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张恨水(1895-1967)是著名作家,有"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之称。他曾三会张学良,与之有着很深的交往,却多次拒绝张学良的邀请出来做官。在动乱的年代,他守着自己的笔,营造出了一份乱世的浪漫。一会相见甚欢1924年4月12日,张恨水的《春明外史》开始在北京  相似文献   

2.
因《春明外史》结下友谊 1924年4月,安徽潜山人张恨水创作的《春明外史》在北京《世界晚报》上开始连载。这是一部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蓝本的谴责小说,它有力地揭露了北洋军阀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但对奉系军阀中不失有正义感的张学良则持有肯定的态度。张恨水以张学良为模特儿塑造了一位少年英俊的韩幼楼形象,描述韩  相似文献   

3.
张学良,是20世纪中国颇具传奇魅力的历史人物之一,其生前为之筹撰传记的士墨客何止千百。内中有一个,乃名章回小说家张恨水,两人并因之而结下了一段惺惺相惜的未了的笔墨契。这是许多后人都鲜闻未知的。  相似文献   

4.
张学良,是20世纪中国颇具传奇魅力的历史人物之一,其生前为之筹撰传记的文士墨客何止千百。内中有一个,乃著名章回小说家张恨水,两人并因之而结下了一段惺惺相惜的未了的笔墨契。这是许多后人都鲜闻未知的。事情须从1924年4月说起。当月中旬,北京的《世界晚报》副刊《夜光》,推出了主编张恨水的生平第一部百万言长篇连载小说《春明外史》。这部作品,以北洋政府统治下种种光怪陆离的政治、社会世象为素材,紧贴生活,构思新巧,情节波澜曲折,文辞优美晓畅。因此,一问世便轰动京华,不但使创刊方始的《世界晚报》一炮走红,销量飚高…  相似文献   

5.
晓昴 《神州》2011,(9):70
一部电视剧《金粉世家》让当代人认识了张恨水,然而张恨水的出名并非始于现在,早在1929年,刊登于上海《新闻报》的一部连载小说《啼笑因缘》,就已经使张恨水名扬大江南北,成为中国20世纪首屈一指的畅销小说作家了。《啼笑因缘》的成功,或者说张恨水的成功在于‘内精’和‘外炒’。内精指张恨水的精妙写作;外炒指题外的炒作,不是张恨水自炒,而是张恨水被炒。1929年前后,张恨水在北京一带已经很有名气了,但在沪上却鲜有人知。当时上海的写作圈子人才济济,北方作家无法打入圈内,"南北是互不侵犯"的。张  相似文献   

6.
周恩来、张学良在短暂的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尤为惹人注目的是,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曾托人给远在台湾幽禁的张学良捎去一封十六字密信,真切地反映了周恩来对张学良的关切情感。周恩来给张学良的这封亲笔信,既没有收信人的姓名,也没有写信人的署名,全文只有十六个字:为  相似文献   

7.
全国政协机关办公的那个大院,原是清朝顺承王府,是张作霖的公馆,真正在这里办公、生活过的是张学良先生。我初到政协机关工作时,一位老同志曾领我参观了一遍。张学良先生现在在大陆还有一个姐姐,七个弟弟,五个妹妹。最重要的有两位,一位是张学思,行四,我人民海军少将;一位是张学铭,行二,与张学良一母所生,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城建局副局长。张学铭平时也常来政协礼堂开会、吃饭。  相似文献   

8.
张学良所经历的重大事件,史学界多有深入研究,唯独对中东路事件稍显薄弱。究其缘由,一是因为这是张学良打的一次败仗,张学良为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学者不忍心揭这块伤疤;二是他打仗的对象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国家苏联,他后来发动的西安事变不仅挽救了中华民族,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国共产党渡过了一次生存危机,他有功于共产党,大陆学者多出于为尊者讳的传统心理,不愿意碰这一问题。张学良是坦荡做人的典范,他在晚年自己揭开了这块伤疤。  相似文献   

9.
著名的章回小说作家张恨水有不少笔名,其中有”个叫“崇公道”,这与他迷上京剧,客串京剧有关,说来颇有意趣。1932年前后,张恨水已经成为北平《世界日报》、《世界晚报》的编辑。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竟粉墨登场,客串票戏,过了一把戏瘾。那是北平新闻界为赈救水灾举行义演,张恨水义不容辞踊跃参加。在朋友的怂恿下,他在压轴戏《女起解》中饰演善良而又风趣的崇公道。张恨水嗓门很高,声如洪钟,往往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倒也字正腔圆。作为众口皆碑的小说家参加演出,很有号召力,加之表演成功,成为当时各家报纸“爆炸性新闻”,一时…  相似文献   

10.
张恨水一生经历了两悲一喜3次婚姻。18岁那年,母亲做主为他定下一门婚事。在此之前,母亲佯装听戏特地去相了亲,在戏台下见那姑娘回首嫣然一笑,十分漂亮,料儿子也必定满意。谁知亲家玩了一个“掉包计”,结婚那天张恨水娶进家门的却是一位门牙外露的文盲丑女。张恨水无法忍受这个事实,几天后就离开了家乡。为了不伤母亲的自尊心,张恨水也没有提出离婚。然而,这次婚姻对双方都是极为不幸的,他们同居的时候很少,女方晚年一个人在故乡死去。后来张恨水在北京与一位贫苦无依的姑娘邂逅,出于同情,与她匆匆结合。但这次婚姻仍是一个悲剧:同情换不来爱情,由于彼此性格不投,张恨水又一次陷入了巨大痛苦之中。1930年《啼笑因缘》在上海《新闻报》连载,许多读者,尤其是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的大中女学生为之疯狂一时,其中有一位最为“疯狂”的,是正在春明女中读书的16岁的女生周南。她并不知道此时的张恨水已经36岁了,想象作者一定像樊家树那样温情脉脉、情意绵绵。她单相思而一病不起,含羞向寡母透露了心事。母亲东奔西走,找到了张恨水的妹妹、正在春明女中执教的张其范。在后者的撮合下,二人很快坠入爱河。常年为人儿女说相思的张恨水,终于饮到了爱情的甘泉。在以后的岁月里...  相似文献   

