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杰 《史学月刊》2008,(1):34-43
汉代的廷尉狱位于廷尉府内,属于"诏狱",专门收审重大案件的涉嫌人犯,其中多有王侯大臣和郡国守相,东汉时还收押有宦官,他们在狱中拥有一些特殊待遇和权利.汉代"廷尉诏狱"一语另有法庭的含义."诣廷尉诏狱"的一部分犯人被安置在中都官诸狱,这是因为:一、廷尉狱容量有限;二、廷尉狱监护防范并非甚严;三、皇帝欲通过派遣使者直接控制案件的司法审判过程.  相似文献   

2.
汉代廷尉考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刚 《史学集刊》2004,(1):15-20
廷尉是汉代掌管刑狱的最高职官。其主要职掌有决狱 ,包括行政和军政系统中二千石以上的官吏 ,宗室犯罪 ,及谋反等重罪 ;部分法令的制订 ;决天下疑狱等。但在皇权至上的政治格局下 ,廷尉的权力受到其他职官的制衡。作为司法官员 ,廷尉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法律素质 ,西汉武帝之后 ,这一职官也要有相应的经学修养 ,这同汉代政治文化背景的变迁有着密切关系。另外 ,廷尉还以众多的僚属为支撑 ,使其能正常行使职能。  相似文献   

3.
张释之是汉文帝时的廷尉,负责国家司法事务。由于他常依法办事,遭到许多权贵的忌恨。汉文帝死后汉景帝即位,张释之料想有人会借机报复,便打算称病辞官。这时,有位叫王生的老人来到张释之的衙堂,当着众多大人的面对廷尉下令:"我的袜带松了,你替我把袜子脱了吧!"大家都不认识这老者,更不明白他为何敢责令廷尉做事,愣愣地看着,不知所  相似文献   

4.
赵科学 《江汉考古》2007,(3):87-90,72
汉简《奏谳书》案例一记载了蛮夷成年男子毋忧因逃避”都尉屯”而被起诉,由夷道官吏审理,但未能判决。该案被上报廷尉,廷尉判处毋忧腰斩刑。本案诉讼程序完整,适用军法也符合汉初的司法要求,所以毋忧案是一则典型的军法案例。  相似文献   

5.
汉简《奏谳书》案例一记载了蛮夷成年男子毋忧因逃避"都尉屯"而被起诉,由夷道官吏审理,但未能判决.该案被上报廷尉,廷尉判处毋忧腰斩刑.本案诉讼程序完整,适用军法也符合汉初的司法要求,所以毋忧案是一则典型的军法案例.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秦始皇帝陵园K0006陪葬坑的性质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K0006陪葬坑是秦帝国中央政权三公九卿中廷尉官署在地下的模拟反映。8尊文官俑和4尊御手俑是该机构的主要成员代表。  相似文献   

7.
张忠炜 《史学月刊》2006,(5):117-119
“诏狱”作为古代中国特有的“刑政”称谓,在考察法律文化的内涵、特别是皇帝诏旨与国家狱政的关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不无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学界并未对它作出一个确切的释义。晚清律学大家沈家本曾针对汉代情况概言:“是凡下廷尉者并谓之诏狱。”(沈家本《历代刑法考  相似文献   

8.
《汉书》卷六十六《杨恽传》说到杨恽与太仆戴长乐相失,有人上书告发戴,戴怀疑是杨恽指使,因此也上书报复。对这一节叙述,中华书局标点本使用的标点有误。兹节录如下: 长乐疑恽教人告之,亦上书告恽罪:……以主上为戏语,尤悖逆绝理事下廷尉。廷尉定国考问,左验明白,奏恽不服罪,而召户将尊,欲令戒伤畜平侯延寿,曰“太仆定有死罪效事,朝暮人也。恽幸与富平侯婚姻,今独三人坐语,侯言‘时不闻恽语’,自与太尉相触也”。尊曰:“不可”。恽怒,持大刀,曰:“蒙富平侯力,得族罪!毋泄恽语,令太仆闻之乱余事。”恽幸得列九卿请吏,宿卫近臣,上所信任,与闻政事,不竭忠爱,  相似文献   

9.
《文博》2014,(5)
目前,学术界对秦始皇帝陵园K0006陪葬坑的性质有不同的观点,大体上有象征廷尉、厩苑、宫厩和太仆等中央机构官署几种意见。笔者认为,该陪葬坑位于陵园的内城之中,坑中的袖手俑身份为文官,并可能手持铜斧,随葬的木车、马以及御手俑表现的是准备出行的状态。在秦时的职官中只有御史大夫属下的御史能够与所有这些特征贴合,因此,该陪葬坑表现的应该是负有记事和护驾职能的御史在待命随从皇帝出行的场景。  相似文献   

10.
冯绲,东汉名将,字皇卿,巴郡宕渠人,一生历仕汉顺帝、冲帝、质帝、桓帝四朝,曾两次南征,战功卓著,先后任侍御史中丞、陇西太守、辽东太守、廷尉、太常、车骑将军等职, 《后汉书》有传。他死后归葬故里,在宕渠古城遗址即今渠江县城坝村,冯绲父亲冯焕的墓及其  相似文献   

