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颜福 《敦煌学辑刊》2016,(3):168-175
勒柯克在高昌故城摩尼教寺院遗址发掘出的一份摩尼教绢画中绘有十字架,它与新疆、敦煌等地发现的景教十字架极为相似。图像中残存的礼拜童子及供养人画像与同一时期常见的摩尼教人物画有所不同,表现出的景教色彩甚至大于摩尼教,反映了高昌回鹘时期摩尼教在吸收景教的同时,试图尽力调和二者间的不同,甚至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景教的服饰和仪轨,而非简单地将耶稣置换成摩尼教神祇。通过对这幅摩尼教绢画中十字架与冠式的解读,可以发现这一时期摩尼教兼容并蓄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景教是唐代对基督宗教的称呼,唐代敦煌景教文献研究一直为国际学界所关注。本文根据最近日本杏雨书屋新刊布的《序听迷诗所经》彩版影印件,按照古籍整理尊重原典的精神,对该经文本进行了最新辑录和考释,为学界提供一个释录准确,并尽可能反映最新研究信息的文本,以期有益于中国景教之研究。  相似文献   

3.
景教是唐代对基督宗教的称呼,唐代敦煌景教文献研究一直为国际学界所关注。本文根据最近日本杏雨书屋新刊布的《序听迷诗所经》彩版影印件,按照古籍整理尊重原典的精神,对该经文本进行了最新辑录和考释,为学界提供一个释录准确,并尽可能反映最新研究信息的文本,以期有益于中国景教之研究。  相似文献   

4.
2006年5月在洛阳出土的唐代景教经幢,上勒唐景净所撰《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简称《宣经》),乃继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之后,有关唐代景教石刻的最重大考古发现,其与该经敦煌残本正可互补。本文据经幢拓片与敦煌本对勘,并参考国内已发表的录文简体本,制作了经幢本《宣经》校勘本。本文尚考证《宣经》敦煌本与经幢本的差异,认为唐代存在不同版本的《宣经》,而敦煌本应较经幢本为早。本文还考察了该石幢选刻《宣经》的内外原因,认为石幢并未把《宣经》全文刻完。最后,本文指出该景教经幢的发现,再次确认了20世纪40年代现世的所谓小岛文书B系今人伪造的写本。  相似文献   

5.
高昌与龟兹回鹘风格的佛教遗址中出现的六遭轮回图,在内容上着重表现"三恶道"中的地狱、饿鬼两道,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并且具有地方性的特点,与早期律藏中的记载相去甚远.回鹘佛教的地狱观念深受中原地藏菩萨救赎思想的影响,而高昌回鹘文《地藏菩萨本愿经》与《十王图》的发现为轮回思想在当地的流行提供了有力证据.地狱图像在高昌与龟兹盛行的原因除了受到佛教的地狱救赎思想影响外,还受到摩尼教地狱观念的影响.回鹘在信仰佛教之前所信仰的摩尼教,也有地狱的观念,佛教的十王思想与摩尼教的冥府思想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正一、何谓敦煌学。自古以来,敦煌就是以丝绸之路要冲而著称的绿洲城市。它的一举成名,是因为被誉为沙漠大画廊的世界遗产莫高窟及其第17号洞窟(藏经洞),1900年在此窟中偶然发现了敦煌文书(除古文书外还有典籍、印刷品,故也称作敦煌文献)与绘画、丝织物等美术品。所谓"敦煌学",除此之外,还有榆林窟、西千佛洞、东千佛洞等分布在敦煌周边的佛教石窟群、近郊的城塞、长城与古墓等遗址,以及利用从这些遗址发现的木简、古文书、随葬品等多彩的史料,研究敦煌  相似文献   

