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7年8月,英国海洋探测打捞公司与广州打捞局在南海川山群岛附近海域搜寻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林斯堡”号(Rimsberg)时,意外发现了一艘中国古代沉船。1989年,该沉船被命名为“南海Ⅰ号”。“南海Ⅰ号”的水下考古工作,按性质、任务、时间大致可分为早期发现阶段(1987-1989)-前期水下考古调查阶段(1999-2004)-整体打捞阶段(2002-2007)-“水晶宫”内试发掘(2009、2011)-水晶宫内全面保护发掘(2013年后至今)等不同工作阶段。  相似文献   

2.
刘黎丁 《沧桑》2013,(5):102-104
“南海一号”的成功打捞和发掘,可以称得上是近年来最为轰动的新闻事件之一,受到了举国关注。这是一次在世界考古领域都没有先例的创举,“南海一号”从发现到成功打捞再到入住海上丝路博物馆的过程,每一个步骤都拥有世界领先水平。可以说这种整体打捞方式,堪称一次革命,是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从1987年发现,到2007年成功打捞出水,“南海一号”的打捞耗时二十年,这个过程见证了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林唐欧 《文物天地》2020,(2):122-125
“南海I号”宋代古沉船从发现、整体打捞、室内发掘运用了很多具有创新的方法,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是一项凝聚现代科技和现代考古理念的工程。“南海Ⅰ号”于2013年12月开始实施全面保护发掘工作,在博物馆封闭的水晶宫内进行。沉船所包含的文化信息量丰富而多样,除了大量的陶瓷外,还有金属器、凝结物、船体本身等。而在考古发掘现场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资料记录、数据釆集等问题,为更好收集“南海Ⅰ号”最原始的数据资料,为其量身定制了室外无法实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玄微 《文物天地》2020,(2):113-114
“南海Ⅰ号”自2007年整体打捞出水后,经多次发掘,出水大量精美瓷器,这些瓷器经海水长期浸泡,裹结有大量海盐,当瓷器被提取出水后,瓷器会逐渐失水干燥,盐分结晶,当外部环境温度发生波动变化,结晶的盐类会发生潮解——结晶的循环变化.长期作用的结果,会造成文物本体的破坏,急需采取脱盐技术。  相似文献   

5.
一“南海Ⅰ号”出水的石碇在“南海Ⅰ号”水下探摸中,潜水员在古船的船头位置发现一个巨大“石条”,将其打捞出水后判断,这块“石条”应该是属于“南海Ⅰ号”船锚的主要构件——石碇(图一)。该石旋长3米,近30厘米厚,重约几百千克,两头略窄,中部较宽,呈菱形,上面附着有贝类凝结物。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船锚应该为金属材料制成的铁锚。其实,在航海史上,船锚并不一直都是铁锚。在古代,最初的锚就是一块大石头,或是在篓筐中装满碎石,称为“碇”。  相似文献   

6.
正我很幸运,赶上了水下考古发展的好时候,参加了南海一号和南澳一号的发掘工作。从开始参与南海一号的发掘工作到现在,已经近30年。回想起来,当时只是想努力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觉得很有挑战性,很喜欢。回头一看,却是如此意义重大。那个时候海丝的概念还没有被强调,只是说针对水下考古的沉船,做一项水下考古挖掘工作。当时对南海1号整体考古的时候,水太浑浊,没有能见度,因此提出了整体打捞的方案,我们压力非常大,因为我们所  相似文献   

7.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又名南海Ⅰ号博物馆)是以“南海Ⅰ号”宋代沉船的发掘、保护、展示与研究为主题,展现水下考古现场动态发掘的专题博物馆,被业界誉为世界三大沉船博物馆之一,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自2009年开馆以来,已接待国内外观众近500万人次,围绕“在科学保护‘南海Ⅰ号’中加快与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核心目标,持续推进“南海Ⅰ号”保护发掘、展示利用等工作,为“南海Ⅰ号”的重新启航砥砺前行。  相似文献   

8.
资讯     
正"南海Ⅰ号"保护发掘阶段性成果公布,出土文物14000余件套1月9日,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局和阳江市人民政府主办,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承办的"南海Ⅰ号"保护发掘项目阶段性工作通气会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召开。备受公众瞩目的宋代沉船"南海Ⅰ号"全面保护发掘工作在历时两年多后,其阶段性成果正式向外界公布。"南海Ⅰ号"发现于1987年,为目前我国发现的尺寸最大的宋代沉船  相似文献   

9.
2007年,在“南海1号”整体打捞作业期间,从海底泥沙中打捞出了一对金属环。因表面部分区域被金属锈渍并有泥沙等结物附着,经过简单辩认定名“铜鎏金虬龙环”。2014年,清理金属环表面的凝结物,发现表面“鎏金”层与基底的铜底结合紧密,“鎏金”层致密完整,没有任何剥离锈蚀的迹象,且金层表面较粗糙。结台鎏金工艺特点和宋代运洋贸易的发展水平,可以判定该对金属环应为实金打造。  相似文献   

