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梁昭 《民俗研究》2004,(1):195-199
一位人类学家曾说过:了解文化,舌头是最直接的捷径。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饮食”之于人类的重要性。在从10迄今的种种人类行为中,“吃”始终是最重要、最基本而最“有滋有味”的活动;它始于人类基于“果腹”需求的生存本能,又涉及生产、储存、交换等社会活动,还引发礼节、仪式、禁忌等文化现象。因此,“饮食文化”如同探入人世百态的望远镜,当我们通过这种永恒而普遍的行为去透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群时,将可以瞥见差异表象下隐藏的深层文化制度,瞥见绵绵不绝的变迁历史以及人类层出不穷的智慧。  相似文献   

2.
唐永喜 《神州民俗》2009,(11):36-38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淀中,传统吉祥图案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其精彩纷呈的艺术形式下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思想和情感,最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  相似文献   

3.
人类自诞生之初,就不断遭受自然灾害的考验。在自然灾害的侵袭下,先民积累经验,逐渐掌握克服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措施,这便是中国传统救灾思想的渊薮。此后历代政治家、学者始终关注这一问题,并不断提出新的主张或措施,中国传统救灾思想就这样逐渐产生、发展,并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  相似文献   

4.
边缘人 《民俗研究》2000,(3):166-168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上、中、下三层文化构成的。所谓上层文化是指居于社会上层的知识分子创造的高雅文化;所谓中层文化是指知识分子创造的通俗文化;所谓下层文化是指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民众创造的民间文化。前二种文化主要是以书面的形式流传于世;后一种文化则以口传的方式流传于民众之中。民间故事就是后一种下层文化(一日民间文化)中流传广泛、生命力旺盛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5.
陈星 《民俗研究》2002,(2):169-171
顾希佳先生的新着《礼仪与中国文化》,是作为“中国文化新论丛书”之一,新近由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读到此书,正值报端公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家都在热烈地讨论着道德礼仪的建设。虽说这是巧合,不过也由此想到,顾希佳对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够切中时弊,选题选得很好。  相似文献   

6.
5月中旬。应中国钱币学会古代货币专业委员会的邀请,赴江苏常州参加“吴越与早期钱币学术研讨会”。会议的晚上,与各地的老朋新友相聚一堂,期间承上海博物馆周祥先生告知。他的一部有关中国古代纸钞的书即将出版。一周之后,我果然收到由邮局送来的挂号印刷品,打开邮件。呈现在面前的是一册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中国古代纸钞》。当晚,我暂停手头的其他工作。迫不及待地将全书从头到末认真拜读一遍.不知不觉时将拂晓,一时难以入睡,便打开电脑,敲击键盘,略陈心得。  相似文献   

7.
邵雍 《史学月刊》2007,(9):131-134
《谨遵圣谕辟邪全图》系周汉所作。它的产生和传播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力量对西方外来天主教会势力的极端鄙视和仇视,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传统的儒佛道文化与西方基督文化的一次激烈的抗争。最早注意此事的是台湾中研院的吕实强,他在《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二期上发表的《周汉反洋教案》中说,英国国家档案馆存有一本《辟邪全图》或称《天猪叫》,共32幅。湖南学者刘泱泱在《周汉反洋教述论》中说,英国国家档案馆存有的那本“尚未能获阅”,他过眼的是湖南省图书馆馆藏23幅,加上其他出版物中的4幅,共27幅。  相似文献   

8.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周伟洲先生主编的《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终于由中国藏学出版社付梓面世了。这部煌煌63万言的集体作,立足学术,着眼现实。史料详实,立论公允,代表着我国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水平,弥补了以往国内在这方面的某些不足和缺憾。  相似文献   

9.
戴建兵先生已经是教授,仍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去年考入了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我在同他的接触中感到,他是一位好学不倦的年轻人,涉猎近代货币史、钱币学的著作非常广泛,收集的资料极为丰富。果然  相似文献   

