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顶着风浪前进的《新华日报》歌乐山发行站卢杰建立发行站1944年,国民党军队从桂林撤退前,《新华日报》总馆考虑在重庆歌乐山建立发行站。歌乐山位于重庆郊区,湘桂战争前,镇上人口不多,山上都是国民党要员们的别墅。从周围环境看,北面是国民党军统办的中美特种技...  相似文献   

2.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第二天,周恩来在北平中南海接见准备去南京开拓中国文化事业的人士,宣布中共中央决定在南京出版《新华日报》。为此,中共中央从各地区、各部门集中了一批在宣传、新闻战线上久经锻炼的同志,组成了一支南下队伍。在武汉和重庆时期曾任《新华日报》编辑部和采访部主任、新闻发言人、新华通讯社和《解放日报》副总编的石西民,4月24日奉命乘专列火车南下。到了淮北,因淮河大桥被国民党炸毁,火车不通,在第三野战军驻蚌埠后勤机关的协助下,换乘大卡车,日夜兼程赶来南京,筹备出版南京《新华日报》。重庆《新华日报》的传承…  相似文献   

3.
<正>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中国共产党于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办了自己的机关报———新华日报,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张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直到1947年2月28日在重庆被国民党查封停刊,《新华日报》共出版3231期。《新华日报》全面、忠实地报道了抗日战争中和抗战胜利后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在《新华日报》短暂而辉煌的历史上,有一件大事,堪称中国新闻史上的  相似文献   

4.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第一张机关报,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大型日报。它是周恩来同志亲自领导创办的,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直接领导下,它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当时国民党统治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喉舌、号角和指路明灯。《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同年10月25日即武汉沦陷前一夜坚持把报纸印出后才撤退,就在同一天《新华日报》又继续在重庆开始出版发行,一天没有脱期。直到1947年2月28日,它被国民党反动派勒…  相似文献   

5.
正"卖报卖报!新华日报!"还记得这熟悉的报童声音吗?这响彻抗战救亡年代的声音,通过众多影视作品,已刻在几代人的脑海中。《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出版的大型日报,曾给予前方将士和后方民众极大鼓舞,吹响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号角。鲜为人知的是,《新华日报》就诞生在武汉的一栋民居内,并在武汉会战的炮火中度过了一段光辉岁月。炮火中的287期报纸《新华日报》现为中共江苏省委机关  相似文献   

6.
正由中共中央长江局和南方局直接领导的《新华日报》,是全国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武汉、重庆创办发行、面向各阶层群众的唯一一份报纸。《新华日报》贯彻中共中央及长江局、南方局的有关精神,在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全面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担负起为实现民族团结与全面抗战、促进民主和改善民生鼓与呼的历史使命,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抗战战绩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精神风貌,成  相似文献   

7.
正毛泽东生前十分重视和关心《新华日报》,曾三次为《新华日报》题写报头。《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1938年10月25日至1947年2月在重庆出版。1949年4月24日,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宣布,把具有光荣历史的党报《新华日报》的报名,用于解放后的南京党报。4月30日,《新华日报》在南京出版。在南京出版《新华日报》的最初阶段,报纸仍然沿用了重庆时期《新华日报》的报头。1949年9月间,有几位同志从北平来,带来了毛泽东亲笔题写的"新华日报"四个大  相似文献   

8.
潘梓年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主持《新华日报》社工作,其胞弟潘美年任《新华日报》社记者。在武汉失守时,潘梓年率《新华日报》社工作人员转移西撤,途中惨遭日军飞机轰炸,潘美年等同志壮烈殉国。潘梓年满怀着悲愤和痛苦,还未来得及为弟弟寻尸安葬,便率领《新华日报》的幸存者,在环境极端恶劣和条件极度艰苦的情况下,继续走小路西征。潘梓年为宣传抗日政策,发展民族爱国统一战线,作出了重要贡献。 武汉沦陷撤退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张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新华日报》…  相似文献   

9.
正《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一张党报,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胜利的结果;同时,也是全国人民要求民族团结一致抗日的结果。抗战期间的《新华日报》经历了七年零  相似文献   

10.
《新华日报》革命遗址光辉永存──兼谈有关旧址的保护宣传工作沈果正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创刊于武汉。同年5月,建立了《新华日报》重庆分馆。《新华日报》在武汉出刊不到一年,因武汉失陷而迁重庆。在重庆出版发行的《新华日报》,自1938年10月2...  相似文献   

