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少干部和知识分子“文革”中上过干校,个中酸辛皆有体味。“文革”前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文革”后任总编辑的李庄撰写的这篇文章,既描写了他所在干校的众生相,又记下了他自己的委屈、迷惘、深思和领悟。通俗如话的文字,貌似随手拈来的所闻、所见、所感,留给读者的却是为人、处世、立业、治国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袁鹰 《湖南文史》2012,(2):34-34
“文革”期间十个春节,几乎没有欢乐可言,印象最深的是1969年在北京郊区房山农村“牛棚”里过春节。20多人,挤在一间自己盖的棚子里。干校的“五七战士”们春节前大部分回城去过年,留下少数人看守干校,看管我们这些“牛鬼蛇神”。  相似文献   

3.
“五七”干校,是“文革”中产生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干部学校”。顾名思义,它应该是培养干部,供干部学习的场所。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在这里,我想结合我的亲身经历谈谈情况。“五七”干校,是以劳动为主体,以改造思想为目的而设立的“干部学校”。文化部有两个干校,一个在天津静海,一个就设在湖北咸宁向阳湖。我们是1969年下干校的,从到干校的第一天起,就投入到各种各样的紧张劳动之中。本来,有十几个部打算在向阳湖办干校的,但他们看到这儿的情况以后,大部分改变了主意,到别的地方选点去了。只有文化部“五七”干校仍决定…  相似文献   

4.
1969年初.我们在“群专”的人员统统被打发到“五七”干校。大同市有两个“五七”干校.党群系统在离城6公里的同家湾猪场,叫“一干校”;政府系统在离城10多公里的奶牛场。叫“二干校”。  相似文献   

5.
70年代初,我由宜昌调至咸宁双溪卫生院工作,当时政治活动频繁,会多、公差多,因此,偌大一个卫生院,仅剩一个医生一个护土。我当时既看门诊,又管病房,经常是内、外、妇、儿科都看,白天黑夜连续工作。当时,文化部“五七”干校的大本营在咸宁向阳湖,双溪大屋周住有一个连队,那里原有个煤窑,干校的同志一面搞“斗、批、改”,一面挖煤,以供向阳湖干校使用。连队没有医务室,因此,连里的同志们凡有病痛都得来卫生院,接触多了,许多人便成了朋友。大厦周离双溪镇虽仅三四里之遥,我却从未去过,~是由于工作太忙,走不脱;再者,也…  相似文献   

6.
“五七”干校是“文革”时“改造”干部的场所。那么,“五七”干校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相似文献   

7.
在“1357”     
1357,20年前一所普通的“五七”干校的代号和通信地址。那里有一段千奇百怪而又耐人寻味的历史。《在“1357”》真实地记叙了这段历史的一个侧面,当时干校学员的酸甜苦辣跃然纸上,令人掩卷长叹。  相似文献   

8.
“五七”干校是“文革”时“改造”干部的场所。那么,“五七”干校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相似文献   

9.
人生这杯酒     
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在河南信阳为干校盖房搓麻绳,年过七旬的文坛祖母冰心在向阳湖寒风中护菜,年过七旬的巴金在奉贤运粪,吴祖光、张庚、丁聪等“反动学术权威”在团泊洼当过粪夫,钱仲书、吴晓铃等著名学者在河南信阳烧过锅炉。  相似文献   

10.
1969年10月“林副统帅““一号命令“下达后,我所在的中央民族大学被列为紧急疏散的高校之一,我们随即在驻校的工、军宣传队的带领下,来到湖北沙洋“五七“干校接受“劳动锻炼“。这段历史虽已过去三十多年,但其中许多事情至今仍令人无法忘却。 “落后分子“上干校记得那是“林副统帅““一号命令“下达后,因为要人去“五七“干校,学校便从早到晚不停息地开了七天的“务虚“会,动  相似文献   

11.
袁良骏 《百年潮》2012,(6):79-80
江西鲤鱼洲,20世纪70年代初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校的“五七千校”。与其他干校不同的是,这所干校还曾招收工农兵大学生,办起了名副其实的“草棚大学”。  相似文献   

