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佐良 《攀登》2005,24(Z1):52-54
青海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农牧民的政治参与表现出了积极的状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只要青海农牧民通过政治参与,积极地、充分地表达出作为主人的忠愿,青海的重大事务决策有了代表农村社会的声音,对青海来说,就意味着民主的广泛和深入,国家政权和管理对象之间的一系列矛盾也就容易得到化解,这种局面就是我们所希望的,是和谐的.  相似文献   

2.
拉金彪 《攀登》2005,24(12):91-93
青海农牧民增收缓慢是影响青海城乡和谐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青海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就增加农牧民收入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3.
对青海农牧民增收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兰英 《攀登》2004,23(1):79-81
增加农牧民收入是当前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本在对青海农牧民收入的特点、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增加青海省农牧民收入的主要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卫美云 《攀登》2007,26(4):35-36
建设青海新农村,不仅要发展农牧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而且还要大力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本文针对当前青海农牧区的农牧民综合素质偏低问题,提出要切实把提高农牧民素质摆到重要位置,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张国毅  韩杰丽  李娇 《攀登》2012,(2):23-26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提出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青海藏族聚居区农(牧)民地处高原,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落后,在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时面临的棘手问题是资金短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拓宽低保资金的渠道和来源,增加获取低保资金的手段和方式,从而为青海藏族聚居区农(牧)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提供稳定而充足的资金保障  相似文献   

6.
罗藏 《中国土族》2006,(2):11-12
如今,人们对青海藏毯并不陌生,它像传说中的“飞毯”。漂洋过海,远销世界上22个国家和地区。借助这个特色产业,地处高原内陆腹地的青海又一次亮出了阔步走向世界,也让世界进一步了解青海的“金名片”;借助这个特色产业,也为世代生活在贫困山区、高寒草原的广大青海农牧民开辟了一条增收之路。换句话说,我们举全省之力打造的藏毯产业,一头伸向了广阔的国内、国际市场,另一头则连着千千万万户农牧民。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战略是统领新时代中国"三农"发展的行动纲领。本文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进行了阐释,认为实现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是乡村振兴战略在青海的具体实践;在深入分析实现"三生"转变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三生"转变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马学梅 《攀登》2007,26(4):97-99
产品和服务在细分市场中的定位,决定着其竞争力的强弱,从一定意义上讲,关乎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壮大。对青海旅游服务营销的市场定位进行理性分析,并寻求新的营销策略,是青海旅游业在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牧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既定的战略目标。青海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地区,农牧民贫困问题尤为突出,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牧民温饱问题,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意义重大。认真研究探索治穷致富的措施和途径,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对策,尽快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温饱问题,是青海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一、青海农牧区贫困现状、特征及其成因青海农牧区的贫困有几个突出特点:1、贫困面广量大。截…  相似文献   

10.
金菊花 《攀登》2009,28(4):104-105
享受图书馆的服务是全体公民的权利。但目前青海农牧区图书馆建设及其服务工作不能满足青海农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图书馆建设,更好地为农牧民提供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1.
12.
论"夷"和"东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栾丰实 《中原文物》2002,2(1):16-20
“东夷”本是传世和出土文献对古史上某一时期东方居民的称谓。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把黄淮下游海岱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族属称为东夷。本文旨在根据传世和出土文献的相关记载,廓清“夷”和“东夷” 的产生、发展、流变和消失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晚清之前,中国始终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将中国之外的其他一切民族都看作是未开化的“蛮夷”。特别是明代朝贡制度形成后,“夷”“夏”卑尊泾渭分明。晚清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近六十年间,实现了从“夷”到“洋”的艰难转变。本文从“中国中心观”的形成入手,对这一转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素心”与“史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史上,关于史家主体修养的探讨是一个重要问题。梁启超所谓“史家四长”说即是对这个探讨的总结和概括。在这一理论成就的形成过程中,唐代史家刘知几的“史才三长”说及清代史家章学诚的“史德”说是关键环节。当然,任何学术成果尤其是理论上的突破,都必须以一定的思想积累为前提与基础,这种积累首先必须是学者个人的,而从更为普遍的意义上讲,它更是社会的与时代的。因此,从孔子、孟子的时代起,我们  相似文献   

15.
庄子《大宗师》集中出现了四则有关"真人"的论述。"真人"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作为庄子自身理想人格的画像,"真人"等同于"至人"。真人一旦上升到"道"的层面,又等同于"神人"。真人思想的矛盾性源自《庄子》一书内容的复杂性。作为天道哲学的真人,其思想源自《道德经》、《山海经》等典籍;作为生命哲学的真人,源自《黄帝内经》、《周易》等。由后者形成一种"葆真"的生命哲学观,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古代的"邛"究竟是族名还是地名,曾有一些不同看法.关于"邛竹杖",也历来看法不一.文中对此作了探讨,认为"邛都夷"人属古濮越系民族,"邛竹杖"则由于年代久远现已不甚明了,可能"邛人"所居地方所产之竹杖皆可谓之"邛竹杖".  相似文献   

17.
“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举制度。“中正”是“九品官人”过程中具体负责对士人进行察访、品评、定次的最基层组织。九品官人法创立之初,就设立了州中正、郡中正、县中正。曹芳时期,各级中正始有大、小之分。中正在“访举”士人的同时,还有表率乡里、敦行教化、化民正俗之责。中正是非专门性的、地方性的组织。除中正之外,实施“九品官人”的机构还有司徒府、尚书省吏部和中书省。它们各司其职,又相互制约。学界将“九品官人法”误称为“九品中正制”,因而夸大了“中正”地位作用,严重影响了对该制度的正确认识,应该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8.
王三义先生认为,以国家起源的“民族模式”代替传统的“部落联盟模式”,易建平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本文认为,王三史先生的观点难以成立,原因在于,他混淆了“部落联盟”与“部落联盟模式”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并且,把希腊人和罗马人国家起源的例子当作了“特例”,而这摩尔根与恩格斯是当作典型例子的。  相似文献   

19.
本从都市平量器字入手,结合东汉相关的度量衡制度和两汉中遗存的刻铭陶、漆器字、以及东汉相关历史,考证都市平量器并非成都市平量器的简称。  相似文献   

20.
本对于古籍献中“百工”一词的多义和歧义现象进行分析、考证,发现它与“百官”一词的关系错综复杂,于是从字形、声音及化历史的研究对比中取证,认为“百工”作为上古一官职名,后世直接对译成“百官”实际上存在混淆和误解,却也可从中看出它们意义上的联系与区别,对这一特殊语词的变化的历史考证将对训诂学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