11.
窦应泰 《文史精华》2003,(11):17-20
在张学良被蒋介石秘密幽禁的50多年时间里,周恩来始终保持着和张学良的书信往来,这在今天看来,简直是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周恩来不但在张学良被蒋囚浙江奉化之初,就通过可以进雪窦山的东北著名人士莫德惠、何柱国等人给张学良捎过信件,而且张学良在台羁押期间仍然  相似文献   

12.
张学良开发建设西北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张学良将军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主要发起者之一。自1936年12月12日,迄今半个多世纪,学术界围绕这一重大事件论述不少。本文拟就张学良将军建设西北之思想,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3.
张孝祥 《江淮文史》2022,(5):136-144
<正>张恨水最早起步于安徽芜湖,而对他走向文学道路影响最大的人是郝耕仁和我的祖父张九皋。我的祖父张九皋先生与郝耕仁是挚友,张恨水正是通过郝耕仁认识我祖父的。1913年张恨水在上海认识了郝耕仁,并与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张恨水说,是郝耕仁改变了他的人生。而祖父张九皋则为张恨水提供了一个起步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14.
张冠英,原名首芳,是张学良生母赵氏的第一个女儿。在张作霖的6个女儿之中,张冠英是张学良惟一的胞姐。张冠英女士不但在张学良得志时与乃弟手足情殷,在张学良因“西安事变”蒙难以后,更对他是关爱有加。对于张冠英,鲜有人了解,理应为这位正直的老人记上一笔。 一、黑龙江督军的儿媳妇 张冠英1898年出生于辽宁省黑山县赵家庙,从小就生活在兵 动乱之中。1899年因辽西辽南霍乱病盛行,襁褓中的她也不幸染疾在身。母亲怀抱着生天花、发高烧的冠英辗转奔波于黑山县境内,躲避着因张作霖为绿林胡匪所带来的官府追捕。1901年…  相似文献   

15.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执意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然而蒋介石翻脸不认人,将张学良囚禁于南京,交高等军法会审,判刑10年,后又被特赦,交军委“严加管束”,从此开始漫漫的幽禁岁月。张治中是在张学良1928年“易帜”后才和他相识,并彼此成为知心朋友的。“西安事变”后,张治中钦佩张学良的胆量和义气,也十分同情他的遭遇。尽管张学良在幽禁期间的住处远离民居,警备森严,外人极少能与之接触,但张治中只要一有机会,就想去见一见张学良。在1936年至1947年的10年中,张治中曾三次访晤张学良,并与之长谈。这对张学良是莫大的安慰。第一次访问是…  相似文献   

16.
曹晋杰 《铁军》2016,(12):21-23
今年是西安事变80周年,西安事变是国共内战向合作抗日的历史转折点,周恩来和张学良是事变中的关键人物。现刊发曹晋杰同志的文章,以资纪念。周恩来秘密会见张学良,达成逼蒋抗日口头协议1936年4月9日之夜,在延安清凉山下的天主教堂,周恩来与张学良初次会见。两人一见面,张学良便紧握着周恩来的双手,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你一定是周先生,久仰!久仰!"周恩来一听忙说:"张将军,好眼力啊!"张学良谦逊地说:"不,不!谁人不晓共产党著名的美髯公啊!"说罢,大笑不止。周恩来见张学良如此豪爽,不无感慨地说:"初次相见,有着一种故人相见的亲切感。"张学良听了一愣。  相似文献   

17.
关于张学良和结发夫人于凤至1964年离婚的内幕,多年来国内虽然流传着几个不同的版本,但大多语焉不详。这一内幕直到张学良和于凤至双双作古以后,方才得以解密。  相似文献   

18.
西安事变前的两个月,张学良把吕正操从东北军六四七团团长任上调到张公馆负责内勤工作。作为现今健在的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亲历者和见证者,吕正操的回忆,让我们重新领略到这一事件的惊心动魄。更令人感动的,是张学良与吕正操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  相似文献   

19.
于丽  晓叶 《纵横》2003,(12)
1956年11月,蒋介石以撰写《苏俄在中国》一书为名,要张学良将西安事变的经过写出来,以充实他写西安事变一节的内容。然而蒋的动机决不如此简单,而是一石三鸟。一是蒋介石丢失大陆后,必须找到充足的理由为自己开脱。西安事变张学良等实行“兵谏”,是蒋一生的最大耻辱。而且在他看来,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原本所谓“剿共”,只要两个星期,至多一个月可竟全功,但由于张学良与“共匪”相“勾结”,发动的事变给已经濒临灭亡的中共东山再起之机,并在抗日战争时期发展壮大,最终使国军溃败到台湾。因此张学良是“国家”的罪人。如果现在由这个…  相似文献   

20.
1955年,周总理在全国政协一次会议上说到:“有两个人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一个是张学良将军。一个是张镇将军。他俩都为人民,为我们党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周恩来对张学良充满怀念之情,铭心难忘,这是顺理成章的事。至于张镇(于1950年病故于台湾)何以也受到周恩来的很高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