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梅花玉版笺是一种久负盛名的清代宫廷御用粉蜡笺。本研究通过多种检测方法对故宫博物院藏的一件白色梅花玉版笺的制作材料进行了科学分析:在透光摄影中观察到纸张表面施粉时的涂刷痕迹,涂刷工具宽度约为5 cm;三维视频显微镜显示纸张表面描金的泥金碎片宽度为0.8~12 μm;通过纤维分析发现此件梅花玉版笺为皮竹混料纸;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纸张表面施粉为铅白颜料;通过大面积X射线荧光成像光谱仪对冰梅纹及钤印进行了面扫,结果显示钤印处主要元素为Hg、Fe、Ca;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仪检测结果显示冰梅纹所用为两种纯度不同的泥金。根据检测分析结果对梅花玉版笺的加工工艺进行了复原尝试,制作的复制样品与文物材质相同、外观相似。基于以上工艺流程结合各色粉蜡笺染料成分分析结果,可进一步尝试复原各色粉蜡笺与梅花玉版笺。 相似文献
2.
作者使用天文考古的方法,考察商王"以日为名"的本源。以商民族先祖"上甲微"的名字为基点,并引用甲骨文中所提供的资料;又商王墓室平面作"十"字形,被用为《干支表》中的"甲"字,而此"十"字形符号,是源于太阳方位确定地理方位,便是现在地图上的经线与纬线作正十字相交;也就是"子午线"与"卯酉线"作正十字相交,由此分辨出四方、四时。再结合《史记.殷本纪》中的记载,上甲微的诞生或继位,是代表岁时观象以冬至日为起点,中经春分、夏至、秋分,再回到冬至日,构成一个回归年。 相似文献
3.
乾隆时期西北地区的天文大地测量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立升!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3)
本文详细考述了乾隆时期在西北地区进行的两次天文大地测量活动 ,分析、讨论了测量成果与测量方法 ,阐述了测量工作对于舆图绘制和边疆版图确定的作用和意义 ,获得了一些新认识。指出通过两次实测得到了 10 0多个经纬点的资料 ,为编绘新疆地图和全国地图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成果在测绘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4.
中华北方民族在7000年前就已绘制天文星象图,并以众星组成的图象为观象授时的标志物,以之为认识宇宙星空的思维模式;后这种天文星象多发现于北方民族的墓葬壁画或穹隆顶上,表现为一种小宇宙意识和宗教感情.辽金西夏以来,在中国天官体系确立之后吸纳古巴比伦、印度文化,形成以中国传统的二十八宿与黄道十二宫交融的文化发展趋势;星象图出现了写本、绢画等经典化的新形式,表现了中华北方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容纳性诸特点,形成北方民族的天文星象学系统,对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当年伯希和在藏经洞拣选敦煌文献时,曾突出三条标准:西域文字、有纪年和不见传世文献,故而术数与天文历法均在其视域.后来法国几代学人在这两个领域辛勤工作,屡有创获,成绩斐然.法国汉学家们十分刻苦,学风谨严.他们常常从社会学角度解读相关文献;同时具有国际视野,亦不时将所研究的问题与国际上的相似问题进行比较,值得借鉴.近二十多年来,中国年轻一代学者异军突起,在术数研究领域硕果累累,与法国学者的工作堪称“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天文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参与到天文旅游活动中。文章基于国内外现有天文旅游的研究,讨论并提出天文旅游的含义及分类。天文旅游既包括狭义上的观星旅游,也包括广义上的参观天文台、探访天文相关的地理标志地、参与天文相关的人文活动等。文章继而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说明各种天文旅游活动的形式及开展条件,对其他地区开展天文旅游活动具有一定的实践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7.
由于图案装饰并非明式家具的重点,因此在以往对明式家具的探研中,专门关于图案的探讨往往十分有限。本文从图案题材、图案布局和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来集中探讨明式家具上"少而精"的图案装饰,指出它不同于同时期其他工艺美术图案的独特之处。本文尤其着力于与古代早期玉器、青铜器上的图案进行比对,指出由于受到明代后期鉴古、崇古风潮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明式家具的图案属于"古风"类型,在题材与表现手法上都受到早期古代器物图案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明朝崇祯年间,京师满城县民间出了一个天文爱好者,名叫魏文魁。此人以一介平民,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不顾生计也无意科举,长期在家乡研究天文,先后完成了《历元》和《历测》两部天文学著作。之后他从满城赶往北京,与时任礼部侍郎的国家级顶尖科学家徐光启叫板, 相似文献
9.
朱天文,台湾作家,曾师从胡兰成学习中国文化,与侯孝贤合作多部电影28年后的一个夏日黄昏,夕阳下的维多利亚港波光点点,朱天文平静而清晰 相似文献
10.
正一、研究背景客星即中国古代用以描述天空中新出现的未知天体的术语之一,由于东方古代天文学浓厚的星占学属性,大部分非周期性天象与部分周期性天象均被认为上天对人间社会的重要暗示。由于客星的"其见无期,其行无 相似文献
11.
广东博罗横岭山先秦墓地出土的玉器,其中玉块有较大可能来自同时期的环珠江口地区,玉管可能与越南北部化圈存在一定联系;博罗地区与环珠江口地区在先秦时期共处于一个普遍使用玉的化圈中,这种用玉传统明显不同于同时期的中原、吴楚地区的玉化传统,它反映出先秦时期古越族先民独具特色的审美观念和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12.
13.
王乃昂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0,(1):70-86,214,215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的记载,结合年代测定、考古发现和遥感影像资料,通过空间分析,作者认为唐玉门关和墨离军驻地应在河西走廊西段的常乐故城,即今瓜州县“六工古城”遗址。这里是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是西域出入口的重要关卡,亦即北魏时期新开伊吾道的起首。唐代玉门关地处疏勒河和榆林河下游洪积冲积扇缘的古绿洲,地貌和水资源等地理环境因素是制约关城选址的基础条件,而政治、军事等人文地理因素则是决定玉门关时空变迁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