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礼通考·宾礼》校读折辅民清礼部侍郎秦蕙田所修《五礼通考》是一部礼书。该书按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五个门类,列举历代礼书中的资料以及其他材料,分述中国古代礼仪制度,说明其沿革,广征博引,论述精当,是研究和考察中国古代礼仪的重要参考文献,此书后...  相似文献   

2.
曾子礼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子的礼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礼学思想中有独特重要的地位。他十分重视礼仪中人的内心道德修养的作用,强调以“礼”律己,进行内心道德反省。曾子精研各种礼仪,特别关注一些关键性的特殊礼仪,其着眼点在君臣大义与宗族亲情关系间找到一个融汇点,突出宗子的地位,加强宗族的作用。他将形式上的礼转化为内在的道德情操,在礼学思想上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学现代派的开创者葛兰言(Marcel Granet)围绕上古中国的诗歌、舞蹈、传说、宗教、礼仪、封建制度、媵妾制度等主题展开研究,写就了《中国文明》《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中国人的宗教》《古代中国的舞蹈与传说》等重要著作。他对上古中国社会的研究延续了18世纪古典学研究的脉络,通过分析上古中国的文献材料,重构古代中国的家庭、婚姻、社会组织,分析中国人的宇宙观思想。  相似文献   

4.
投壶是古礼的一种,我国古代礼仪文献《礼记》中有《投壶》篇,但在《仪礼》中却不见有有关记载。故依据"三礼"文献及相关文献,对投壶这一古代礼仪的仪节、步骤进行整理,并分为所用之物、参与者及其职掌、具体过程三部分来论述。  相似文献   

5.
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冷落沉寂之后 ,礼学研究出现了趋向繁荣的局面。近年间出版的礼学研究成果可谓形式繁复 ,既有通史体总论 ,也有专题探究 ,更有断代专著。然而 ,如果我们理智地对待“礼学复苏”的既有格局 ,就不得不承认其中存在着结构性缺陷 :对古代礼学基本典籍的文献梳理和阐释之作少得可怜 !这本来是礼学研究的根本和前提 ,这一治学的根基倘不奠定 ,奢谈礼学的复苏就难免有镜花水月之虞。令人欣喜的是丁鼎新著《〈仪礼·丧服〉考论》 (以下简称《考论》)一书 ,弥补了学术格局的这种失衡。它称得上是深得礼学研究根要、考据与义理兼…  相似文献   

6.
正在中国古代,"三礼"学既有学术意义,又有治术意义。"三礼"学受到了历代统治者和学者的普遍重视,在中国文化中扮演了基础伦理和制度资源的角色。在20世纪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之下,"三礼"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发挥了哪些文化功能?又是如何发挥其文化功能?此外,20世纪的学者在从事"三礼"研究时所持有的理论前提、研究视界和研究方法,又突显出什么样的学术研究取向?这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潘斌副教授新著《二十世纪中国三礼学史》(南京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7.
梁方健 《民俗研究》2004,(2):182-184
古代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是我国古代社会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征。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礼”的文化,中国政治就是“礼”的政治,中国历史就是“礼”的历史。传统礼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以现代学术视角对传统礼学进行探讨研究则是清理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丁鼎博士的新著《〈仪礼·丧服〉考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7月)就是一部对传统礼学进行现代阐释的成功之作。  相似文献   

8.
东汉末年,郑玄兼采今古文,遍注群经,而最精礼学,他注《三礼》,使《三礼》之学历千百年之久,其学术影响力绵延不绝,直至今日仍是人们认识和研究古代礼学必读的重要注疏典籍,立言之德,泽被后学。郑玄《三礼注》的重要学术地位,历代均有学人对其进行研究。唐代贾公彦《周礼义疏》、《仪礼义疏》和孔颖达《礼记正义》专疏解郑玄《三礼注》。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宋金《礼志》进行比对,考证出《金史·礼志》脱漏亡佚礼目数十条。《宋史·礼志》、《政和五礼新仪》之礼仪,金朝大致都实施过,未见《金史·礼志》载录者,实为脱漏或元人修史时未修入内。金朝主动模仿或说移植汉制礼仪,始于熙宗;主动实施汉制礼仪且有一定规模者,当是海陵王;世宗、章宗两朝则集其大成,并尽可能按照唐宋礼典实施。《金史·礼志》缺漏有关农业的礼目,或与女真族起于渔猎有关。然金朝入主中原后,也逐渐重视农业生产。一些应该具有的皇朝礼仪,金朝阙而不载,当是史料缺佚所致。宋朝特有礼仪,金朝并未施行,其情可以理解。金朝未设某些礼仪,还可能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因此,金朝实行的是汉制五礼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0.
<正>在我国汉代以降的古代社会中,“三礼”学曾长期处于显学的地位。20世纪初叶之后,随着帝制的崩溃、社会的转型、文化范式的变迁,作为传统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礼”之学逐渐式微,少人问津。新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当代礼学专家丁鼎教授主持编纂的《三礼学通史》于2020年问世,可谓“三礼学”复兴的标志性成果。该书对我国两千多年的“三礼”学术史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察和探讨,不仅对了解和把握“三礼”学术史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出土资料所见的西周礼仪用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庆伟 《南方文物》2007,3(1):50-65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是华夏文明的基本特征,《左传·定公十年》孔颖达疏云:“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相似文献   