12.
黄伊 《河南文史资料》2014,(1):94-97,93
“文化大革命”期间,团中央被康生、江青之流认为是“修到了家”,连同它的下属单位,都被赶到了“五七”干校,脱胎换骨,劳动改造。同时,胡耀邦同志也被打成“走资派”,跟着大队人马一起来到了干校。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发生了一起当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全国各地举办了1600余所“五七”干校,用来安置下放劳动的几百万干部与知识分子。近年来,关于“五七”干校国内已出版了不少当事人的回忆录和一些研究性的论著,其中涉及柳河干校、咸宁干校、沙洋干校的文章最多;  相似文献   

14.
楚泽涵 《炎黄春秋》2000,(10):79-80
父亲楚图南“文化大革命”中被下放到河南明港“五七”干校。1969年接受“审查批斗”时,由父亲口述,母亲彭淑端记录,写下了父亲的早年经历。这篇最后经父亲修改过的短文,对于人们了解作为一位老共产党人的楚图南无疑是有帮助的。特别是此文写于那种特殊的情况下,其中有许多“话外音”,通过父亲事后的回忆和我的理解,介绍出来,一定是有意思的。  相似文献   

15.
《福建史志》2008,(3):64-64
5月30日.省军区召开福建省军事志暨军事年鉴第二届编纂委员会第四次(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省军区副司令员刘永才.驻闽陆、海、空、二炮、武警、人防等诸军兵种15个大单位的分管领导和史志办负责人共40多人。会上.省军区副参谋长戴滨辉作了题为“齐心协力.快马加鞭.高标准完成总部赋于的编纂任务”的讲话。  相似文献   

16.
11月1日,全军军事志专家组组长徐凤春研究员一行4人,对省军区三级军事志初稿情况进行了检查。专家组在听取了军志办工作汇报和抽查省军区本级、南京警备区军事志书初稿后,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省军区的修志工作为全军修志提供了经验,是全军修志工作学习的榜样。概括起来,有“四个一流”:一是一流的领导。省军区、军分区(警备区)司令员,人武部部长亲自任军事志领导小组组长、编委会主任,把修志这项不起眼的工作纳入了议事日程,不折不扣地落实上级要求,  相似文献   

17.
“文革”中期,文化部创办咸宁“五七”干校。六千余名文化界高级领导干部、著名作家、艺术家、翻译家、出版家和其他文化工作者及其家属下放鄂南向阳湖,经历了为期三年左右的劳动锻炼生活。我当时任黄冈军分区副政委,调来担任咸宁“五七”干校的负责人之一,对当时的情况了解一些,现就记忆所及,略述如下。于校的背景和组织情况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同志给林彪写信.即著名的“五七指示”。1968年5月7日,为纪念毛泽东“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黑龙江庆安县柳河率先出现一座被命名为“五七”干校的农场。500名来自黑龙江省的干部在这里…  相似文献   

18.
八、胡耀邦同志和我们在一起的日子 胡耀邦同志于1969年4月下放到共青团中央黄湖农场“五七”干校,1972年2月初回北京探亲。经批准此后便留在北京,一是学习,二是治病,三是写检查,没有再回干校。  相似文献   

19.
叶介甫 《文史春秋》2005,(11):39-45
谭家述,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是红八军和红六军团创始人之一。他先后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历任游击大队长、纵队长、团长、师参谋长、师长、军团参谋长,参加过的较大的战斗有九陇山、将军山、永阳镇、九渡冲、棠市、沙市、龙家寨、忠堡等。他作战指挥机动灵活、坚决果断、身先士卒,并在战斗中多次负伤。1939年,谭家述人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5年明回国后任晋察冀军政干校和华北军大教育长、副校长。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人生旅程的一个插曲,“五七干校”的生活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我在干校的时间并不长,连同所谓“干校学习班”在内总共不过两年,但却留下了许多至今难忘的记忆。由于各人在当时所处的境况不同,感受也必然是各异的。我的感受回忆起来大体上可用“忧愤与苦乐”四个字来概括。这四个字既是独立的各有其内涵,同时也是互为因果的。这是我个人的感受,对有的同志来说,他一进干校住的就是“牛棚”,是“被专政对象”,自然就谈不上什么“乐”,连苦中之乐也是沾不上边的。前途茫茫何所之?1968年的深秋,正当机关的“斗批改”如火如荼,社会上的武斗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