11.
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诞生的《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在全国公开发行的党报,也是党取得政权前公开战斗在国民党心脏地区唯一的党报.《新华日报》社址在汉口府西一路大陆里(今民意一路大陆里).这是党的新闻史上的大事.毛泽东同志说:《新华日报》如同八路军、新四军一样,是党领导下的一个方面军.  相似文献   

12.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第一张机关报。1938年1月11日创刊于武汉,1947年2月28日被南京国民政府勒令停刊。《新华日报》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广泛宣传民主思想,抨击国民党一党独裁,要求实行普选制,呼吁新闻、言论和出版自由,对当时民主政治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39年,当希特勒德国入侵波兰的时候,中国人民正在进行艰苦的抗日战争,深切地认识到,中国的抗战与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斗争紧密相连,同属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对于波兰人民的抗德斗争非常关心,并给予充分的介绍、论述和高度评价。下面,我们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报纸——《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的有关报道、论述,来看看波兰人民在1939—1945年间的反抗战争在中国引起的强烈反应。一、波兰人民奋起抵抗(一)“决心保卫国土”1939年波德战争前夕,当希特勒德国复仇主义者的活动愈演愈烈、入…  相似文献   

14.
1946年2月22日清晨,一张报头为毛泽东手迹的“解放”两个字的报纸,在北平街头出现。这是一张由中共中央决定创办、从各解放区调集干部、就近由北平任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的委员叶剑英领导的报纸,是继《新华日报》之后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发行的第二张党报。它存在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百天,但在历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今年是这张报纸创办五十周年纪念。由于现在知道这一段历史的人不多了,我们作为这张报纸当时的工作人员,感到有责任向今天的读者介绍自己亲知的情况和切身感受。创刊创办这张报纸的决定,是1945年底由党…  相似文献   

15.
1937年11月,在民族抗战的大背景下,一介书生李敷仁与同仁在西安创办了一份通俗报纸《老百姓》报,以普通工农群众为主要阅读对象,宣传抗日,主张民主,用百姓的话说出百姓的疾苦与心声,并采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受广大民众欢迎。《老百姓》一纸风行,国内发行13个省,甚至在苏、英、美等国也有订户。1940年4月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老百姓》报之后,李敷仁还办过《国风日报·农村周刊》、《民众导报》等,被青年农民尊为导师。1946年4月30日,他被国民党特务绑架枪杀,重伤未死,得咸阳百姓相救,幸免于难。此案震动全国。 在中国报业史上,李敷仁和《老百姓》报具有独特的魅力,在面向识字不多的底层读者的通俗报纸中,迄今还鲜有一份报纸攀上这样的高度,今天知道的人恐怕已不是很多了。  相似文献   

16.
《中央日报》为国民党党报,是国民党的御用舆论工具。自三四十年代始,报纸几乎每期都要准时送到蒋介石的案头,公务之余浏览当日《中央日报》,则成了蒋介石的一种习惯。 1947年2月20日,因发动内战而身心疲惫的蒋介石在沙发上小憩片刻后,习惯性地拿起当  相似文献   

17.
《大同报》是在国民党二大期间办起来的一张四开晚报。虽然办报不到一年,但它以泼辣、大胆、深刻、活泼的风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大同报》的开办是借助他人的办报登记证才正式出版的。开办当初,报纸以吹捧歌女、戏子为主,其他为黄色新闻,所以不为众人欢迎。为此,《大  相似文献   

18.
1943年,冀中区党委社会部──冀中公安局派我到敌占区做地下情报工作。先到了敌占区北平。1944年-1945年在国民党后方地区西安,做了一年的记者工作。日本投降后,在胡宗南办的训练班受训一月后,被派回北平,因而,我就成了从国民党大后方派回来的“国民党人员”了。 在北平,我在国民党中央社北平分社、《北方日报》任编辑、记者和沈阳《东北日报》驻北平特派员。1948年,我到傅作义机关报纸《平明日报》任军政要闻记者。围城期间我随城防司令楚溪春视察了城防、环城马路和新修的天坛机场,还深入了解了“反共专家”张…  相似文献   

19.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是周恩来在1940年底,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在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上题的词,揭露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  相似文献   

20.
李忠民 《中华遗产》2012,(7):152-157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是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华日报》上刊登的周恩来亲笔题词。悲愤的墨迹,表达了中共中央对国民党的失望和痛心疾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