7.
王兰平 《敦煌学辑刊》2008,1(1):157-162
本文以敦煌藏经洞所出唐代景教写本<志玄安乐经>为例就景教入唐后与佛道交涉作个案研究.论文通过对<志玄安乐经>之"十观"的研究,认为"十观"内容基本忠实于<圣经>精神,而其表述方式则可能是模仿了佛道经典,比如<观无量寿佛经>、<太玄真一本际经付嘱品卷第二>等.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知唐代景教传教士尝试融入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种种努力,剖析这些努力方式与经验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也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唐代,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在中国境内展开过一定规模的传教工作,汉文文献称之为景教。会昌五年(845)后,受灭佛运动的影响,景教在中国内地趋向衰亡。近年,有关景教的研究在中国逐渐受到学者重视。然而,大多数文章侧重于研究景教在中国的兴衰以及世存的景教碑刻与写本经书,对于景教流传期间留下的绘画艺术研究甚少。本文通过对现存部分景教绘画艺术的梳理,呈现出景教独具魅力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景教是唐代对基督教的称呼,唐代敦煌景教文献研究一直为国际学界所关注。《志玄安乐经》是学界公认的出自敦煌藏经洞的唐代景教写经,在唐代景教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根据最近日本杏雨书屋新刊布的该经彩版影印件,按照古籍整理尊重原典的精神,对该经文本进行了最新辑录和考释,为学界提供一个释录准确,并尽可能反映最新研究信息的文本,以期有益于中国景教之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视域下的敦煌画派研究,首先要明确敦煌艺术与中国绘画在表现语言发展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早期,敦煌艺术与中国绘画的表现语言以佛教题材为主,在相互影响、相互改造下,逐步淡化、脱离印度、西域风格而强化中原风格。隋代,中国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在艺术发展上也呈现出过渡性质。唐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敦煌艺术朝世俗化发展,表现语言在融合和演变的过程中更加本土化、中原化,宗教绘画的表现形式更加现实化、生活化。中国绘画理论的发展,唐代著名画家对敦煌艺术及中国绘画表现语言发展的推动和影响,使得敦煌艺术与中国绘画的相互影响进一步深化,艺术发展达到鼎盛时期。五代、宋、元后,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敦煌艺术趋于落寞,中国绘画在"院体画"及"文人画"方面继续传承发展,工笔绘画传承敦煌绘画表现语言,进一步发展成熟。新时期,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框架下,"敦煌画派"的发展应立足于对敦煌艺术和中国绘画表现语言的传承研究,以崭新的、多样化、时代化的要求,思考和致力于"敦煌画派"研究。  相似文献   

