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2006年12月8日,由湖北省钱币学会和中国钱币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开展的“楚国蚁鼻钱铸造工艺研究”课题,通过了由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组织,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主持的科技成果鉴定。2001-2004年,由中国钱币博物馆牵头,多家单位共同组成的“中国古代范铸法铸钱工艺模拟实验研究”课题组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并于2004年12月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组织的部级鉴定。然而战国时期楚国蚁鼻钱的铸造工艺,一直是钱币学研究领域的空白。蚁鼻钱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铸行的货币,由于其形状特别,文字下凹,在先秦货币中是最难铸造的。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随…  相似文献   

2.
战国楚金币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国时期楚国铸行金饼、金版等形式的黄金货币。金饼钤有印文或刻有数字、符号,金版上则钤有方形或圆形印文等。①金币上的印戳及文字应该是打印上去的,这有出土的多枚铜质郢爯②  相似文献   

3.
楚疆述略     
楚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所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楚国是其中之一。它从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00余年)建国起至被秦灭(公元前223年)止,经历了八百多年的历史。若从有信史可查的楚人活动来看,则延绵约千  相似文献   

4.
传世文献中与楚国货币有关的记载,有与范蠡同时代的楚王“封三钱之府”、楚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以为大”二事,都见于《史记》。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三钱之府”的解释基本一致,即它是楚国的国家钱库,“三钱”即金、银、铜三种金属所铸货币④,并由此推论早在春秋时期,楚国以及中国就已使用金、银、铜三种金属货币。  相似文献   

5.
战国时期楚国铸行的异形布币两种:一种是殊布当圻背十货钱。一般长98mm,足宽35mm,重约31.5~37g,俗称“楚大布”,该钱以其形体大、铸工精湛,钱书法美而成为战国时期南方货币的代表品种,是为古泉大名誉品之一,历来为古泉爱好所钟爱。另一种是四布当圻钱,其形体如两枚小方足布双足相连,故亦称:“连足布”,其形体较小,易于损伤。出土甚罕。宿州地区古为楚国故地,故“楚大布”在宿州地区屡有出土。如:  相似文献   

6.
印子金正名     
战国时期楚国所铸造的黄金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金币。其币文亦有多种,以“郢爰”为多见。这类黄金币,在宋代已有著录。沈括《梦溪笔谈》云:“寿州八公山侧土中及溪涧之间,往往得小金饼,上有篆文刘主字,世传淮南王药金也。得之者至多,天下谓之印子金是也”。此即印子金得名之来由。今人多考“刘主”二字,即“郢爰”二字之误。历来学者,对楚国金币命名不一,略述如下: 清嘉庆年间李兆洛官凤台知县,纂《凤台县志》,记述凤台出土  相似文献   

7.
略论楚境“东至于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论楚境“东至于海”何浩关于战国时期的楚国疆域,《战国策·楚策一》“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章说:“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此说亦见于《史记·苏秦列传》.注释者多断定事在楚威王七年,110公元前333年...  相似文献   

8.
包山楚墓出土的文书简,对于研究战国时期楚国的法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自其面世以后,利用它来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文章却寥若晨星。究其原出,一是包山简文字诡异,许多字的隶定、释读存在着困难;二是对于若干关键字词的理解,各家分歧太大,难以形成一致的看法。这种情况在包山“受期”简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自从《包山楚简》出版后,许多学者都对这个问题作过不同程度的探索[1]。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受期”简中一些关键字词的解读乃至整个“受期”简的性质,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从而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受期”简的利用。…  相似文献   

9.
■攸从鼎铭文中的“且”字,郭沫若先生的《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和杨树达先生的《积微居金文说》中都释为“租”.一些史学著作据以立说,认为地租在周厉王时期就已出现.这就从文字的考释,进而涉及到我国地租,货币地租以及地主阶级出现时间的重要历史问题了,问题这样重要,值得我们继续认真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0.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贸易往来频繁,货币已经成为主要的支付手段。各个诸侯国几乎都铸造自己的货币。当寽布是魏国桥足布当中一个特殊的品种,根据铭文,它以"寽"而不是"釿"来记重。"寽"为楚国常用的质量单位。所以当寽布可能是魏国为了与楚国交易而铸造的。  相似文献   

11.
楚“王子午鼎”的书法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中,出土了不少带有铭文的青铜器①,它不仅为楚文化的历史增添了研究资料,而且对研究楚国文字的书写艺术提出了新课题。本文主要从楚王子午鼎的书法艺术成就、南方书体与北方书体的区别、王子午鼎的书法对江淮地区的鸟书影响以及楚国文字的演变等四个方面作一次尝试性的探索,试述如下:(一)王子午鼎是楚令尹子庚为令尹时所铸,它铸于公元前558年至前552年的六年时间之内。王子午鼎的书体,在当时是比较突出的(图一),它改变了我国书法传统上以直线条为主的书写方法,加强了曲折变化和粗细并用的书写方法,表现了…  相似文献   