10.
边缘人 《民俗研究》2002,(3):150-152
世间有各种各样用途和形制的井,而水井,自古以来是人们须臾无法离开的,一旦没有了水井,人们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而如今在城市里生活的人,通常吃的水是水龙头里流出来的“自来水”(实际上并非“自来”,吸取自江河之水者有之,吸取自井水者亦有之),对于他们(特别是青少年)来说,吃水的水井,大概是比较陌生的事物了。但我敢说,在我国的大部分农村里,水井却依然是人们生存的必需之物。  相似文献   

11.
吉国秀 《民俗研究》2003,(1):188-197
拉德克利夫—布朗(AlfredReginald Radcliffe-Brown,1881—1955)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英国社会人类学的创始人之一。1906—1908年,拉德克利夫—布朗赴安达曼(Andaman)进行田野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发表第一部专著《安达曼岛民》(1922)。从1909年开  相似文献   

12.
江帆 《民俗研究》2002,(4):168-172
由徐杰舜、周耀明两位学者合著、广西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汉族风俗文化史纲》是一部全面研究和阐释中国汉族风俗文化史的著作。该书以气势恢宏的胸襟和当代性的学术视角,对流淌了数千年的中国汉民族风俗文化的历史长河,分时、分段进行了全程性的“水文测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新出版的《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为切入点,对半个多世纪以来有关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与评述,认为学术接轨对于提高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的研究十分重要,感情投入对于深化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潘倩菲 《民俗研究》2001,(2):165-168
华东师大对外汉语系陈勤建教授的专著《中国鸟文化》出版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广大专家学者和专业工作者的浓厚兴趣。日本学界已两次邀请陈勤建教授在京都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和东京日本大学系统作专题学术报告,受到了与会日本和其他国家学者关注和赞扬。日本相关的学术刊物还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5.
桑俊 《民俗研究》2007,(1):268-272
近年来,随着“文化热”的高涨,以文化的视角来观察和研究文学现象已越来越普遍,民间文学作为一种最鲜活的文化现象,在广阔的文化视野中进行研究也颇受学界的重视。黄永林在如何以更广的文化视野和更高的学术高度来审视和研究中国民间文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他的《民间文化与荆楚民间文学》(华中师范  相似文献   

16.
孙正国 《民俗研究》2002,(3):168-176
近年来,国际民俗学界达成了一种十分普遍的共识,那就是民俗学学科正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民俗学不仅没有本学科独特的理论体系,而且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自觉不自觉地)相邻学科的一部分,学科地位越来越边缘化。这使得民俗学的大量研究缺失了学科特性,以至于美国学者多尔逊急迫地警省学界同仁:民俗学“既没有自己的‘祖先’,也没有自己的理论,不过是人类学中一个无足轻重的附庸而已。”  相似文献   

17.
侍迎春 《民俗研究》2007,(3):263-264
《中国民俗通志·医药志》(以下简称《医药志》)是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出版项目《中国民俗通志》二十二卷中的一卷,此著作主要记录了上至远古社会,  相似文献   

18.
周红心 《民俗研究》2005,(2):266-268
家庭观念之重,是我国文化的一大特色。鲁迅曾著《家庭为中国之基本》一文,阐述了“家是我们的生处,也是我们的死所”的现象的普遍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家的建立、婚姻的缔结理所当然地受到重视,并随之形成一套完整的饱含民族特质的习俗。山东教育出版社新近推出的《中国民俗通志·婚嫁志》(2005年3月版)一书,就是在爬梳研索近现代田野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婚俗进行的深化性研究。该书作者吴存浩先生以宏阔的研究视野、不畏劳苦的执著  相似文献   

19.
王健 《东南文化》2010,(5):125-126
《中国帝王图志》以图说史、图文并茂,收录了中国历代帝王谱系和图片,内容全面。该书不仅为读者打造了帝王文化的视觉盛宴,而且还蕴含了一种图像学阐释和个人生活史解读的全新史学理念,也为读图时代的古史编纂和帝王文化出版的策划创意,开辟了值得重视的新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