12.
《大唐开元礼》是唐玄宗时代官修的一部礼仪巨著。本文讨论《开元礼》的撰作缘起,认为《开元礼》和《唐六典》作为取代上古三《礼》的中古礼典,在制作上异曲同工,都是玄宗营造盛世的精神产品。《开元礼》提出以“改撰”《礼记》为目标,更有着从疑注到改经的长期思想基础和深刻学术渊源。而《开元礼》撰作之前,礼仪使的设立和在此之后举行的一系列礼仪活动,为《开元礼》的创作进行了礼仪实践和理论准备。《开元礼》最后以“折衷”唐贞观、《显庆礼》,解决和协调对《礼记》经传认识的矛盾,实现对于唐朝本朝新礼的吸收,体现了唐朝礼制的时代化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学者们对宋代《易》学、《尚书》学、《诗经》学和《春秋》学倾注了不少心血,也有大量优秀的学术成果面世,而于宋代的《三礼》学则少有关注。究其原因,一是当代学者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对《三礼》本经的研究上,而忽略了《三礼》学史的研究。二是当代学者倾向于研究宋代经学中所谓的“显学”。  相似文献   

14.
邵凤丽 《民俗研究》2024,(2):5-15+157
“礼仪文体”是指在各种国家礼仪和民间礼仪实践中被使用的文体形式。“礼仪文体”因礼仪需要而产生,以服务礼仪实践为根本目的,具有显著的应用性、展演性。明清时期地方家族组织在举行祭礼时,多选择使用《仪礼》《家礼》等儒家礼仪经典“请神来享”的祝文。20世纪80年代以降家族重建,其祭礼所用祭文虽然也重视文体传统继承,但文本内容呈现出多元叙事特征,而展演形式亦具有与时俱进特色。从礼与俗的关系视角看,民众运用“礼仪文体”,既受到礼仪传统框约,又基于现实需求而予以调适,已经形成了新的礼俗表现形式,可视为中国历史上“礼为俗用”传统的当代延续。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古代国家礼制中,皇家祭祀礼仪的主要对象是天、地、人(祖神),祭地大典是极为重要的国家典仪。"方丘"是古代祭皇地祇之坛,方丘之祭是国家祭地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项,属于五礼中吉礼(祭礼)的范畴。金朝承袭了中原地区的王朝祭礼,形成了兼具继承性和变革性的本朝方丘祭皇地祇之礼。笔者在学界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并纠正了《大金集礼》中有关方丘祭礼史料的错误,继而对金代的北郊方丘之祭进行具体考述。  相似文献   

16.
《朱子家礼》是明清地方社会礼仪实践的基本依据,但它对4种礼仪的具体影响则有差别。通过地方志文献分析《朱子家礼》改造珠江三角洲丧葬礼仪的效果和困境可以看出,借由地方官员和乡里士人的共同努力,《朱子家礼》改变了民间一些违礼的习俗,比如火葬和用鼓乐等,但却无力撼动"作佛事"和"信风水"等"异端"礼仪因素。民间丧葬将《朱子家礼》作为正统象征,但在实践上却融合佛道等仪式,形成一种复合的礼仪模式。这种融合的背后,是民众面对死亡的复杂心态,既有对亲人离世的哀伤,又包含着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儒家礼仪过度强调哀伤情感的表达,却忽略了民众安度亡魂的情感需求,这是佛道教在丧葬礼仪中始终能够发挥影响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7.
牛芳芳 《神州》2013,(23):99-99
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社会成员的一个基本素养。结合调查情况得知,学生们普遍对社交礼仪有迫切的需求,我们选定“融洽人际关系,共创和谐校园”为礼仪教育教学的重点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本期寄语     
正这一期"古代地中海文明"栏刊出4篇青年学者的论文。郭涛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库朗热的古代城邦》指出,库朗热在1864年出版的《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在近年中国古典学界引起关注的主要原因是该书体现出19世纪中后期西方古典学与人类学、社会学研究发生的密切关联。白雪的《古风时代希腊人的葬仪》考察  相似文献   

19.
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社会成员的一个基本素养.结合调查情况得知,学生们普遍对社交礼仪有迫切的需求,我们选定“融洽人际关系,共刨和谐校园”为礼仪教育教学的重点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正世界各民族都把婚礼当作最重要的人生礼仪之一,都有从议婚到订婚和结婚的程序和仪式。儒家也设计有一整套聘娶婚配的原则和程式,那就是所谓"六礼"。因为上古的迎娶过程在昏夜完成,故称"昏礼","婚"是后起之字。关于上古婚礼最重要、最系统的记载,见于《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和《周礼·媒氏》等,但在历代传承过程中又有诸多变化,还加进了很多非华夏汉族的内容,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所谓古代婚礼,已是一个杂糅的礼仪程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