12.
■字新考     
■为战国时期楚国铜贝币铭文之一,历来史家释读不一。如释“贝”(吴大澂、郑家湘)、“哭”、“■”、“襄”(尤仁德)等,尚无定论。故史家及古钱币学家多称铜贝币为“蚁鼻钱”、“鬼脸钱”、“猿头  相似文献   

13.
正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疆域面积第一的大国。但是,在春秋战国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楚国总是只能扮演"国际"战略大棋局中的老二角色。春秋时期,它不竞于齐、晋,而到了战国时期,则又先后受魏、秦的压制。造成这种局面,有多个复杂的原因。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楚国内部的政治建设明显落后于其他重要的诸侯国,突出表现为留不住自己的优秀人才,这成为其崛起壮大过程中的最大瓶颈。  相似文献   

14.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古玺印选》著录一枚"匀蜀金"玺印,其"匀蜀金"之"匀"应读为"钧","钧蜀金"指三十斤蜀地生产的铜、银等金属块。由于该玺印的印纽为銎形,表明它是一枚烙印,其用途当是在蜀地生产的三十斤金属块或封缄上戳打印记。至于该玺印的国别,因为其文字具有比较明显的晋系特点,所以它应系战国时期的三晋而非燕国玺印。  相似文献   

15.
《文物》2005年第1期公布了一批非常珍贵的战国时期封泥,并对这批封泥作了比较详尽的考证[1]。这批封泥中有一“”字,作者认为“或可释作还、环等,意义待考”。此字在这批材料中出现了两次:一是单字“”(图九∶13);一是“蔡”(图一一∶17)。是字的省写,而又是从袁派生来的一个字。袁(擐之初文)、及相关字的音义,裘锡圭先生曾作过考释[2]。后来,李家浩先生在《先秦文字中的“县”》一文中认为古文字中及从的一些字应该读作“县”,并对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齐、燕、三晋等国文字中有关“县”的资料分别作了论述,还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广陵金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笔者于羊城获一纸金版拓本印件(见附图),似未见著录。其形制与习见的楚国金版相同①,故该币应属楚国货币,金版铭文二字,呈典型楚系文字风格。该金币昔年在拙著中曾有涉及②,今详考如下。右字虽略有残损,如果恢复其原篆应有两种可能:AB A式可与下列战国文字“”比较:陈逆簋元年郑令矛货系4075③侯马317B式可与下列战国文字“”比较:陈戈中山王圆壶包山87郭店老乙11二者皆隶定为“”,殆无疑义。A式下从“土”形,为正体;B式下从“”形,为变体。“土”形上部加撇笔成为“”形,有一定的规律性,属于“形近互作现象”④。这…  相似文献   

17.
曾侯乙”与“随国”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侯乙”与“随国”考吴郁芳“曾侯乙”考关于随州擂鼓墩一号墓墓主曾侯乙,笔者有一个与时贤所见不同的看法。拙见以为曾侯与随国无涉,曾氏乃国钟氏之后人楚后世为楚国“乐尹”,如钟仪、钟建。曾侯乙乃楚国的封君,职任仍为乐尹,他应该是楚昭王的妹夫即钟建之子。因此...  相似文献   

18.
战国时期的平首金属货币中有一种燕尾布,面文作“桡比尚忻”^[1]、背文“七偵”^[2]:与之相关的还有被称为“连布”的布币.面文为“四比尚忻”,分别见于《货系》4175——4184、4185——4187号。目前学术界多数认为这两种货币是楚国在战国晚期铸造的货币,但是对于币文中的“(十斤)”字(为行文方便,以下用△来代替)却一直存在不同的意见。本文准备讨论这个字及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释“■”     
本文认为1.“■”与“巽”相通,“■”作为楚国早期的称量货币的称名,也即是以“巽”名币的来 源。2.通过对包山145号简的释读,我们获得了西周之“■”在战国时代的演化线索。  相似文献   

20.
一、“襄阴”圜钱 几年前见到一枚战国圜钱,钱径26、孔径10mm,重6.2克(图1)。因其上文字比较特别,当时仅一见,曾旋读为“襄二甾”,判定为战国晚期赵国圜钱。近期见到两枚与几年前见到的那一枚大小、铭文基本相同的圜钱,一枚重3.5克(图2),一枚重4.2克(图3,“襄”字下部笔画很浅),文字清晰可辨,当释读为“襄阴二”。尤其是“阴”字,从阜从金,比较清楚。相互比较,知前次见到的那一枚“”是将“阜”形右旁三笔与“金”内三横合书。因此, “襄二甾”应为“襄阴二“之误释,在此予以更正。 小方足布中有“襄阴”,襄字从土,写法与圜钱有别,重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