10.
2007年,在"南海I号"整体打捞作业期间,自海底泥沙中打捞出了一对金环,由于金环表面部分区域被金属锈渍沾染并有泥沙等凝结物附着,经过简单辨认被定名为"铜鎏金虬龙环"。2014年,文物修复人员对金环表面的凝结物进行清理,在清洗处理时发现表面的"鎏金"层与基底的铜底结合十分紧密,"鎏金"层也十分致密完整,没有任何剥离锈蚀的迹象,且金层表面较粗糙。结合鎏金工艺特点和宋代远洋贸易的发展水平,可以判定该对金环应为实金打造而成。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众多水下沉船打捞出水,随船货物或船上大都发现了铜钱,如韩国新安沉船出水铜钱28吨之多[1],"南海Ⅰ号"出水铜钱23000枚,"南澳Ⅰ号"也出水大量铜钱等。"华光礁Ⅰ号"沉船出水后一直未曾发现铜钱,2019年,在对沉船保护实验室进行改造过程中,偶然在龙骨末端榫卯处发现了堆积在一起的几枚铜钱,其中一枚只剩下锈蚀物痕迹,其余6枚表面富集凝结物或者锈蚀物,清理后钱文"开元通宝"字样清晰可见。6枚铜钱保存各异,有两枚被白色物质黏合在一起,上面一枚直径28、厚4.86mm,下面铜钱直径26.25、厚5.4mm,重20.81g(含粘合剂),表面被黑色和黄色锈蚀层覆盖,  相似文献   

12.
<正>题记:"南海Ⅰ号"沉船浮出水面后,沉箱整体迁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中间的"水晶宫"。然而,密封在沉箱里的古船并没有露出真容,古船在沉箱里是否保持完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正海上丝绸之路是文化线路,而那些港口是点,点和线如何联系起来?这就要有船和货物,证明线路是真实的存在。南海一号沉船是南宋时期远洋贸易船,于1987年在阳江附近海域被发现,我们没有立刻打捞它,而是在等待时机成熟的一天。当时由于水下技术落后,沉船在海底原址进行保护。历经20年的等待,通过了多次研究,科学性论证,确定了整体  相似文献   

14.
“南海Ⅰ号”是目前为止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发现的年代较早、体量巨大、船体及货物等文物信息保存相对完整的沉船,出土了大量德化窑等各类外销瓷。从德化窑外销瓷在“南海Ⅰ号”的出土情况可知其在南宋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立足“南海Ⅰ号”考古发现,从出土德化窑外销瓷的胎、釉、装饰技法、装烧方法等方面探讨其工艺特征,并从造型特点、包装方式、墨书题记现象等方面探讨其贸易属性。  相似文献   

15.
陈士松 《文物天地》2020,(2):99-105
自1987年以来,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推进,“南海Ⅰ号”出水了大量文物。这些文物一经发现,就被分门别类,公之于众。这些经分类的文物,为我们了解宋代社会、经济、文化、生产、生活、贸易、技术、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那么,这些文物为什么可以被分类?有哪些分类原则和方法?又究竟进行了怎样的分类?本文主要从“南海Ⅰ号”1989-2004年调查报告和2014-2015年发掘报告等资料出发,在梳理文物分类的原则与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南海I号”出水文物的分类方法与分类情况,以期条分缕析地了解“南海Ⅰ号”出水文物概况。  相似文献   

16.
2013年10月,“南海Ⅰ号”的全面发掘工作启动,按照发掘计划,“南海Ⅰ号”的发掘釆用陆上发掘的模式进行,将水晶宫的海水排掉一部分,露出需要发掘的工作面,并随着发掘工作的进展,逐步降低水晶宫水位,使水位始终处于发掘面以下。发掘在每年的10月到第二年的5月间进行,每年的5月至10月间暂停发掘。由于“南海Ⅰ号”船体被泥沙完全浸没包埋,一旦离开水体的“封护”作用,船体暴露于空气中,淤积的泥沙会逐渐干燥脱水.  相似文献   

17.
十年磨一剑,中国的水下考古事业在“南海Ⅰ号”发现之后的十余年里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水下考古设备还是水下考古人员专业都具备了进行近海海域大型考古发掘的能力。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国家文物局更是积极推进“南海Ⅰ号”水下考古项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千百年间,在同海洋的每一轮抗争中,人类都会出了沉重的代价,大量的沉船便是最直接的物证。沉船记录了南中国海从宋元明清以来一直作为连接中国大陆与外部世界重要通道的历史。1987年,位于广东阳江,台山交界的“南海1号”宋代沉盘的发现,可说是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发端的标志事件之一,此后20年间,它的高查和发掘,见证了水下考古学在中国的扎根、发芽、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见证了苏秉琦,俞伟超等老一辈考古家呕心沥血的开创之功、以张威为队长的中国水下考古队近20年的不辍努力。2002年以来,经过文物考古,水下工程、岩土力学、海洋打捞、海洋水文气象,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多次谨慎论证,“南海1号”终于在2007年以“整体打捞”的方式,高调出水,并落户于新建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这个事件也许还意味着,中国的水下考古事业已告别了初创时代,华丽前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赵峰 《文物天地》2020,(2):41-42
“南海Ⅰ号”满舱的瓷器令人印象深刻,船舱基本上没有闲置的空间,可以说空间利用已经最大化。然而,“南海Ⅰ号”只是宋代成千上万参与远洋瓷器贸易商船中的一艘。由此可见,当时瓷器外销的规模是多么巨大。瓷器外销繁荣的背后,是发达的制瓷业在支撑,其中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烧造瓷器的窑炉。  相似文献   

20.
《丝绸之路》2009,(14):119-119
近日,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会召开专题研讨会.提出把“南海Ⅰ号”打造成为文化产业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