与社会自由放任运转的总图谱。在 2 0世纪 2 0年代 ,美国的“黄金时代”是把自由放任绝对化 ,她呼唤国策的“计划”属性 ;苏联的“黄金时代”引出把“指令计划”绝对化 ,它警示人们问鼎市场的重要性。两者共生现象是“重商轻农” ,美国重在股票投机 ,苏联多有投机倒把 ,酿成城里的失业大军与“农村人口过剩” ,结果引发出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混乱与政治险象环生。美苏这类“黄金时代”在这里被称为“2 0世纪 2 0年代现象” ,它昭示当代国家结构优化与领袖群体良性互动的一大方位是 :经济、社会与政治在国策实践中辩证为一体 ,即求取宏观控制与微观灵活的适合本国国情的最佳结合点 ,这就是从远见卓识到真正承担责任的立体化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