11.
王勇  叶晔 《文博》2010,(5):19-21
秦始皇陵K0006陪葬坑性质一直未有定论,或指其为"廷尉",或说当是"宫厩",也有学者认为是模拟"车马出行从车"之属。分析秦陵陪葬坑的性质,必须结合陵园建造思想、内部布局关系等因素,依据陪葬坑内的埋藏物推测其功用,进而判断陪葬坑所反映的历史原型。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宏观与微观分析,本文提出K0006陪葬坑极有可能象征着秦代中车府或中车府的组成部分这一论点。  相似文献   

12.
九卿与六部     
正秦汉时中央的行政长官有九卿:(一)奉常,后来改称太常,掌宗庙礼仪。(二)郎中令,后来改称光禄勋,管宫廷侍卫。(三)卫尉,管宫门近卫军。(四)太仆,管皇帝车马。(五)廷尉,汉代有时又称为大理,是最高的法官。(六)典客,后来又称大行令、大鸿胪,管理少数民族来朝事宜。(七)宗正,管理皇族事务。(八)治粟内史,来又称大农令、大司  相似文献   

13.
正公元前221年,中国史无前例地实现统一。秦王嬴政自命为"始皇帝",以后的皇帝将由二世、三世一直排列下去,直到万世。当时丞相、群臣建议在边远的地区,分封皇子为诸侯镇守。廷尉李斯看透了秦始皇的心思,出面坚决反对,说:"周朝分封子弟同姓为诸侯,可是子孙后代疏远到互相攻击如同仇敌,周天子也没有办法禁止。现在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所有的皇子、功臣  相似文献   

14.
我在读古书的时候,发现关中农村中的很多词语,在古书上都能找出来,后来读一些旧书,知道是古代人早已有之的语言,现简述于后。 1.瓳墼(hu ji):《后汉书·周(纟亏)传》周(纟亏)在“建初中(后汉章帝年号,公元75——78年)为渤海太守,每赦令到郡,辄隐闭不出,光遗使属县尽决刑罚,乃始诏书。坐徵诣廷尉,免归。(纟亏)廉洁无资,常筑  相似文献   

15.
武海燕 《文史月刊》2023,(12):77-80
<正>历史上被毛泽东主席赞美过的人不多,在他多次赞美的人里面,贾谊要算一位。贾谊(前200—前168),河南洛阳人,汉文帝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这位少年天才,18岁时就因博学而被河南郡守吴公招至门下出谋划策,因成绩卓著,时评天下第一。后吴公升迁廷尉,举荐贾谊,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时年21岁。(博士在汉代宫廷负责传授经学,同时接受皇帝的咨询)。毛泽东在多次讲话中,  相似文献   

16.
舒展 《炎黄春秋》2002,(6):76-79
西汉初年的开国功臣周勃,平定了诸吕之乱,并迎立刘恒(即汉文帝)为帝,对汉初政治的安定起了重大作用。文帝即位后,周勃为右丞相,位在左丞相陈平之上,有人诬告他企图谋反,结果被廷尉逮捕下狱。他在狱中遭到侮辱,体验到监狱狱卒之淫威,钱锺书引周勃本人的话感叹道:“吾尝率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管锥编》第1册第303页)  相似文献   

17.
三公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三公学说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后代学者将秦代与汉初中央的三位高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也泛称为三公,但其时这所谓的三公不管地位还是权力都是不相等的,尤以丞相职权为重,直到绥和元年成帝采纳廷尉何武的建议设三公,并"正三公分职",三公制度才成为继丞相制度之后重要宰辅制度。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西汉末年三公制度的形成呢?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君权与相权间的矛盾、政治儒学化的泛滥以及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专精独到 神与古会——赵叔孺艺术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奕辰 《收藏家》2005,(3):27-34
赵时(木冈)(1874-1945年),初字献忱,后易名时(木冈),字叔孺,号纫苌。别署有蠖斋、娱予室、南碧龛、橹声宦、仆累庐、宝松阁等。世居浙江鄞县(今宁波市),为四明望族。父赵佑宸,字粹甫,别署诒榖堂、蕊史、平安如意室。清成丰时入翰林,曾为同治帝启蒙师,官至大理寺正卿,称廷尉公。曾以名翰林简放江苏江宁府,后调守镇江府。同治甲戌正月二十四日(1874  相似文献   

19.
秦汉“士伍”的身份与阶级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士伍"是秦和前汉社会生产、阶级斗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弄清"士伍"的身份、地位,对于了解秦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是有益的,对于澄清"四人帮"对秦汉历史的歪曲也有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对秦汉"士伍"的问题作初步探讨。一关于"士伍"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白起列传》:"昭襄王五十年,武安君有罪为士伍。"之后,《汉书》也曾几处提到,如《景帝纪》:景帝元年,廷尉和丞相按照景帝的"诏书"议定:"吏及诸有秩……若买故贱,卖故贵,皆坐赃为盗,没入赃县  相似文献   

20.
正黄霸(前130—前51年),字次公,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西汉武帝、昭帝、宣帝朝大臣,汉宣帝朝丞相。历任左冯翊卒史、河南太守丞、廷尉正、扬州刺史、颍川太守、太子太傅,御史大夫、丞相等职,封建成侯。黄霸为官清廉,治政有方,政绩卓著,《汉书·循吏传》盛赞其"治为天下第一"。一、捐官入仕,清廉贤明政声佳黄霸出身于一个豪绅之家,自幼刻苦向学,明习律令,立志做一个有作为的好官,一展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当时官吏的选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