11.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是高昌故城土遗址破坏的主要因素,墙体的结构坍塌是土遗址破坏的重要体现。为了保护和继承这一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笔者在对高昌故城土遗址病害细致调查的基础上,论述了故城土遗址破坏的成因进行分析,可为以高昌故城土遗址保护为代表的西北干旱地区土遗址结构的加固、保护提供一定的事实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后人省称之景教碑)第31行为"朝议郎前行台州司士参军吕秀岩书",后人据此认定景教碑为"吕秀岩"书写,但是对于他官衔中"前行"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景教的研究肇始于明末天启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发现及对碑文的解读,1 9世纪末2 0世纪初以来,随着敦煌、吐鲁番、内蒙古、泉州等地景教遗物的发现,其研究渐趋深入,可以说,中国景教的研究是随着景教遗物的出土而前进的。国内的研究至朱谦之《中国景教》出版而成一总结。是书作于1 96 6年,至1 993年才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同时又由人民出版社作为哲学史家文库的一种再版。其关于景教的介绍,虽以中国的情况为主,但亦用不少笔墨述及其他地区;虽以引诸家之说为多,然其内容架构、课题的提出已足资后来者所用,比如其中关于景教受摩尼教、祆教、…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介绍景教背景基础上描述了其在唐代的历史轨迹,详细列举和分析了学界关于景教衰落原因的各种观点。从景教相关文献中找到的具体内容来看,其翻译确实多有在佛、道教的背景下阐释基督宗教思想的情况。但文章最后也从哲学解释学的角度思考了其如此做的原因。景教衰落的原因不应完全归结为神学思想和概念翻译的问题,传教制度、面临的时代背景和本土文化等因素,都是景教在唐代根基不牢从而衰颓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开拓丝绸之路的先驱——吐火罗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火罗语的发现与研究使人们普遍相信,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操古印欧语的民族生活在远离欧洲的中亚沙漠。龟兹、焉耆、高昌等地的古代遗址及敦煌莫高窟中有这个民族留下的大批宗教、文学和医学文献。在回鹘文剧本《弥勒会见记》中,他们的语言被称为"Toγri(吐火罗)"。据比较语言学研究,吐火罗语属于印欧语系西支Centum,它与Hittite语的关系及其他古语特征,使其有可能成为目前所知最早的印欧语言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了西安郭新庄唐韩休夫妇墓北壁壁画山水图的图式、笔法和意义,并对"卧游"的问题提出一些新看法。根据与敦煌壁画和日本正仓院绘画等相关材料的比对,可以判定韩休墓山水图采用了盛唐流行的一种山水画图式。在此基础上添加的草亭,表现了当时所流行的、缺乏新意的隐逸主题。画面迅疾的笔法,固然有可能与画师绘制时间不足有关,但更与盛唐长安崇尚自由洒脱、不拘细致末节的绘画风格的大背景联系密切。由韩休墓山水图与敦煌观无量寿佛经变"日想观"图式的共同性,可知早期山水画与佛教净土信仰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观想的理念与卧游的理论有着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7.
冯其庸 《中华遗产》2007,(10):20-21
在2006年5月,洛阳李楼乡出土了一件唐代元和九年(814)十二月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经幢底部已残损,但大部完好。经幢上所刻经文,即《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按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后,曾出土景教经典《志玄安乐经》和《大秦景教宣元本经》两件,为天津大藏书家李盛铎所得,此两件景教经典,学术界至为重视。  相似文献   

18.
戴宁  陈平 《文博》2012,(1):80-84
遗址勘查与稳定性鉴定(稳定性评价)是遗址保护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保护设计成功的前提。本文结合对高昌故城的测绘与方案设计工作实际参与,总结出高昌故城现场勘察的重点;参考建筑物可靠性鉴定和加固的相关原理和方法,结合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相关数据,对遗址保护设计起重要依据作用的稳定性鉴定的方法做了初探。本文可为土遗址保护工程、土遗址保护规划、生土建筑遗产保护等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景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并非拘泥于单纯的传播教义,而是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方法,其重要手段之一便是行医.汉籍文献虽然没有明确记载景医的个案,但是景教徒善医已成学界共识,并且前人也已经考证出僧崇一等几个景医.本文通过对景教碑中"艺博十全"的重新解读,明确提出景教碑中"伊斯"也是一个景医.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美术在经历了长期彷徨与困惑之后,文化先驱放眼世界,留学欧洲、日本学习西方绘画精神和教育体系,拉开了中国近代美术发展的帷幕。为寻求民族文化自信,现当代中国艺术开始中国绘画的民族化探索,在题材、表现语言及精神内涵等方面的探索如火如荼,取得了丰硕成果。敦煌莫高窟被发现以后,早期的敦煌艺术研究以临摹和保护为主,为现代中国绘画的敦煌风格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当代中国艺术家和甘肃省本土艺术家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艺术家,他们致力于艺术创作的敦煌风格化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敦煌画派"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启示和引领作用。中国"岩彩画"的发展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重新被国人认识和喜爱,为现代中国绘画对敦煌艺术的研究开创了新形式和新领域。在敦煌风格化探索和研究中,也存在许多误区和问题,当代艺术家对于敦煌艺术的研究不足,机械的学习和借鉴敦煌风格,不能很好地体现当前中国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艺术创作的敦煌风格化要紧密围绕着文化本体和其生存发展的地域特色进行,在众多艺术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敦煌艺术及"敦煌画派"的发展必将走向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